文|通政司
編輯|通政司知事
林彪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有極其出色的軍事才能,年紀輕輕就當上了軍長,參加了長征,是一名資歷很深的中國共產黨高階幹部。
下面就來回顧一下他在戰場上的高光時刻——遼瀋戰役。
東北戰場形勢扭轉,解放軍即將發起遼瀋戰役
1948年3月,經過一系列戰鬥,盤踞在東北的國民黨勢力遭遇沉重打擊。
當時東北解放區面積已經上升到東北全境的7%,而解放區人口也超過東北總人口的80%,在地區實力對比上已經佔據壓倒性優勢。
馬只能龜縮在長春、錦州、瀋陽以及山海關一帶的幾座大城市此時國軍東北剿總司令衛立煌已經惶惶不可終日,他手下的55萬人中,根本不敢出來。
而解放軍實力卻不斷壯大,此時已經擁有正規作戰兵力70萬人,民兵及後備役人員30萬人,總兵力達到100萬以上。
在這樣的形勢下,黨中央決定趁熱打鐵,儘快發動全面進攻,力爭用一次戰略決戰徹底殲滅國民黨反動派在東北的兵力,解放全東北。
此時國民黨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他們困守幾座孤城,陸上交通都被解放軍切斷,無法互相支援,只能各自為戰,因此在大戰略方面處於一個進退失據的窘境。
其實早先美國軍事顧問就建議蔣介石放棄長春和瀋陽,將部隊撤到錦州和山海關一線固守。
一方面可以阻斷解放軍在東北和中原的軍隊之間的聯絡,同時也能儲存自己的有生力量,避免無謂的犧牲。
其實這是一個很不錯的建議,將近三年的解放戰爭打下來,美國人對蔣介石的無能已經看透了,知道他爛泥扶不上牆,因此才提出了保守的建議。
可是蔣介石卻猶豫不決,他認為這樣大幅度撤退會讓自己在政治和輿論上陷入不利,因此沒有采納。
此外,國民黨在東北的最高指揮官衛立煌也不能下定決心。
他跟蔣介石建議還是要保住大城市,否則喪失堅固據點的話,在野戰中會更加不利。最終蔣介石還是相信了他的提議。
這樣一來,國民黨的猶豫讓他們喪失了最後的機會,同時也給解放軍打一場大規模的殲滅戰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毛主席和林彪戰略眼光超前
早在1947年下半年,解放軍在東北逐漸取得優勢以後,毛主席就以他敏銳的戰略眼光發現了殲敵的好機會。
當時他通知林彪說,在攻克吉林市以後可以暫緩該方向的攻勢,轉而把主要兵力南下,準備後面更大規模的作戰。
當時林彪也是戎馬二十多年的老將了,軍事眼光也極為出眾,他一下就領會了毛主席的意思,即在東北打一場大規模的殲滅戰。
暫時減緩攻擊力度是為了給敵軍造成解放軍後勁不足的假象,讓他們放鬆警惕,否則逼得太緊的話,他們說不定就要一溜煙撤進關內了,那樣這條大魚就跑了。
打仗就是要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殲滅戰要優於擊潰戰。
因此林彪立刻執行毛主席的指示,將主力部隊調往南線,主要目標就是錦州和山海關,準備在來年給敵人來個關門打狗。
毛主席的遠見卓識讓林彪堅定了決心
1948年上半年,林彪已經在遼寧省南部集中了大量部隊,準備給敵人致命一擊,但就在這時,形勢又發生了變化。
當時國民黨陣營中有一個特殊人物,此人眼光非常獨到,他在這個時候給蔣介石提出了一個建議,讓解放軍遇到了不小的麻煩,這個人就是岡村寧次。
岡村寧次是前侵華日軍華北總司令,雖然兇狠殘暴,無惡不作,但不得不承認,他軍事水平很高,而且非常瞭解中國。
日本投降後,蔣介石特意聘請他作為軍事顧問出謀劃策,岡村寧次也投桃報李,提出了一個很不錯的計策。
當時華北一帶國民黨軍隊最高指揮官是傅作義,他的主力部隊盤踞在平津一帶。
岡村寧次認為要著眼全域性,東北戰場不能只是用東北的軍隊作戰,華北也要支援。
因此他建議蔣介石命令傅作義儘快發兵支援,威脅山海關一線,讓解放軍東北野戰軍不能全力作戰。
這一計劃非常高明,當時國民黨內的高官比如杜聿明、顧祝同等都比較贊成。
最終蔣介石下定了決心,親自飛抵北平面見傅作義,跟他說明了事情的嚴重性,而傅作義也答應出兵。
面對這樣的情況,林彪陷入了猶豫,如果全力進攻錦州和山海關,到時候華北國軍支援過來的話,就會陷入腹背受敵的不利局面。
另一方面,東北地區的國民黨軍隊節節撤退,採取堅壁清野的方針,我軍雖然佔據了一些防守薄弱的空城,但是卻得不到什麼補給,林彪擔心會出現強弩之末的情況。
思來想去,林彪還是覺得主力南下打殲滅戰實在有些太冒險了,他作為前線指揮官,對作戰中遇到的一些實際困難比較瞭解。
因此他打算採取比較保守的戰術,即先打長春,再逐步推進。
不過林彪雖然是一名才能很高的將領,但他只是強在軍事,對於戰場以外的事情,理解還不是很充足,這一點毛主席要更加出色。
和國民黨交鋒也有二十多年了,毛主席對他們的弱點非常清楚。
國民黨中不乏一些優秀將領和精銳部隊,但他們最大的問題就是派系林立且內耗嚴重。
比如東北剿總司令衛立煌是當初跟著孫中山的老資歷,而華北剿總司令傅作義卻是出自於晉系軍閥閻錫山的手下,兩個人根本不是一路人。
在這樣的情況下,傅作義怎麼可能真心實意出兵支援呢?
而就算傅作義為了應付差事出動了一些援軍,也根本無法起到決定性作用,關鍵還是看衛立煌。
當時衛立煌坐擁三十餘萬大軍卻在瀋陽死守不出,美其名曰害怕解放軍圍點打援,堅決不會上當,其實根本就是怯戰。
衛立煌的想法並不複雜,就是鴕鳥思維,他很清楚東北的國軍遲早要完蛋,因此也不求力挽狂瀾,只求穩妥,能耗一天就是一天,耗不下去的時候再說。
毛主席對傅作義和衛立煌的想法吃得很透,正因為這一點,他才有信心實現關門打狗,徹底完成吃掉東北國軍這一宏大的作戰計劃。
因為毛主席對人心有著很深刻的理解,所以他也很擅長談話技巧。
他明白如果不能讓林彪從內心深處認可的話,強制命令也起不到太好的效果,那樣根本無法發揮林彪的軍事才能。
林彪之前未能領會就是因為沒有點破這個思維盲區,結果毛主席稍微一點撥,林彪就徹底理解了,也堅定了南下作戰的決心。
林彪一聲令下遼瀋戰役拉開序幕
遼瀋戰役的關鍵就在錦州,奪下錦州並將其死死守住,東北的數十萬國軍就會成為甕中之鱉。
錦州是東北通往平津地區的門戶,在抗日戰爭期間,日軍就對這裡非常重視。
當時他們把錦州修建為一座堅固的要塞,不僅在外圍有縱深防禦陣地,還有各種堅固的工事。
當然錦州的厲害之處還不僅如此,由於這是一座離海邊不遠的城市,因此如果駐紮在這裡,還可以得到海面上的支援。
當時國民黨已經在美國的幫助下組建了一支小規模的海軍,而解放軍卻沒有海軍,因此難以阻止敵人。
儘管如此,林彪還是決定克服一切困難,堅決拿下錦州。1948年秋天,隨著林彪一聲令下,戰鬥率先在錦州外圍爆發。
國民黨方面也明白事態的嚴重性,在軍事顧問團的建議下,蔣介石決定做兩手準備。
一邊讓傅作義出兵,走海路支援錦州,另一方面讓廖耀湘指揮他手下的遼西兵團單獨馳援錦州,既然衛立煌怯戰,那就不管他了。
面對這種情況,林彪充分發揮出他的軍事才能,他準備放出一個煙霧彈來迷惑敵人。
具體方案就是命令長春一帶的解放軍行動起來,讓敵人誤以為解放軍可能會進攻長春,於是就徹底杜絕了衛立煌從瀋陽南下的可能。
畢竟他當初是反對放棄長春的,如今長春還有十萬兵力,他很難坐視這十萬人被消滅。
這樣一來瀋陽的衛立煌就沒有威脅了,林彪只需要對付廖耀湘和華北的國民黨援軍就可以了。
這下全部的戰略部署已經完成,接下來就到了具體戰術安排的時候了。
這一次林彪非常重視,下達了非常嚴格的軍令,在戰前動員會上,他命令各部隊必須全力作戰,攻克錦州,只許勝不許敗,否則軍法從事。
要知道林彪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也算是一名儒將了,而且他平時沉默寡言,絕少用這種嚴厲的語氣下令,可見這次他是要動真格的了。
1948年9月29日,東北野戰軍進展迅速,已經完成了對錦州、義縣的包圍。
義縣是錦州外圍最重要的據點,雖然易守難攻,但防守強度肯定不如錦州,因此林彪決定先捏軟柿子,攻下義縣的話,錦州就會成為一座孤城。
10月1日,經過4個小時的激戰,東北野戰軍消滅駐守義縣的國民黨第93軍暫編第2師,義縣順利解放。
面對極其嚴峻的形勢,義縣失守後第二天蔣介石就飛抵瀋陽親自進行軍事部署。
他決定從華北和山東透過海運將11個師運往葫蘆島,然後增援錦州,同時命令廖耀湘加速進軍,爭取對解放軍進行夾擊。
10月5日,林彪的指揮部來到了距離錦州十幾公里的牤牛屯。一到地方,林彪就立刻實地考察敵情地形,之後緊急召開了軍事會議。
在會議上,林彪制定了最終的作戰計劃。計劃由兩個部分組織組成。
第一是三面攻城。
其中韓先楚率領北路軍,下轄第2、第3縱隊和第6縱隊之第17師;
鄧華率領南路軍,下轄第7、第9縱隊及一部分炮兵;段蘇權率領東路軍,下轄第8縱隊及第1縱隊炮兵團。
這樣圍三缺一,敵人在遭到重大壓力之下很可能會向西撤退,到時候就可以在野戰中殲滅敵人了,林彪的作戰安排深得兵法之要。
第二就是阻擊援軍。
這一部分任務極其艱鉅,因為蔣介石透過海運運來的這十一個師都是國民黨嫡系精銳部隊,非常難對付。
而且葫蘆島的灘頭陣地距離錦州也非常近,中間只有塔山一帶可供防守。
如果這裡被敵人突破,援軍就會進入錦州城,那樣快速攻下錦州的計劃就失敗了。
林彪決定讓程子華率部死守塔山,下轄第4、第11縱隊及2個獨立師,在此阻擊國民黨援軍。
至於廖耀湘的部隊則不用太過擔心,此人也是比較怯戰,因此進軍速度非常緩慢,暫時沒有什麼威脅,只派出少量部隊稍微防備一下即可。
塔山並不是什麼要塞,只是一個普通的小村莊,但是在10月5日這一天,它成了整個遼瀋戰場上的絞肉機。
國民黨軍隊在海軍艦炮的掩護下,以裝甲車為先導,發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攻勢。
由於塔山是臨時修建的防禦陣地,我軍沒有時間在這裡修建碉堡等設施,只有簡單的壕溝,因此遇到了極大的壓力。
好在經過解放軍的奮勇作戰,終於擊退了敵人的數次進攻,但是解放軍也受到了重大損失。
這一天大戰下來,雙方在塔山這個小村莊反覆拉鋸,死傷枕籍,最終解放軍守住了陣地。
聽說援軍在塔山受阻,蔣介石氣急敗壞,10月6日他親自乘坐“重慶”號巡洋艦到達葫蘆島前線,為了鼓勵前線士氣,他聲稱將從山東再調集三個軍支援戰鬥。
其實這些都是謊話,因為當時解放軍華東野戰軍發動了濟南戰役,在山東一帶的國民黨軍壓力極大,根本抽調不出機動兵力了。
蔣介石做完這一番訓示後匆匆離開葫蘆島,至於後面的戰局如何,焦頭爛額的他已經無法想象了。
在休整了四天後,葫蘆島的國民黨援軍對塔山發動了第二次強攻。
這一次他們投入了九個師,總兵力大約是解放軍塔山防守部隊的三倍左右。除了海軍艦炮的掩護,國民黨還出動了空軍支援。
不過儘管如此,在持續三天的猛攻後,國民黨軍依然在塔山面前難以寸進,陣地還在解放軍的牢牢掌控之下。
10月14日,戰況到了最危急的時刻,之前解放軍三路大軍正在清理錦州外圍防線,還沒能完成對錦州發動總攻的準備,而此時塔山已經非常危急了。
如果塔山失守,國民黨援軍可以在很短時間內衝到錦州,到時候圍攻錦州的解放軍就將腹背受敵。
從這天清晨開始,國民黨葫蘆島兵團的指揮官侯鏡如就下令發動第三波攻擊,要不惜一切代價拿下塔山。
對於林彪來說,已經到了要決斷的時候了,為了儘快攻下錦州,他已經拿不出多餘的兵力支援塔山了。
出於對自己手下精兵戰鬥力的自信,林彪決定相信自己的將士,相信他們能比敵人更快一步。
林彪下令提前對錦州發起總攻,並讓參謀長劉亞樓不要擔心,並給守衛塔山的程子華下達命令。
在電報中,林彪說出了那句名在軍事史上可以流傳千古的名言:“我只要塔山,不要傷亡數字!”
經過一天的苦戰,解放軍順利攻克錦州城。國民黨錦州守將範漢傑連忙化裝出逃,結果在逃跑的路上被我軍抓獲。
而守衛塔山的程子華也出色地完成了他的任務,雖然塔山陣地多次易手,但始終沒讓國民黨援軍突破。
聽說錦州被攻佔以後,葫蘆島兵團指揮官侯鏡如也被迫放棄了增援計劃。
錦州戰役結束後,林彪接見了已經成為階下之囚的範漢傑,在談話中,範漢傑表示他輸得心服口服。
此人雖然是敗軍之將,但對於戰局也有清楚的認識,他認為錦州就是一根扁擔,是華北和東北的聯絡,錦州丟了,這兩地的國軍遲早會被各個擊破。
但他同時也表示,放著東北這麼多大城市不管先攻打錦州是非常冒險的,如果沒有卓越的戰略眼光是做不出這種安排的。
錦州戰役解放軍大獲全勝造成了重大的影響,聽聞錦州失守,東北其他城市的國民黨軍也嚇破了膽。
沒過幾天,長春守將鄭洞國就宣佈投降,解放軍幾乎兵不血刃拿下了東北第二大城市。
攻克瀋陽,遼瀋戰役順利收官
這時候蔣介石已經輸急眼了,他徹底失去了理智,命令廖耀湘所部收復錦州,而且還想讓傅作義繼續發兵支援錦州。
但是此時國民黨已經兵敗如山倒,繼續投入兵力是徒勞的,比較有眼光的將領比如杜聿明等人都提出反對。
但固執的蔣介石卻堅持己見,最終他的愚蠢將廖耀湘也葬送了。
這時候林彪也面臨一個選擇,那就是接下來的進攻方向。到底是進攻葫蘆島的侯鏡如還是進攻錦州東面的廖耀湘?
經過仔細思考,林彪認為侯鏡如的部隊都是來自關內,目標是支援錦州,如今錦州已經被解放軍攻克,他們失去了目標後遲早要撤退,因此沒有什麼威脅。
而廖耀湘的部隊現在還在路上,如果不盡快將其消滅,等他們撤回瀋陽以後,瀋陽城擁有三十萬大軍還是非常難以攻克的,因此機不可失。
林彪這一次的決策非常正確,因為蔣介石的胡亂指揮,廖耀湘喪失了撤回瀋陽的機會,他們在遼西平原上無可遁形,已經成了解放軍的囊中之物。
長春解放兩天之後,東北野戰軍就對廖耀湘兵團發動了總攻。
廖耀湘也是一名很有才能的將領,之前抗日戰爭時期他參加過崑崙關戰役,也率領中國遠征軍在緬甸同日軍作戰,立下不少戰功。
面對解放軍的猛烈攻勢,廖耀湘知道自己跑不了了。
於是他決定出其不意,並不往東北面的瀋陽方向跑,而是將主力集中到西面,全力突破解放軍的防守,爭取衝到葫蘆島。
到時候就能在海軍的協助下撤往關內了。
雖然廖耀湘打了一手好算盤,但他的伎倆早被林彪看透了,林彪在通往葫蘆島的必經之路黑山、大虎山設下重兵防守,廖耀湘雖然全力進攻但是仍然無法取得突破。
一個星期後,彈盡糧絕的廖耀湘兵團十萬人被我東北野戰軍全殲,廖耀湘也被生擒。
到此為止,國民黨在東北的據點就只剩下瀋陽了,10月31日,東北野戰軍完成了對瀋陽的包圍。
11月2日,士氣低落的國民黨瀋陽守軍徹底崩潰了,而瀋陽的陷落也基本宣告著東北全境已經被解放。
遼瀋戰役是解放戰爭三大戰役的開端,在這場持續52天的規模宏大的戰役中,解放軍共殲滅國民黨軍隊47萬人,取得了輝煌的戰果。
雖然在戰役之前林彪曾有過一些猶豫,但是他能夠迅速轉變觀點,並且堅決貫徹正確的作戰意圖,在實際指揮中也是精妙無比,讓敵軍無所適從。
遼瀋戰役的勝利,林彪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