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三國時期出現過許多家喻戶曉的人物,其中名氣最大的莫過於諸葛亮,由於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褒劉貶曹,更是將諸葛亮神話,導致諸葛亮的名氣非常大,逐漸成為了三國中的代表人物,就連魯迅先生在看了《三國演義》後,更是評價諸葛亮多智近乎妖。
在正史《三國志》中,諸葛亮雖然也很厲害,但卻並沒有像演義中描寫的那麼誇張,如果真論本事的話,諸葛亮的內政能力在三國中絕對能排得上前三,但論起軍事能力,龐統才是蜀中的第一人。
劉備在內政上有諸葛亮,軍事上有龐統,手下更兼有關羽、張飛、法正、黃忠、陳到、趙雲、馬超、魏延、張良,李豐、黃權、蔣琬等一眾文臣武將,按照道理來講,劉備應該可以一統天下的,但他為何沒能成就天下一統的大業呢?這點從龐統的臨終遺言就能說明問題。
三國時期水鏡先生司馬徽曾言:“臥龍鳳雛,二者得一可安天下。”
劉備對於司馬徽的言論非常在意,在公元207年,劉備前往隆中,三顧茅廬請出了擁有臥龍之稱的諸葛亮。
劉備請諸葛亮出山時,諸葛亮就為劉備提前準備好了隆中對,提出了東和孫權,北拒曹操,先取荊州,再取益州的戰略規劃。
在赤壁戰場時,諸葛亮又為劉備引出了鳳雛龐統,龐統先是假意投曹,在赤壁之戰中為曹操獻上了連環計,使曹操的所有戰船全部連線,就是因為此計,周瑜才能在赤壁火燒連環船大破曹軍。
赤壁之戰曹操敗北後,劉備聽了諸葛亮的計謀,迅速搶佔了荊州,開始以荊州為根據地招兵買馬,在坐穩荊州後,劉備又聽諸葛亮之言放眼於益州川蜀之地。
這時候,龐統在諸葛亮的引薦下正式出山,成為了劉備麾下又一位頂尖謀士,為劉備入主川蜀做準備。
劉備深信水鏡先生之言,他經常在文武百官面前說:“吾有臥龍鳳雛輔佐,天下早晚定之。”
公元211年,漢中張魯進攻川蜀之地,劉璋沒了辦法,於是聽從了法正的建議,派使者前去荊州請劉備相援。
法正到了荊州見了劉備後,請求劉備發兵救援川蜀,直言若是劉備不出兵,那川蜀之地將盡數被張魯奪取。
不光如此,法正還向劉備吐露了自己的心聲,他認為劉璋闇弱,非明主也,法正也有意讓劉備取下川蜀。
劉備早就有意取川蜀,可惜一直找不到合適的機會,而法正恰在此時向他表明了心意,這讓劉備大喜,他認為有法正與他裡應外合,拿下川蜀就變得簡單了。
劉備帶著龐統、魏延等人前往川蜀,表面上是對付張魯,實則是對益州圖謀不軌,自從與劉璋在涪城見面後,劉備的數萬大軍就駐紮在葭萌關,糧草方面由劉璋供應。
隨著劉備大軍駐在扎葭萌關一年有餘後,卻始終賴著不走,為了送走劉備和他的大軍,劉璋開始不再供給劉備糧草,就連軍事器械等物也開始減半供應。
龐統作為軍師,他覺得若是始終遲疑不決,恐會有禍事降臨,於是龐統為劉備定下了三條計策,供劉備選擇。
第一條計策是讓劉備立即發兵攻取成都,利用劉備騎兵的優勢,速戰速決拿下成都。
第二條計策是讓劉備擒殺川蜀大將楊懷,將他手上的兵馬吞併,佔據他們的關頭,對劉璋對峙。
第三條計策是讓劉備引兵回荊州,待到張魯再次進犯川蜀時,劉備在緩緩圖之,此計雖穩,卻等同於暫時放棄攻取益州,屬於下計。
按照龐統的意思,是想讓劉備選擇第一條計策,那就是快速拿下成都,可劉備思前想後,最終決定採取第二條計策,殺掉楊懷,吞併他的兵馬、地盤和糧草。
雖然劉備成功地殺掉了楊懷,但卻讓劉璋有了準備,開始用兵對劉備進行防守,由於劉備大軍都是精兵,又有龐統指揮和法正做內應,劉備大軍一路高歌猛進。
但在攻取雒城時,卻發生了意外,法正向劉備進言:“山北大路可直取雒城東門,山南有條小路,可取雒城西門,大軍可兵分兩路,共同進兵雒城。”
龐統看了地形圖後,覺得山南小路崎嶇,一旦進入萬一有伏兵,將會損失慘重,於是向劉備建議,全軍走大路,共同攻取雒城東門。
但劉備卻執意分兵,並讓龐統領兵前往山南小路,龐統見劉備不聽自己的建議,只得長嘆一聲,領軍前往山南小路。
結果川蜀大將張任就埋伏在落鳳坡,最終將龐統亂箭射殺,而龐統見到伏兵後,知道自己將葬身於此,於是臨終遺言說道:“吾今日必將身死,真是時也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