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蘭州1月25日電 (南如卓瑪)疏通堵塞的血管,讓患者失去血供沒有知覺的肢體重新煥發活力、加固隨時可能“爆炸”的血管瘤,拆除生命線上的“定時炸彈”、修補主動脈夾層,爭分奪秒地讓患者遠離死神的威脅……血管外科醫生被稱為醫生中的“拆彈專家”,他們的工作堪稱在血管裡“修路”。蘭州大學第一醫院血管外科主任、學科帶頭人舒小軍就是這樣一位兢兢業業的“修路人”。
舒小軍是蘭大一院引進的第一個血管外科專業碩士,於2008年從山西醫科大學畢業後來到西北蘭州。當時,蘭大一院還沒有開展這項專業,甚至整個甘肅省都幾乎處於“空白”。
從無到有,如履薄冰求質量
38歲的舒小軍看起來比實際年齡更年輕許多,儼然和印象中“科室主任”形象不太一樣。誠如舒小軍所言,血管外科是臨床外科中年輕的學科,雖然用血管壁全層縫合法重建血流通路見於19世紀末,而在近40多年才有了迅速發展。我國血管外科作為獨立學科發展的歷史更短,所幸普及迅速,在診斷、治療、基礎研究等方面,都已取得了可喜成績。
起初,醫院沒有獨立科室,剛來的兩年多里,舒小軍先是在介入科做著血管外科工作,後面成立了血管病組。2020年,蘭大一院成立了血管外科,作為學科帶頭人,舒小軍帶領科室率先在甘肅地區開展各類血管病的介入治療及雜交手術治療,尤其擅長主動脈及外周動脈疾病的微創腔內治療。
“剛開始時,大家都對血管病的認識不足,通常病人在排除了一大圈之後才會想到是不是血管方面的疾病,而且一遇到血管病就覺得很難治、沒信心。”舒小軍說,只有醫生先重視起來,有了正確的概念,才能引導病人規範就醫,及時治病。
這些年來,每年春節除夕夜,舒小軍幾乎都是站在手術檯前度過的。十幾年間,回過四川老家僅有三四次。“走不開,尤其新成立的科室,正處於快速發展期,絲毫不敢馬虎。”他用“如履薄冰”形容自己這些年的工作態度,因為血管病往往都是與“死神”賽跑搶時間,只有第一時間“疏通”求生的通道,才能挽回生命,而且血管疾病有著相當高的發病率及致殘率,不容忽視。
圖為蘭州大學第一醫院血管外科主任、學科帶頭人舒小軍(左四)和其團隊。 蘭州大學第一醫院供圖
仰望星空,追尋理想之光
舒小軍選擇蘭州並非偶然。他說,正因為當時甘肅血管外科這個亞專業領域才要剛剛起步,想讓自己本碩連讀7年所學有所作為,最終選擇蘭大一院。
令舒小軍十分感動的是,醫院院長和相關科室領導都十分支援這個專業的發展。醫院提供平臺,邀請了全國很多血管外科“大腕”來手把手教他們做手術。2013年,蘭大一院派舒小軍赴美國克利夫蘭醫學中心研修,2015年赴蘇州大學血管外科攻讀博士。
舒小軍難忘自己主刀的第一臺手術。面對家屬的質疑和資歷比較老的醫生的顧慮和擔心,雖然做過助手,對流程早已爛熟於心,但是真正上臺時還是緊張。舒小軍提前在腦海裡,把每一個步驟都詳細過了無數遍。臨上臺前,他還躲在衛生間給自己的導師打電話,再次詢問細節。“一開始我膽子小不敢做,是領導們把我推到一線讓我放心去做,說你的背後是醫院和科室給你作保障。”
從此,24小時隨時待命是舒小軍和團隊的宗旨。工作之餘,他經常赴基層做手術、做宣教,這十幾年來他幾乎沒有休息過,也沒有太多個人時間。來到甘肅這麼久,去了甘肅很多大小地方,卻幾乎沒時間遊覽過當地任何景區,唯有一次到過敦煌莫高窟是陪同美國研修時的導師。
腳踏實地,此心安處是吾鄉
“當時去西安開會時,專家報告病例幾乎都是甘肅的,因為甘肅省內沒有大夫能做,都是外請的專家來做,90%的病人都轉診到西安去治療了。”舒小軍說,但是這個病不適合轉診,危急情況讓很多病人在路上就堅持不住了。因此,他深知自己肩上責任重大。
透過大家多年努力,當前,甘肅省內其他醫院也都陸續成立了專門做血管病的科室,95%的患者都能在本省接受治療。
令舒小軍覺得充滿幹勁的是,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血管外科這門專業的重要性,並且迅速發展,為救死扶傷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他說,這個專業在國際上發展飛快,國內早期在吸收國外理念後做了很多新工作,現在已毫不遜色於國外。
此心安處是吾鄉。紮根蘭州13年,舒小軍從最初忐忑緊張的“小醫生”成長為科室的頂尖力量,腳踏實地,推動建立甘肅血管外科專業的優質先鋒團隊……他早已把自己當成了地地道道的甘肅人,蘭州已成為他的“第二故鄉”,只願在壯美的大西北書寫醫者不朽的擔當。(完)
來源: 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