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的歷史上,一共出現過5次生物大滅絕事件,每一次都導致差不多80%以上的地球物種徹底消失。其中最近的一次,就是660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的那一次,導致統治了整個地球長達1.6億年的恐龍徹底滅絕。
這樣的大滅絕事件,說是世界末日也毫不為過。光是想想,就已經足夠令人害怕的了,如果它真的在現實生活中上演,那就更加令人恐怖了!然而,科學家們最近表示:令人膽寒的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可能已經上演了,我們人類正在親身體驗著這次恐怖的災難。
關於第六次生物大滅絕的說法,其實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了。它到底有沒有來臨,科學家們一直說法不一。但有一點是可以達成共識的:就算它沒有上演,也距離我們不遠了。最近的一項研究認為,我們已經迎來了這場災難。
實際上,物種的出現和消失,原本是正常的自然規律。每個物種都有自己的特性,可以適應自己所生活的環境。然而,環境是可以變化的,當這個物種的特性無法適應新的環境,或者它們演化的速度趕不上變化的速度,滅絕就在所難免了。
另一方面,地球的環境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除非遇到非常特殊的情況,否則不會發生過於劇烈的震盪。在這種情況下,物種的滅絕是沒有那麼頻繁的。
在大滅絕事件中,情況就不一樣了,物種的滅絕速度會快得離譜。而這些年來,地球上物種的滅絕速度,就符合大滅絕事件的標準,這正是科學家們所擔心的。
夏威夷大學馬諾亞分校的生物科學家Robert Cowie指出:“對於動植物滅絕速率的急劇增加和種群數量下降,我們都有清晰的資料記錄在案,但還是有人不肯承認這些就是大滅絕事件的跡象。之所以有人這樣否認,是因為他們高度依賴側重於哺乳動物和鳥類的評估資料,卻忽視了無脊椎動物。顯然,這些無脊椎動物恰恰是生物多樣性的主體。”
根據目前的研究,無脊椎動物佔到了已知動物物種的97%左右,可以說極大程度上能夠代表地球物種的數量。所以他認為,只有把無脊椎動物的數量變化也考慮進來,才能最終確定最近幾百年來生物的滅絕速度是否能夠達到大滅絕事件的標準。
然而,目前能夠參考的資料,也令人失望。人類用來衡量一個物種瀕危程度的重要參考,就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生物學家們將物種依次分成了絕滅,野外滅絕,極危,瀕危,易危,近危,無危幾個等級,指導人們理解這些動物的生存情況。
可是Cowie等人發現,就是這個權威的名錄,也存在著比較大的偏差,其主要的關注點都集中在了鳥類、哺乳動物和兩棲動物身上,只有一小部分無脊椎動物被評估為符合需要保護的標準。科學家估算,地球上的昆蟲物種可以達到500萬種,而IUCN評估的卻不足1萬種。
研究人員統計後發現,根據IUCN的資料,從公元1500年開始到現在,大約有1.5%的被評估的哺乳動物和鳥類物種滅絕,這已經可以說得上是大規模的滅絕事件了。如果再考慮到無脊椎動物的滅絕情況,那就更加恐怖了。
他們沒有完全統計全部的無脊椎動物,而是選取了其中的軟體動物作為樣本。軟體動物是無脊椎動物中第二多的一類生物,僅次於節肢動物門。他們在參考了以往關於無脊椎動物數量銳減的相關研究成果後,得出了一個令人擔憂的結論。
他們估計,從公元1500年開始,地球上已知的大約200萬個植物和動物物種中,有大約7.5%-13%徹底滅絕!換句話說,這五百多年的時間裡,地球上可能有十幾萬或者二十幾萬物種滅絕!這個數字,遠遠超過了IUCN所公佈的資料以及人們的想象。
如果真的是這樣,誰敢否認地球已經迎來第六次生物大滅絕的結論?
研究人員指出:我們很可能低估了許多物種的生存危機,如果僅僅根據觀察到的情況,海洋物種的滅絕速度和陸生植物的生存危機似乎都不如陸生動物。可是,實際情況真的是如此嗎?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儘管物種本身的演化程序難免遇到滅絕的厄運,但如果我們真的認定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已經開始,那麼人類必然脫不開干係。僅僅是那些直接遭到人類屠殺而滅絕的動物,就數不勝數,比如渡渡鳥、大海雀、塔斯馬尼亞虎等。還有無數的生物,因為人類活動導致的氣候變化而數量銳減,直至滅絕。
而且,根據芬蘭科學家在2020年初發表的一項研究成果,地球上至少還有50萬種昆蟲面臨生存危機。其主要原因有幾個,首先就是它們的棲息地被人類侵佔或者因為人類活動而退化,其次就是入侵物種和殺蟲劑等汙染物的傷害,甚至還有過度開發(比如人類食用),當然了,氣候惡化也是重要原因。
正因如此,研究人員希望透過本次研究的成果,向世人昭示地球物種多樣性所面臨的巨大危機。瀕臨滅絕的物種如此之多,人類恐怕無法挽救它們全部,但至少這樣的工作能夠讓更多人意識到相關工作的重要性,或者趁這些物種還在的時候更好地記錄並瞭解它們,為後人提供資料。
作為地球上最強大的生物,人類原本應該充當保護地球環境和其他物種的角色,如今反而成為了滅絕地球生物的罪魁禍首,這說起來實在令人嘆息。
如今,既然已經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我們就應該採取行動,保護這些物種。如果這些物種真的徹底消失了,恐怕就快要輪到人類了。
創作不易,如果覺得文章還可以,就點個贊再走吧。想看更多精彩科普文章,就請關注我,我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