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西部,有一隻“大耳朵”格外的引人注目,它就是被稱為“地球之耳”的羅布泊。
羅布泊的語義乃是“匯水之地”。
中國的古籍《漢書·西域傳上》向我們展示了它曾經的盛況:“廣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減”。
但是,不斷增加的人類活動,使得鑲嵌在荒漠之中的羅布泊遭受了重大的打擊——自然環境惡化、胡楊林近乎滅絕,直到1961年,羅布泊完全乾涸。
從此,羅布泊荒漠遍佈,終年乾旱,寸草不生,成為了中國實至名歸的“死亡地帶”。
在那片荒漠裡,埋藏著無數的故事——中國在羅布泊成功試爆第一枚原子彈,生物化學家彭加木離奇失蹤,探險家餘純順因迷路脫水而亡……
光怪陸離的故事給羅布泊鋪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似乎,無論是怎樣的故事,都抹不掉羅布泊的荒涼與敗落。
但是,不知讀者朋友你是否從實景地圖上觀察過,羅布泊裡一塊綠色的鹽湖地,如今正如翡翠般落在荒涼的黃沙之中。
羅布泊,這片曾經身為中國核武試驗場的死亡之海,甚至重現“波光粼粼”的盛況——乾涸的羅布泊提供了豐富的鉀鹽資源,勤勞的國人建造了200多平方公里的鉀鹽湖!
這關鍵的200多平方公里的鉀鹽湖,如今正養活著億萬的國人!下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其中艱苦卓絕而又激動人心的故事吧。
一、核爆不是羅布泊最後的輝煌,鉀鹽的發現續寫羅布泊的傳奇
1964年10月16日15時,羅布泊荒漠震顫不止,巨大的蘑菇雲升騰而起,試驗場內的一切頃刻間化為烏有——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新疆羅布泊成功爆炸!
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在這個中國西部的乾涸湖泊上,羅布泊成為了中國核武技術的福地。
自此之後,羅布泊雖然常常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之中,但是它出現的原因卻往往和科學家在羅布泊中失聯相關。
錯綜複雜的自然環境,失聯事件的頻繁發生,使得羅布泊漸漸地成為了人們口中的“死亡地帶”。
但是,1995年的一次探索發現,又讓羅布泊煥發出新的生機——我國某科研團隊在羅布泊羅北凹地發現超大型滷水鉀礦!
鉀肥被公認為糧食中的糧食,是植物生長必不可少的一種有用的元素。
在羅布泊的重大發現,是中國“找鉀”史上的重大突破!對於當時的中國而言,羅布泊發現鉀的重要性,並不比中國試爆第一枚原子彈的重要性低多少!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取得了令世界驚訝的發展成果,但是,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們國家又面臨世界範圍內愈加激烈的民族競爭,甚至在某些時候,這種競爭直接決定了民族產業、民族命脈的生死存亡。
農業安全與鉀肥工業的發展就是這樣一個在全球化視野下浮現出的戰略性問題。
鉀肥的長期缺乏造成中國農業發展的巨大瓶頸,外國資本可以肆無忌憚地向國內市場長期傾銷鉀肥,我國農業的發展因資源勘探開發的不足被外國“卡脖子”,這不僅是發展問題,更是安全問題。
《人民日報》面對我國缺鉀的現狀,擲地有聲地發問:“如何破除困局、擺脫“卡脖子”的困境?如何艱苦創業讓我們的民族工業發展起來?”
1995年,羅布泊的重大發現,對於舉步維艱的中國化肥行業行業來說是一場及時雨,羅布泊發現鉀鹽的訊息更是深深地激勵了國人。
實際上,能夠在羅布泊發現鉀鹽的存在,是中國幾代科學家的接續努力。
二、孜孜不倦四十餘載勘探羅布泊,一代代找鉀人薪火相傳尋覓鉀鹽
早在1950年,中國原地質礦產部、中國科學院及原核工業部等多部門的多單位就曾對羅布泊進行了地質調查與科學考察研究。
一次又一次的考察研究結束之後,除了在羅布泊幹鹽湖中發現鉀離子含量較高等線索外,並未發現具備工業開採價值的礦床。
而頻頻的找礦失利使得科學家們爭論不休,他們對於羅布泊能否形成大鉀鹽礦的觀點一度產生了很大的質疑,支持者和反對者不斷爭吵,羅布泊找鉀工作一度停滯不前。
在這關鍵的時候,中國地質學家王弭力根據對柴達木盆地的研究瞭解,在原國家計委專案的支援下開展調查研究。
她獨自一人穿越幾千公里,深入羅布泊腹地的無人區,考察完羅布泊就馬不停蹄地趕往塔里木盆地,對比羅布泊與塔里木的地形地貌。
最終,王弭力成功在羅布泊勘探到了成型的鉀鹽礦,取得了鉀鹽找礦的重大突破!
可鉀鹽礦是找到了,但是該怎麼開採呢?
要知道,鉀鹽礦的所在地可是位於“死亡之海”——羅布泊,那裡狂風肆虐、沒有淡水,是與生命無緣的絕地。
而且,中國的鉀鹽開採技術落後,短時間內難以展開大規模的開採作業,幾乎沒有企業敢於接受這一挑戰。
但是,為了中國的鉀鹽安全、農業安全,為了中國能夠不被卡脖子,為了能夠養活國內的億萬百姓,無數的勇士挺身而出。
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李守江的團隊。李守江放棄了大城市裡舒適的工作環境和優厚的工作待遇,帶著對羅布泊未來的偉大憧憬,帶著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毅然決然地來到了這片“死亡之海”,開始了艱辛的開拓與奮鬥。
《南方週末》曾評價道:“他的選擇堪稱‘逆流而上’,他的膽氣堪稱豪壯,這種不計得失、為理想甘願付出奮鬥的精神賦予他時代英雄的壯美形象。”
李守江來到羅布泊後,當即表示:“要打破中國生產不了鉀肥的魔咒!”
在羅布泊開啟遠大理想起,李守江帶著最初的搭檔尹新斌、譚昌晶夜以繼日地勘探著複雜的羅布泊地貌,即使困難重重,即使危機四伏都打不倒一顆顆赤子之心。
面對交通不便、淡水缺乏、電力匱乏的困境,他們就住在帳篷或者臨時搭的地窩子裡。在那段時間裡,四五個人一天的日常用水只有一桶。可即便如此,李守江還是帶領團隊在自然條件極其惡劣的羅布泊鹽湖展開了最系統全面、最艱苦卓絕的工藝試驗研究工作。
政策支援、資金、人才的緊缺時時刻刻困擾著他們,但李守江從未想過放棄。
他在自己的日記中寫道:“開弓沒有回頭箭,要始終堅持把鐵人王進喜作為榜樣,必須要用堅強不屈的精神抵禦一切兇險。”
在這場鉀鹽攻堅戰中,有著無數的英雄湧現。
各位先驅者的苦心沒有付諸東流——國家派遣頂級專家前去支援,愈來愈多的科技人才奔湧向了羅布泊,種種條件匯合起來奏響了羅布泊工業開發振奮人心的前奏。
曾有記者採訪他,問他如何堅守在羅布泊,李守江這樣回答道:“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在一代人的艱苦努力下,羅布泊終於“復活”了……
三、鉀鹽工廠起於荒漠,中國實現“鉀鹽自由”!
2000年,在一代代先驅者的努力下,羅鉀工廠成功建立,羅布泊迎來了自己的“第二春”!
《參考訊息》評價道:“羅鉀工廠的成功建立,不僅是一場科學精神馬拉松式的勝利,更是一場羅鉀勇士們自強奮鬥的勝利,在他們身上,凝聚了中華民族代代相傳、厚積薄發的精神基因。”
一位位頂級專家齊聚一堂,在條件簡陋的實驗室裡,在惡劣艱苦的實驗環境下,科研英雄們用汗水澆築希望,一步一個腳印地攻克科技難關,終於走出了一條合理的開發技術路線,為大規模進行工程建設和生產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
科研工作者們在自制的玻璃結晶器中分離出了硫酸鉀顆粒,按照番茄破碎機的模式打造了管道破碎機。
他們的創新精神創造了引領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提升了國內鉀肥行業裝備製造的水平,填補了國內技術同領域的空白。
鉀鹽工廠雖然建立了,但是羅布泊的艱難環境使得開採、運輸都是大難題,羅布泊生產的第一袋鉀鹽什麼時候能走進市場,才是重中之重!
為了建造一個能夠養活國人的鉀鹽工廠,無數的平凡人默默地艱苦奮鬥。
張勇作為一位普通司機,大戈壁蒼茫壯闊卻又地質複雜,行車途中到處都面臨著詭異莫測的危機,沙塵暴、酷熱、嚴寒、雅丹地貌、陷車帶、石頭包、陡坎、斜坡、凹地、鹽殼子等更是為這段400 多公里的行程增添了不小的難度。
張勇並不知道鉀鹽工廠未來的發展前景如何,他只負責堅守好自己的工作崗位,無論路上遇到怎樣的突發狀況,身體經受怎樣的勞累苦痛,每次的往返,張勇都要交一份合格的答卷。
從業生涯中,張勇跑出相當於繞地球57 圈的執行里程,奏響了一名平凡英雄時代追夢的不平凡的凱歌。
(大戈壁蒼茫壯闊卻又地質複雜,行車途中到處都面臨著詭異莫測的危機)
山東大漢魏磊同樣在與世隔絕的鹽殼子地裡為羅鉀工廠奉獻著自己的青春。
取樣、分析、記錄滷水的指標,魏磊和夥伴們在荒無人煙的大戈壁上嚴謹地重複著每日的工作,隨時面臨著突發狀況,一旦發覺狀況不對立即準備進行救援。
別人看來危險重重的工作,在魏磊心中早已雲淡風輕。如果說身體上的痛苦還可以忍受,那麼心理上的痛苦更考驗著英雄們的人性。
對魏磊來說最痛苦的考驗是與家人的分離。
自古忠孝兩難全,6 年未回老家的魏磊因一直堅守羅布泊最前線而錯過了與病重父親的最後一面,直到父親去世的三個月後他才得以站在父親墳前,眼見父親墳前的雜草,魏磊終於抑制不住心中對父親的自責與思念,跪在墳前號啕大哭。
在羅布泊,思念圍繞著每一個人,這些“羅鉀英雄”在對家人的思念中,對親情的渴望中展現著最真實的人性本色。
但無數人的艱苦努力終於收到了回報。
2003 年7月,第一袋“羅布泊”牌硫酸鉀產品問世,正式拉開了中國鉀肥生產的序幕。
中國從此實現了“鉀鹽自由”,國人不再需要看著外國資本的臉色了!
四、四季的“冰雪世界”,鹽湖的“航空母艦”
2004年,羅布泊鉀鹽的規模化開採進入新階段。
國家為羅鉀的發展注入了資金和新的活力,羅布泊的鉀鹽工廠從研發階段進入到大規模產業化階段,由原來一期40萬噸變為直接120萬噸。
奮戰在羅布泊的科研工作者們艱苦奮鬥,儘快地把資源優勢轉化成經濟優勢,成功地緩解我國鉀肥供需緊缺的矛盾。
技術團隊在120萬噸專案建設過程中攻堅克難,他們先後解決了採鉀、提純鉀、流水線生產鉀等一系列問題。
技術人員夜以繼日,申請了數百項專利技術,自主研發出了浮選機、過濾機等大型裝置,打破了國際社會上的技術壟斷。
在科研人員艱苦卓絕的努力下,120萬噸專案成功得以實施,更大限度地保障了國人的用鉀安全問題。
從羅布泊鉀鹽田的工作現場放眼望去,晶瑩剔透的鉀鹽田彷彿冰雪一般,羅布泊成為了中國西部四季的“冰雪世界”。
2014年伊始,“羅布泊年產120萬噸硫酸鉀成套技術”專案榮獲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這一榮譽是對羅布泊鉀鹽湖開採、生產的極大肯定!
而由我國科研人員自主研發、設計和建設的“羅布泊年產120萬噸硫酸鉀成套技術”專案的成功,標誌著我國在利用鹽湖滷水資源提取硫酸鉀的核心技術和大型裝置國產化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復活”的羅布泊,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鉀肥可靠供應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在進入新時代後,中國的農業發展面臨著諸多的限制,而羅布泊鉀鹽田完美地填補了這一空白。
帶領團隊攻堅克難的李守江被中宣部稱為“羅布泊鉀鹽開發的先驅者”,並授予他“時代楷模”的榮譽稱號。
三年之後,《中國建設者——“死亡之海”裡的奇蹟》大型專題片在央視一套播出。
又過了一年,全景式描繪中國鉀肥事業從無到有、不斷髮展壯大的曲折歷程的文學作品《羅布泊新歌》正式出版。
先驅者受到嘉獎、紀錄片回溯歷史,這使得越來越多的國人瞭解到了羅布泊的“復活之路”——在那“煙波浩渺”的羅布泊鹽湖,無數的基地和廠房拔地而起,彷彿是羅布泊上一往無前的“航空母艦”。
如今,羅布泊鉀鹽湖的面積已經超過了200平方公里,站在湖邊彷彿就能看到曾經水勢浩蕩的景象,復活的羅布泊碧如大海。
羅布泊鉀鹽湖的作用,在新冠肺炎爆發之後愈發凸顯。
五、疫情期間羅鉀顯威,養活國人守護農業
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捲中國。
面對著疫情嚴峻的形勢,諸多國家暫停對中國出口產品,並且禁止本國的貨輪停靠中國港口,這其中,就有著中國農業發展亟需的的鉀肥。
春耕已是迫在眉睫,該怎麼辦呢?
訊息傳出後,中國無機鹽協會迅速和中國農業部取得了聯絡,表示將會保證中國的農業生產完美過冬,並且積極調遣羅布泊的鉀肥運往全國各地。
羅布泊鹽湖的廣大工作者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仍然堅守在生產第一線,確保春耕時期提供優質鉀肥。
2020 年中央一號檔案提出:“要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穩定糧食生產,尤其在疫情時期,農資人更要堅定信心,有序部署,做到統籌兼顧。”
面對著疫情期間物流緊張及勞動力短缺的問題,羅布泊當地利用線上平臺和物流公司相互協作,加強汽運配送,努力解決農資運輸問題,成功地把鉀肥在春耕前運送到了全國的需求地。
英國的《泰晤士報》對此評論道:“羅布泊,在疫情期間挽救了中國的春耕!”看著昔日的“死亡之海”逐漸變成了“沙漠綠洲”,人們激動地心情可想而知,但是,羅布泊的發展卻並非一帆風順。
六、走向世界展望未來,羅布泊生機勃勃
近年來全球鉀肥產能的擴速度張已經大大超出了國際市場對於鉀肥的需求增長速度,市場供過於求的狀態逐漸顯現,而中國越有800萬噸的鉀肥缺口,是世界鉀肥巨頭必爭的目標市場。
為有效控制和化解產能過剩的問題,羅布泊當地充分利用“一帶一路”的戰略機遇,加快在世界鉀資源豐富的地區,如:烏茲別克、剛果、越南、赤道幾內亞、泰國等國家佈局鉀肥基地的速度。
羅布泊的鉀鹽實現了從中國走向世界的騰飛之路!
但是,羅布泊正站在時代的風口前,如何合理地調節鉀肥的自給與進口,合理佈局鉀肥可持續供應的大趨勢,是未來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而且,化肥這把“雙刃劍”對環境的危害也是羅布泊當地面臨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糧食產量實現了“十一連增”,但環境和土壤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農業部對化肥的使用提出了嚴要求:各地農業部門要控制化肥、農藥的使用量,第二年要實現使用量“零增長”,科技部更是提出了“減施增效”的目標。
面對著這兩個目標,羅布泊鉀鹽湖開始思索新的出路——必須要發展綠色化肥,生產綠色鉀鹽,透過肥料產品、施肥技術與農化服務的創新來實現。
羅布泊當地正在探索建立“質量替代數量”的新型綠色肥料產業,將提高肥料利用率作為未來肥料產、學、研、推的重點,力求實現鉀鹽生產的新突破。
結語:
歷經艱難的開採與發展歷程,羅布泊從昔日的“死亡地帶”演變成了四季皆白的“冰雪世界”,從人跡罕至的荒漠演變成了生機勃勃的現代化地區,從無到有的創造出能夠養活億萬國人的鉀鹽湖。
但是,羅布泊的復活並不是偶然的,而是無數的先驅者前赴後繼幹出來的!而羅布泊的復活之路,正像是中國從弱到強的復興之路。
而今,羅布泊正面臨著新挑戰,中國也在復興之路上砥礪前行,希望中國能夠有越來越多的“羅布泊”復活!
參考資料:
《復活的羅布泊 重現的鉀鹽湖》 中國國家地理
《羅布泊鉀鹽綠色產業的背景、現狀與發展》 韓春曉 國投新疆羅布泊鉀鹽有限責任公司
《我國鉀肥開發60年,自給率接近60%》 工業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