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是人民的軍隊,是為人民謀福利的軍隊,這在很早之前人民就已經知道。
1947年,濰縣人民寫信給華東野戰軍第九縱隊司令員許世友,信中,濰縣人民痛罵國民黨偽軍佔領濰縣後的種種暴行,希望華東野戰軍儘快解放濰縣。
濰縣位於山東中部,是歷史上兵家必爭之地,早在明清年間,這裡的城牆便不斷加厚,到了解放戰爭期間,這裡的城牆厚達6米,普通的手榴彈和炸藥根本難以攻破城牆,這也給我軍解放濰縣造成困難。
濰縣的處境
抗日戰爭期間,我軍便曾經解放過濰縣,戰士在那段期間與濰縣的人民有著很深的感情,這也是濰縣人民在信中直言:“你們是人民的軍隊,攻城,是人民對自己軍隊的命令”的原因所在。
內戰爆發後,華東野戰軍為了避敵鋒芒進行戰略轉移,遂放棄濰縣,濰縣也被國民黨軍所佔領。
國民黨軍佔領濰縣後在這裡燒殺搶掠,根本沒有想過大家都是同胞,他們在濰縣城內無惡不作,惹得百姓們怨聲載道,紛紛希望解放軍前來攻城。
到了1947年,隨著解放戰爭的持續,我軍從避戰轉為戰略大反攻,在華東野戰軍的努力下,山東省大部分已完成解放,僅剩下少數幾個據點還沒有解放,濰縣便是這幾個據點之一。
許世友所率領的部隊來到濰縣城不遠處,收到信後他決定對這座“魯中堡壘”進行攻堅,哪怕這是下下之策。
“人民的命令”是解放軍的動力所在,但要進攻這座易守難攻的城池,並不是擁有決心與勇氣便可以做到的。
經過分析,再加上濰縣城郊人民提供的情報,許世友發現濰縣的城牆由青石修築,最高的地方有十六米,最低也有十三米,而且多年的不斷修築,城牆厚達六米,普通的火炮並不足以攻破。
再加上國民黨佔領濰縣後,王耀武便特別命令濰縣守城指揮官陳金城修築戰壕堡壘,這讓濰縣的攻堅難度更加巨大。
濰縣其實分為東城與西城,相較而言,西城的攻堅難度更大,可以說,只要攻破西城,攻破東城只是時間問題,因此,許世友將攻城重點放在西城上。
人民軍隊開始攻城
當時,我軍並沒有太多關於攻城的好方法,事實上縱觀我軍的成長史,也可以看出我軍其實缺乏攻城的經驗。早在反“圍剿”時期,我軍便因為並不擅長攻城多次吃虧,後來抗日戰爭,我軍也多是進行遊擊戰。
因此,攻打濰縣其實是對許世友的一次挑戰,為了儘量減少我軍傷亡,許世友一改往常猛衝猛打的作風,轉而採取穩紮穩打、步步蠶食的戰術,他命令軍隊優先將城牆邊的據點拔除,再一步步對付最難攻打的城牆。
他調集了80多門火炮參與攻打城牆,這在我軍歷史上也是空前的數量,但即使是這樣,戰事依舊並不順利,城牆實在太厚,火炮轟得再多也沒能徹底將城牆炸開缺口。
這可將許世友急壞了,攻打濰縣已經14天之久,但我軍除了拔除城邊的據點外,並沒有取得更多的勝果。
國民黨偽軍的援軍已經被華東野戰軍的其他部隊截了下來,我軍其實可以圍城,將城內的偽軍圍到補給出現困難,從而破城。
但這並不是許世友想看到的,他不敢賭,萬一城內的偽軍到最後將屠刀揮向人民群眾,這將是他一輩子的遺憾,這種局面是他想都不敢想的情況。
只是到底如何攻城?久經沙場的許世友絞盡腦汁還是沒有想出最佳的辦法,於是,他決定沿用共產黨歷來的做法,向其他級別的軍官徵集意見,來個集思廣益。
這個時候,八連八班班長宋文章提出了“滑竿炸藥包”的作戰辦法。
巧計破城牆
根據宋文章的意見,濰縣城牆應該跟一般城牆一樣上薄下厚,以往攻城都是炸燬城根,從而將城牆轟出缺口,但以往成功的原因在於城牆並不厚,一般炸藥便可以轟破,而濰縣則不同。
這個時候,“滑竿炸藥包”便應運而生,按照宋文章的說法,可以將炸藥包綁在竹竿上,再將滑輪安在竹竿上,用竹竿將炸藥包拋到城牆上,從城牆上開始轟炸。
城牆上方的牆體較薄,爆破的難度也會小一些。
許世友聽到這個方法後,大手一拍,他也知道此方法的可行,但此方法還有缺點:爆破手因為要將竹竿架設到城牆上,在躲避時勢必會慢一些,這很可能讓爆破手被炸藥的爆炸波及。
但眼下也沒有更好的辦法,許世友與其他將領商議後,決定冒險一試。在戰前,他通知全軍道:“所有人,此戰只許前進不許後退,只要我在,你們就要盡最大的努力消滅敵人。此戰我們難免會有傷亡,但為了濰縣的老百姓,我們一定要努力克服!”
戰士們得到命令後,沒有猶豫,八連計程車兵們利用竹竿將炸藥包運送到城牆上,副班長欒子明在班長劉庸亭的幫助下,成功將炸藥包運到了城牆上。
只聽“轟”的一聲,城頭的石頭被炸得橫飛,欒子明躲閃及時沒有被波及到,但劉庸亭因為要架設竹竿,躲閃不及被爆炸餘波波及,耳朵也被震聾,但他並沒有就此撤退,而是不斷揮手示意其他人繼續跟上。
就這樣,八連用竹竿送上了六包炸藥,成功將城牆上炸開了一個缺口,隨後的攻城戰就此爆發。
陳金城看到後急忙命令人堵上缺口,但許世友怎可能讓他再堵上,隨著戰士們不顧安危前仆後繼地攻上城牆,僅用了三天時間,號稱“難以攻破的濰縣”就這樣被攻破。
陳金城見大勢已去便趕緊率領僅有的三千多人逃離濰縣,但許世友早已做好準備,身著普通士兵衣服的陳金城最終被俘,濰縣戰役就此落幕。
小結:
濰縣能夠成功攻破,得益於戰士們的英勇、悍不畏死的精神,也得益於班長宋文章的巧計。濰縣戰役之後,我軍從此有了更好的攻城經驗。
但我們也要知道,濰縣一戰死了一千多名戰士,其中有五百多人沒有留下名姓,他們的精神,永遠值得每一個國人銘記,“革命烈士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