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盤俠也有春天
2022年樓市開年大戲,即將上演。
證券日報訊息說,房地產併購貸不再計入三道紅線,有部分央企、國企正在接觸核心城市優質專案,買賣雙方暗流湧動。
風險房企們終於迎來救星,不是別人,這次的拆彈專家正是國家隊。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叫招商蛇口。
1月13日招商蛇口2022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據(併購)完成註冊,總額30億融資裡,有15億用作“支援產業內協同性較強的企業緩解流動性壓力”。
用一個詞來形容這筆錢的用途就是:
撿漏
這是央行、銀保監會下發《關於做好重點房地產企業風險處置專案併購金融服務的通知》後,第一單用途與併購有關的票據融資工具。
當然招商也充分考慮到了風險,沒有把所有的錢都拿去併購,票據融資裡的12.9億,被用作2021年8月的一個城市更新專案股債收購。
招商蛇口給當下樓市提供了最重要的東西:
信心
對於那些有資金、有野心的國家隊來說,會從三個方面審視民營房企的質量:
一、融資情況
樓市下行週期裡,很多開發商都會拿專案進行再融資,導致資金使用效率、投入產出比大打折扣,甚至出現一個專案超額融資的情況。
所以超融的專案越少,房企成色越好,央企同樣的資金,能入手的優質專案就越多。
二、資產匹配程度
國企央企背景的開發商差別很大,尤其是第一梯隊的中海、保利、華潤、招商蛇口、中國鐵建、金茂等企業,效率和管理都已經非常現代化,意味著不會閉著眼睛撒錢。
它們必然會尋找在企業氛圍、運維管理上最匹配自己公司的民營房企,進行聯合。
比如說一個以剛需產品線為主的國家隊房企,遇到近期定位高階、豪宅為主的民營房企,就不一定能看得上。
一個融資成本低、強調財務穩健和精細化運營的國有房企,會慎重地測評主打高週轉策略的民營開發商。
三、價格
遵循當下市場公允價格,是國資下場撿漏的前提。
一個樓市專案所處的地段、交通配套、存量貨值、居民購買力,綜合形成一個相對公允的價格。
對於國資和民營來說,開發商各自有算賬的方式,能否達成平衡,就看民企開始對資金的渴求程度,以及國資內容內審的鬆緊了。
一場國企、央企併購優質民營房企的大戲,近在眼前了。
1月18日發改委例會上,政策研究室主任金賢東說:
個別高槓杆房地產企業因自身經營問題發生境外債違約事件,導致中資境外債市場房地產板塊出現短暫恐慌情緒,這屬於市場的自我調節,不會影響中資境外債市場的整體功能。
這說明風險企業首先是個案,不會影響樓市全域性。
國資陸續參股少數民營開發商,充其量也是錦上添花,真正搖搖欲墜的極少數,是不值得救的。
表面上看,當下樓市撿漏的機會很多,實際上市場再也回不到三四年前的高點了。
高週轉謝幕 併購潮開啟
把時間線拉長,會發現2021年12月20日,央行銀保監會就下發了《關於做好重點房地產企業風險處置專案併購金融服務的通知》,要求銀行重點支援優質專案收併購。
很多地方政府緊跟節奏,迅速推進。
2022年1月8日廣東省政府召集房企,為他們牽線搭橋尋找優質央企出資人。
過去一年裡,主動出手做併購大都是TOP10級別的民營房企,比如碧桂園100億收購富力物業,以及33億收購花樣年物業股權等等。
大魚吃小魚是房地產行業不變的趨勢,只不過這一次換了主角。
未來五年馬太效應會越來越強,過去沒有投入到高週轉的國資房企,現在未必能很迅速地找到靈魂伴侶:
因為樓市基本面發生了兩個變化:
一、回報率降低
根據80家典型房企的財報資料,2021上半年他們的毛利率中位數降到了21.7%,淨利率和歸母淨利率中位數分別降到9.3%和6.5%。
換句話說,整個行業的淨利潤降到了2015年以來歷史最低水平。
營收、利潤和回報率的降低,導致房企一方面造房的動力下降,同時又有限購、限售、限貸政策壓制,於是只能在房屋質量、裝修上一再妥協。
國資入市揀筍,說白了還是希望能撈到回報率高的專案,充實自身資產。
如果未來五年整個市場都看衰,那國資真沒必要費力折騰。
二、口碑信譽下滑
葉檀財經後臺經常有檀香們詢問當地一二手房、租金的問題,最近一年一個明顯的感覺是,大家在遇到一個開發商,或者線下看盤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
樓盤會不會爛尾?
這在過去是無法想象的,在一個所有人都比爛的市場裡,信譽、口碑無從談起,大家對於新房的預期大打折扣,買二手房稅費又多,交易流程也很長,不如觀望。
從宏觀資料來看,樓市經歷5年高增長後,在2022年將進入實質性負增長。
首先看1月17日國統局的資料。
2021全年新房銷售和開發投資規模全年均創新高,全年銷售前高後低,上半年面積同比增28%,12月銷售年末翹尾。
從2021年11月開始,深圳、廣州、中山、無錫、湖州等多個城市涉房貸款利率下降,合肥、廣州、濟南等房貸放款速度顯著加快。
降房價、松貸款、打折優惠賣房潮在全國進一步擴張。
12月全國商品房銷售均價環比再將0.9%。徐州、清遠等多個城市一降再降,預售價較高點降幅超過30%。
12月70個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價格同比分別上漲2%和1%,其中二線城市分別上漲2.8%和1.5%。
多個城市出臺二手房交易指導價後,2021年二手住宅市場遭遇較大沖擊。
唯一能夠逆勢增長的,只有少數國資背景開發商。
保利發展全口徑銷售額小幅增長到5385億,排名上升一位至第4。華潤置地破三千億,排名上升到第8。招商蛇口破三千億,排名從第10上升至第8。
未來所有人必須在三個方面努力:
1.降低融資成本
2.區域精耕細作
3.適當開發優質商業地產
未來國資入股優質民營房企後,最大的對手不是TOP10領頭羊,而是那些在各個城市精耕細作,最瞭解當地客喜好,最深入本地市場一線的前三名開發商。
市場永遠只嘉獎那些口碑好、品質高、走長期主義路線的人,曾經的高週轉一時間很管用,但對民營房企造成的後遺症,需要很長時間去消化。
努力找到自己的位置
2017年萬人矚目的寶萬之爭迎來落幕。
最終的結果是:
萬科易主、央企退出、地方國企介入,利用規則攪亂市場的野心家出局。
當我們覆盤這個故事的時候,在法理情懷、資本實業、商業政治、公司倫理和公眾輿論各方面,都能有所收穫。
萬科與華潤此前有過長達十幾年的蜜月期,華潤從不插手日常管理經營,萬科則用業績和分紅,來回報大股東的信任。
他們彼此之間也有不成文規定:
萬科不主動挖角華潤的人才,同類業務上能避就避開。
它們曾經是高效協作,現代化管理的國資民營合作典範。
在深地鐵成為大股東後,萬科在全國城市積極推進兩學一做,以往這種活動幾乎不在公司內部出現。
(萬科股價為何不漲 是一個謎)
除了萬科,過去還有很多國資入股民營開發商的經典案例。
中國平安曾經是金茂第二大股東、也持有融創40%以上股份。金地集團一半股份被生命人壽和安邦保險持有。遠洋集團超過59%的股份被中國人壽和安邦保險持有。
國資和民營的結合,有的是把做大做強擺在第一位,也有想開啟產業新城、康養業務這樣新領域的試錯。
這樣的做法在五年前是可行的。
當時北上廣深、寧波、南京、杭州、成都、重慶等核心城市,城市群概念火爆。既讓房地產行業吃到了紅利,也帶動了周邊下沉衛星城的升級,基礎設施和產業配套加速發展。
如今房地產再次回到結構性失衡的視窗期,很多掌握優質資產的民營企業,資金鍊壓力很大,能夠尋求幫助的幾乎只剩下國資。
然而國企以前幾乎沒有涉及過這些民營房企,在一二三線所做的樓市專案,對於如何收併購、盤活這些資產,都存有疑問。
聽一位業內人士說:
以前羨慕別人家業務多,現在回頭看幹得少反而更安全、賺得更多。
在整個市場都收縮的時候,很多上下游也跟著過冬,好處是壞賬比同行少很多,竟然活得也很滋潤。
任何人,包括地產從業人員,中介,買房者,工程隊和供應商,眼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下行週期儘快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
當下樓市正處於低谷期,對於每一個人來說,熬過去就是勝利,熬不過去就當經歷。申請文末點個贊,願奔波在人生路上的檀香,用樂觀與熱愛,打敗每一個難過的日子。
(免責宣告:本文為葉檀財經據公開資料做出的客觀分析,不構成投資建議,請勿以此作為投資依據。)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