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後不久,朝鮮戰爭爆發,朝鮮戰爭表面上是朝鮮為了南北雙方能夠統一而爆發的內戰。
實際上是以美國為主導,美國武力干涉朝鮮內戰的一場戰爭。參戰的國家也因此不止於朝鮮內部的軍隊,還有中國,美國和蘇聯。
美國為了自己的國家利益,為了鞏固在亞洲的領導地位和利益,不惜一切手段,干涉朝鮮內戰,出兵參與朝鮮戰爭。
其總統杜魯門召集當時在日本駐紮的軍隊幫助南朝鮮攻打北朝鮮,還成立了“聯合國軍”援助韓國。不僅如此,中國人民解放軍進攻臺灣的計劃也受到美國的阻止。美國的這種做法違反了國際規則,是不可取,是要受到國際的譴責的。
朝鮮戰爭的爆發與美國和蘇聯有著極大的關係,朝鮮內部的分裂也是美國與蘇聯暗暗較勁的結果。所以美國發動朝鮮戰爭,蘇聯定不會袖手旁觀。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在新中國成立之前,我國的大連和旅順這兩個重要港口一直被蘇聯侵佔,後來經過協商,蘇聯把這兩個港口交還我國,蘇聯就需要找新的港口。
而朝鮮半島的釜山成為了蘇聯的目標,如果蘇聯支援的朝鮮在戰爭中獲勝,蘇聯就可以談判,讓蘇聯的海軍進入太平洋領域,為蘇聯與美國雙方之間的對抗創造了有利條件。
朝鮮戰爭中美國的“聯合國軍”衝破三八線,直逼邊境,嚴重威脅到我國的國家和領土安全。中國為了祖國的和平和安全,保衛國家,決定抗美援朝。戰爭總是殘酷的,另一方面來看,戰爭對新中國來說也是一個機會。
抗美援朝戰爭能夠結束舊中國與美國的恩恩怨怨,還能夠穩定軍心,樹立榜樣。抗美援朝戰爭提高了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得到了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尊重,獲得了國際外交關係的主動權,取得了蘇聯的信任。
中國參加朝鮮戰爭也有自己的目的,希望美國能夠在臺灣問題上妥協,放棄支援“臺獨”,不再幹涉我國內政。
抗美援朝是朝鮮戰爭的一部分,經過我國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軍隊的有力配合,經過中國領導人的正確領導,人民的擁護與支援。
在一九五一年,迎來了休戰談判,經過多方談判協商,一九五三年,朝鮮半島停戰,中國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抗美援朝的勝利為我國贏得了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尊重,讓世界上看到了中國的堅韌不屈,提高了我國在亞洲的國際地位。
在抗美援朝即將結束時,偉大的毛主席卻調了三十萬大軍進入朝鮮,這是為什麼呢?戰爭結束後我們才知道毛主席這種做法的高明之處。
朝鮮半島的停戰談判協定中,彭德懷代表中國簽字,克拉克代表聯合國簽字,金日成代表朝鮮簽字,卻唯獨不見南朝鮮的代表,南朝鮮也就是今天的韓國。按理來說,朝鮮內戰應該由南北朝鮮雙方來決定,但南朝鮮卻不出席簽到停戰協議,卻又是為何。
當時南朝鮮的總統是李承晚,李承晚主張戰爭,不願結束朝鮮戰爭。二戰後,世界格局發生了迥然不同的變化,一直被日本侵略的朝鮮終於擺脫魔掌,重新進入另一道深淵。
當時世界陣營兩極分化,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和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為主,朝鮮被這兩個陣營佔領。由於兩個陣營的爭鋒相對,朝鮮被分裂,朝鮮內部社會矛盾加劇,各種矛盾撲面而來,危機重重。
當時的朝鮮就如雞蛋一樣,一捏就碎,只要一有導火索,戰爭隨時爆發。果不其然,一九五零年爆發了朝鮮戰爭。起初的朝鮮戰爭只是朝鮮內戰,參戰雙方只有朝鮮和韓國。
但是由於某些國家的干涉,這場戰爭不再是單純的內戰,參戰國家也不止韓國和朝鮮,蘇聯,美國和中國都加入了這場戰爭,戰事愈演愈烈。
朝鮮戰爭持續了兩年,當時支援參戰的總統杜魯門落選,艾森豪威爾成為美國新總統。艾森豪威爾表面上對朝鮮戰爭上心,實際上只是想為新上任的他留下歷史好評。
艾森豪威爾飛到朝鮮瞭解戰況,他看到後期計程車兵已經沒有了鬥志力,聯合國軍代表克拉克也已不看好這場戰爭。
艾森豪威爾認為透過朝鮮戰爭來提高自己的領導力和人民對他的擁護已經不可能了,戰爭贏得勝利的機率也小之又小,他宣稱要以自己的方式來結束這場戰爭。
在與杜魯門競爭總統的時候,杜魯門曾經說過,如果他當選總統,他就會結束朝鮮戰爭。艾森豪威爾勝負欲瞬間提高,揚言以自己的方式結束戰爭,俯視杜魯門。
艾森豪威爾和軍事家透過協商開會,決定向“三角地區”進攻來摸一摸中國的底,毛澤東早就對這位總統進行了一番瞭解,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對於他們的試探,毛澤東早就做好了萬全的準備,靜待他們的進攻。艾森豪威爾的這一次試探以失敗告終,顏面被毛澤東駁了回去。
持續了一個多月的上甘嶺戰役,陳賡推廣的“坑道戰術”有利地避免了範弗利特的“飽和彈藥量”對戰爭的影響,中美的對抗中,美軍的優勢就是武器,如今的優勢已經不復存在,只能被我軍爆打。
聯合國軍戰敗而歸,損失慘重。美軍在這場戰役中認識到了中國的戰鬥力和智慧,對中國在攻防技術方面的提高刮目相待。極大的挫敗了美國想用軍事手段贏得戰爭的計謀。
上甘嶺戰役結束後,美國沒有得到一點好處,於是他們轉移了攻擊中國的目標,他們把矛頭指向了臺灣,艾森豪威爾取消在臺灣問題上的“中立化”立場,支援“臺獨”,阻礙中國志願軍進軍臺灣。
美國還計劃重新扶持蔣介石,聯合國民黨和聯合國軍對中國進行封鎖。毛澤東知道這個訊息後,並沒有任何的緊張與慌亂,他從容面對,接受美國對我國施壓的任何打擊。
中國在朝鮮戰爭中的立場很明確,只要一切的強權政治和霸權主義侵略我們,我們就會抗戰到底,決不受欺負與屈辱,所以中國人民會和朝鮮人民一起反對美帝主義的侵略,爭取和平與發展,讓人民遠離戰爭。
美國看到這些計劃都被中國一一識破,對中國沒有造成實質性的影響,他們只能以談判的形式來結束戰爭。就在停戰意向快要達成時,韓國總統李承晚站了出來,他不支援停戰。
李承晚是美國扶持出來的總統,他專制獨裁,追求權力,野心勃勃,夢想統一朝鮮,不顧人民利益。李承晚拒絕了美國讓他籤停戰協定的要求,反而尋求美國出兵援助。
美國眼看戰事不利,再加上來自國內人民的不滿,美國已顧不上李承晚籤不簽字了,為了自己的利益,美國與中國達成停戰協議。所以停戰協議中才沒有韓國的簽名。
沒有了美國扶持的南朝鮮不堪一擊,在與朝鮮的五次戰役之中,中國志願軍沒有一次失敗過,後面的幾次戰爭中,中國志願軍讓南朝鮮軍聞風喪膽,只要志願軍過街,路上就沒有南朝鮮軍的身影。
一看到志願軍,南朝鮮軍隊就會拔腿就跑,被中國志願軍打得無力招架。李承晚面對這種情況仍然不投降,他甚至叫囂毛澤東,企圖擾亂毛澤東的態度與心情。
彭德懷將李承晚的表現如數向毛澤東彙報,毛澤東聽到這些訊息後不但沒有震怒,反而格外的冷靜。面對李承晚的挑釁,毛澤東決定延遲簽字,給南朝鮮以痛擊。
毛澤東做這個決定並不是意氣用事,自從抗美援朝戰爭以來,中國志願軍積累作戰經驗,熬過了最先進戰爭的考驗,這對未來解放臺灣過程中必會發生巨大作用。
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動了朝鮮戰爭中最後一場:金城戰役。在中國三十萬大軍的進攻下,南朝鮮軍隊被中國徹底打敗,美軍也狼狽退場。李承晚再也沒有能力統一朝鮮。金城一戰破滅了李承晚的野心,促進了停戰協議的有序進行。
毛澤東在談判停戰協定時調兵入朝鮮如今來看是一個正確的決定,因為有了這些軍隊,在表面上就給南朝鮮一個震懾作用,有了震懾,美國和韓國就不敢輕易出兵,得再三斟酌。
不得不說毛澤東的遠見意識和智慧令人驚歎。毛澤東在金城戰役中表現出了堅強的意志力,提高了作戰的指揮能力。
進一步提高了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加強並促進了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外交關係,重新整理了美國對我國的認知,贏得了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尊重。毛澤東對我國和平與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我們要永遠記住偉大的毛主席。
【免責宣告】文章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絡,我們將刪除內容!特別說明,本站分享的文章不屬於商業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