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曾說過“痰凝於頸下,則為甲狀腺結節,凝於乳腺,則為乳腺結節。”那麼這個痰到底是什麼呢?
百病兼痰
氣血津液執行障礙是痰淤生成的基本
人體內有70%的成分是水,在中醫上又被稱為津液。
主要負責運送體內的營養物質到各個部位,同時要把體內產生的垃圾運出體外。
一旦脾失健運,體內津液失常,便會形成溼,溼聚而成痰;或者情志內傷,氣機瘀滯,也會形成痰;再者先天遺傳體質因素,陰陽失調、陰虛生熱化火以致津液受損也會生痰。
總之痰本質上是人體水液代謝障礙所形成的一種病理產物。
中醫又將痰分為“有形之痰”和“無形之痰”。
有形之痰指的就是我們平時可以看到的,能咳出來的痰,是實物。
無形之痰指的是有症狀、體徵,它存在於人體各個組織、臟器、血液之內,是我們肉眼不能直接看到的,為有害的致病因子。
痰可以表現於許多疾病之中,因此歷代的醫家均提倡“久病從痰治”。
臟腑功能失調是痰淤生成之本
人體以五臟為中心,氣血津液的生成主要來源於體內臟腑間正常的生理活動,而氣血津液的病變也是臟腑病變的結果。
肺為貯痰之器。肺主上焦,主氣。肺的宣發和肅降運動對體內津液的輸布、執行和排洩,有疏通和調節的作用。如肺氣鬱滯,不能治理調節心血的循行,那麼津液將停滯凝聚成痰。
在生活中,如果長期出現悲傷、焦慮、生悶氣等負面情緒,都會導致肺氣鬱滯,肺氣升降運動功能發生失調。
脾主中焦,主運化,升清降濁。將營養物質運輸至全身,並將體內垃圾排出體外。
若脾虛不能運化水溼,水邪困脾,那麼體內津液執行失常,津液停滯凝聚成痰。
而在生活中,不規律地吃飯,無節制的吃飯都會導致脾胃不好,如果平時過度飲酒再加速吃得太飽,可會造成胃部積食,嚴重會導致反酸,還有愛吃生冷會刺激脾胃,也會導致脾胃不好。
腎處於下焦,屬水,主五液,職司開合。可吸收營養物質,排除廢物,管理水液的蒸化排洩,若火衰水虧,蒸化失常,那麼津液亦可成痰。
造成腎功能失常,最常見的一個原因便是熬夜了,久坐和憋尿這兩個不良習慣也會對腎造成損傷。
清代陳修園說:“痰之成,氣也,貯於肺。痰之動,溼也,主於保脾。痰之本,水也,原於腎。”
指出痰的生成主要是因為肺、脾、腎三髒運化水液的功能失調,以及肝氣失於疏洩等,導致體內的氣不正常宣通,經脈絡道堵塞,津液不能正常運轉,不能成為氣血,反而積聚成痰。
痰淤互結凝滯是結節病理的主要環節
瘀血是血液凝滯或血脈執行不暢所導致的病理產物,它還會引發各種各樣的病症。
《證治準繩》說:“百病由汙血者多”。
痰濁阻礙了氣血執行的道路,則血滯成瘀。瘀血阻滯,脈絡不通,影響津液正常輸布,或離經之血瘀於脈外,氣化失於宣通,以致津液停積而成痰,導致瘀和痰互結成病。
故可認為,痰阻則血難行,血凝則痰易生;痰停體內,久必化瘀,瘀血內阻,久必生痰。在病變過程中可以互相因果為病。
故在結節的形成、演變中,應充分重視“痰加瘀血”這一病理機制。
如何判斷體內是否有痰
體內是否有痰最主要的一個體徵就是舌苔厚膩。
在舌苔厚膩的前提下再看是否有飢餓感以及是否有水腫,因為在舌苔厚膩的前提下出現症狀才屬於痰的範圍。
痰在肺,會出現咳嗽、咳喘、咳痰等;
痰在經絡,可能會出現肌瘤、囊腫、結節等;
痰在心腦,會出現眩暈、心悸、胸悶、心慌等症;
痰在脾胃,表現出消化系統問題,有胃脹、腹脹等;
痰在四肢,會阻滯四肢的氣機和經絡,出現肢體麻木的情況;
痰在咽喉,會感到嗓子裡有異物感,咳不出咽不下,出現梅核氣、甲狀腺疾病等;
中醫治療
像甲狀腺疾病、乳腺疾病等,其病機多以痰凝瘀滯為主。因此,歷代中醫對於該類疾病的治療以化痰為先,如著名的海藻酒、海藻玉壺湯、四海舒鬱丸,無不以化痰藥為主要組成。
但化痰藥為主治療結節病,並不是一方可治所有患者。
必須要根據病情辨證,恰當地選擇清熱化痰或溫化寒痰的藥物,或透過配伍實現溫化或者清化。
如海藻、昆布性寒,用於治療陽虛痰凝時,需與鹿角片,肉桂等溫陽藥同用;如白芥子、皂角刺性溫,用於治療熱痰或陰虛證時,需與夏枯草、黃芩等性寒藥物配伍。
這樣才符合辨證施治,在臨床上往往使用化痰藥分清寒熱,往往是取得療效的關鍵。
化痰常用穴
推薦一個可調理氣化痰的穴位——【臂臑(Bìnào)穴】。
出自《針灸甲乙經》。屬手陽明大腸經。臂臑為手陽明絡之會。臂,通指上肢,臑指上臂,臂臑穴於上臂臑外,故名臂臑。
取穴位置:
屈肘90°,在肘部橫紋末端找到曲池穴;肩關節外展平舉,在肩峰前下方凹陷處找到肩髃穴。
將曲池穴和肩髃穴連成一條直線,這條直線和三角肌前下緣交界處就是臂臑穴。
方法:
點揉法這是最簡單的刺激方法,不需要任何工具即可進行。將自己的拇指立起來,放到臂臑穴處有筋結的部位,用力點下去,然後用拇指尖按揉。每天至少做3~5次,每次3~5分鐘。
功效:通經活絡,理氣消痰,清熱明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