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科技的進步,人類在諸多領域也有著不同程度的提升。經濟提升了人類的生活品質,軍事提升了國力地位,而醫療的進步也讓人類的平均壽命得以延長。
在醫療落後的歷史時期,因為疾病無法醫治而死的人難以統計。如今我們雖然有了較大的醫療進步,但仍有一些疾病在當前的醫療環境中屬於無法治癒的疾病,只能採用藥物或化學治療等方式來延緩疾病的發展。下面就來介紹六種無法根治的病症。
一、風溼性疾病
風溼性疾病一般是指以身體關節疼痛,畏懼陰溼寒冷為主要症狀的臨床的症候群。這類疾病可能在身體的任何一處關節、肌肉甚至軟組織上出現。
患者在臨床中的症狀可能表現為頭部疼痛,身體發熱出汗,身體沉重,行動不便,關節處嚴重痠痛,甚至無法正常彎曲拉伸等等。如果是關節處的病變,除了疼痛之外,可能還伴隨著身體腫脹以及身體活動障礙等情況。
這樣的患者一般血液迴圈能力較差,會導致肌肉或組織等體內結構所需要的營養物質無法及時得到輸送與補充,導致病患出現肌肉老化僵硬,血管萎縮等嚴重情況。若是再繼續惡化,甚至可能會造成關節壞死、甚至內臟功能衰竭的情況。
排查是否患有風溼性疾病可以採用檢查抗體、滑液檢查、關節影像檢查等多種方式。風溼病屬於慢性疾病,沒有辦法採用任何手段進行根治,只能利用現有的醫療水平進行改善與緩解。
一般風溼類疾病可以採用抗炎止痛的常規治療方式。因為其病症通常表現為對關節、軟組織以及肌肉等地方的侵害,只需要進行消炎鎮痛,就能極大地緩解患者的疼痛感。而且消炎的方式對身體的藥物損傷是最小的,是極為合適的緩解類治療方式。
若是病症再嚴重一些,就不能使用基礎的消炎止痛的方式來治療了,需要根據病因進行針對性治療。如果是其他疾病引起的,更需要檢查之後再對症治療。
除了這兩種,還可以進行生物治療或骨髓移植,但這樣的治療方式較為昂貴,一般用於病變極為嚴重的患者。另外,風溼性疾病中的關節病變患者,還可以透過關節鏡進行治療,效果極為顯著。
二、冠心病
冠心病是指心臟的冠狀動脈血管出現動脈粥樣硬化病變所導致的血管腔出現阻塞或狹窄,心臟肌肉嚴重缺血,缺氧甚至壞死等情況。在臨床症狀中一般分為穩定性冠心病和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徵兩種。
冠心病是心臟疾病的一個統稱,具體病症分為五大類,隱匿性冠心病、心肌梗死、心絞痛、猝死、缺血性心臟衰竭等等。引起冠心病的危險因素有很多,分為身體機能方面的可控因素與家族基因帶來的不可控因素。
可控因素一般就是高血壓、高血脂、極度肥胖、高血糖、以及熬夜抽菸喝酒等一系列不健康的壞習慣。這些因素導致的冠心病是可以透過調節身體,改善生活習慣來達到治癒的,所以被稱為可控因素。
而導致冠心病的不可控因素就是來自先天基因的缺陷、家族病史的遺傳、性別年齡的身體特質、還有一些細胞病毒感染。這些誘因是無法自我控制的,所以被稱作不可控因素。同時,冠心病的發作也會與季節環境、情緒變化、體力運動息息相關。
冠心病的早期症狀一般都是被體力運動與情緒誘發,發作時可能會出現絞痛或是壓榨性疼痛,還可能出現憋悶感。若是情況再嚴重一些,即使在安靜的夜間也有可能會發作,而且隨著發作的頻率與疼痛級別增加,也代表著病症逐漸加重。
心肌梗死發作時一般會胸腔劇烈疼痛,持續時間超過半個小時左右。即使使用硝酸甘油也無法緩解症狀,而且會出現噁心嘔吐、發熱出汗等情況,若是情況嚴重,甚至可能會引起心臟衰竭與休克。
國內目前對於心臟類疾病的檢測手段與檢測儀器有很多,最簡單的就是心電圖排查,簡單高效便捷。若是檢測不出問題,還可以選擇超聲心電圖、冠狀動脈CT等方式進行檢查。而在這些檢查方式之中,冠狀動脈造影及血管內成像技術是最高階,也是最昂貴的。
冠心病的治療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就是控制病症的藥物治療。冠心病初期是可以透過藥物治療來緩解症狀的,雖然不能保證完全根治,卻可以透過藥物讓患者維持正常的生理機能。
治療的第二階段則是患者自身的調整。如今社會上大多數冠心病都是由錯誤的飲食習慣,生活規律引起的,想要迅速康復,就需要改正這些不好的習慣。而自律的生活往往比藥物帶來的療效要更加顯著。
若是前兩個階段還不能讓患者恢復健康,那麼就需要進行第三階段,手術治療。冠心病的手術治療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透過手術將堵塞的冠狀動脈血管疏通。另一種就是心臟搭橋,在體內人工搭造一條新的血管通道。
三、哮喘
哮喘的全稱是支氣管哮喘,通常是由多種細胞以及細胞組分參與的慢性氣道類炎症。這種慢性疾病屬於異質性疾病,基本上沒有完全治癒的可能,只能透過醫療手段進行抑制緩解。
哮喘的臨床症狀一般表現為反覆出現的喘息氣促、胸悶咳嗽等症狀,隨著時間的增長,發作時的強度也會不斷增加。嚴重時,可能造成氣道的不可逆縮窄損傷以及氣道重塑等可怕症狀。
誘發哮喘的因素大致分為三種,第一種就是遺傳因素。哮喘病患者多集中於親屬群體之間,血緣越是相近,患病的機率也就越高,所以這種病症是有很大機率會遺傳的。
而誘發哮喘的第二種因素就是變應原,也就是俗稱變態反應。這種反應會對特定的變應原產生異常的、病理性的免疫反應。哮喘的室內變應原一般就是塵蟎,其次真菌、植物、食物藥物等也都可能成為哮喘的變應原。
除了前兩種因素,哮喘也很可能因為常見的外部促發因素導致發病。比如說空氣汙染、呼吸道感染、細菌病毒、寄生蟲等等。另外,精神因素也可能會導致哮喘。
哮喘這類慢性疾病基本上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大多數都是採用激素藥物吸入的方式來緩解痛苦。同時遠離變應原也是個抑制哮喘不錯的好辦法。
四、艾滋病
這是一種極其危險的傳染性疾病,因感染艾滋病病毒而引發。這種病毒會破壞人體內部的免疫系統,損傷人體重要的免疫細胞,從而使人體失去免疫能力。因此,患有這種疾病的人,身體很容易出現其他重症性疾病,致死率極高。
這種病毒發作週期不定,一般會在人體內潛伏10年左右,在病毒並未發作之前,人體是沒有任何異常感受的,依然可以進行正常的生活工作。但即使沒有發作,患者也是具備高傳染性的。
艾滋病的傳染途徑一般分為母嬰傳染、血液傳染以及性傳染三種。雖然與艾滋病患者進行身體接觸並不會被傳染,但也要儘量避免與艾滋病患者共用牙刷等私人物品。
感染艾滋病初期一般沒有什麼臨床症狀,等到病毒爆發之後,才會出現感冒流感一類的症狀。隨著病情的逐步加重,症狀也越來越嚴重,面板黏膜會出現真菌感染,從而誘發帶狀皰疹、紫斑等嚴重疾病。
等到病情更加嚴重,患者的臟器也會出現巨大的損傷,出現咳嗽氣短、腹瀉便血,嚴重者可發展成為惡性腫瘤。因患者的體質不同,並不是每個人都會出現如上病症,但發展到病症晚期,基本上生存的希望極其渺茫。
艾滋病的排查基本上都是依靠免疫功能檢查、病原體檢查以及HIV抗體檢查三種。但即使早期檢查出來,按照目前的世界醫療水平,也很難有康復的可能,只能使用隔離治療、抗病毒治療這兩種方式來延緩患者的生命。
五、老年痴呆症
老年痴呆症也叫作阿爾茲海默症,是一種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病情隨著時間的發展逐步加重,這類疾病的臨床表現一般為記憶障礙、喪失語言能力、喪失認知能力、行為執行能力受損等痴呆性表現。高發人群在65歲以上。
關於老年痴呆症的病因有許多爭議,世界上還沒有一個既定的範圍,假說與設想高達三十多種。但目前能夠透過病史研究推測出來的誘發病因大概有四種。
第一種就是家族遺傳。根據流行病學研究資料顯示,患者的家族成員患上阿爾茲海默症的機率遠遠高於普通人群,而且血緣還會增加先天愚型患病的機率。透過遺傳研究證實,這種病症很可能是常染色體顯性基因所導致的。
而第二種就是軀體疾病所誘發的,比如說甲狀腺疾病、癲癇、抑鬱症等等。尤其是抑鬱症,根據研究資料顯示,患上老年抑鬱症的患者誘發阿爾茲海默症的機率是極高的。除此之外,其他精神障礙類疾病也是重要的誘因。
第三種誘發原因則是頭部外傷。大腦作為人體中樞,儲存著人體的記憶知識,也掌控著人體的行為。若是人體遭遇嚴重外傷,出現意識障礙的情況,也很有可能出現阿爾茲海默症。第四種誘因就比較廣泛了,從病症到社會心理因素都可能誘發阿爾茲海默症。
阿爾茲海默症發病初期較為隱蔽,家人一般很難發現。初期的症狀一般為記憶力衰退、判斷能力下降、對事情缺少專注力等等。等到患者記憶力嚴重受損,視空間能力嚴重下降,甚至出現尿失禁等行為時就已經進入病情中期了。
病情晚期時,患者會記憶力完全喪失,只有片段記憶,而且四肢僵硬,行動能力減弱。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等情況會時常發生,嚴重時甚至可能因感染引發併發症導致死亡。
阿爾茲海默症的排查方法一般為心理檢測、血液檢查、神經影像檢查、基因檢測等等。這類疾病沒有完全康復的可能性,只能服用各類精神性藥物減少病症。
六、糖尿病
糖尿病是指以高血糖為特徵的代謝性疾病,一般是由胰島素分泌缺陷或生物作用受損所引起的。這類疾病在肥胖人群中極為常見,主要臨床表現為多飲食、多尿和消瘦。
人體若是長期處於高血糖狀態,會導致各種組織類疾病。特別是對於眼睛、腎臟、心臟、血管乃至神經等重要器官的重大損傷,嚴重時還會出現功能性障礙。
糖尿病細分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是一種代謝紊亂綜合徵,是由絕對缺乏胰島素所引發的高血糖。而2型糖尿病則是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這類疾病多發生在35歲之後,佔全部糖尿病患者的九成以上。
糖尿病的誘發病因只有兩個,一個是遺傳因素,一個是環境因素。不管是1型糖尿病還是2型糖尿病都有著極為明顯的遺傳特性,存在家族發病傾向,百分之四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都有家族患病史。
而環境因素指的是飲食作息。日常攝入食物過多,運動量極少導致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形成的主要因素。而1型糖尿病更多的是因為免疫系統異常,導致的病毒入侵。糖尿病檢查可以使用查驗血糖、查驗尿糖以及尿酮體等多種方式來確定體內糖分含量是否超標。
而糖尿病的治療一般採用藥物控制,飲食調節多種方式。若是肥胖人群,也可以透過運動減肥來達到控制體內高血糖的結果。糖尿病一旦患上,幾乎無法根治,只能儘量控制自身,延緩健康。
結語
以上介紹的這六種病症,只是眾多醫學界難題的冰山一角。如今我們仍然有許多病症無法完全治癒,但相信在人類的不斷研究突破下,這些病症也總能迎來被完全治癒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