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娛樂圈是名利場,但有的男星,視名利為浮雲,即使不被人理解、遭遇貧窮、讓人輕視,但用一顆誠摯執著的心,在演員路上堅持本心。
1. 富大龍
富大龍雖然是三料影帝,但卻被稱為“最窮影帝”.
富大龍演戲自小便有一股子牛勁,小小年紀出演《少年彭德懷》時,立馬就跑去買了一部《彭德懷自傳》。
論當時有多好的演技,肯定沒有,而是一腔真心與投入。
八歲出道的他獲得過第二屆中國電影童牛獎優秀表演獎,陸續拍攝了許多影視作品,讓他對錶演有了認知。
1993年富大龍正式考進電影學院,直到畢業兩年後才在周杰主演的《少年包青天》中飾演六子贏得一些關注。
但不久後,合作過的導演馮小寧再次找到富大龍,讓他出演《紫日》。
為了角色,富大龍獨自到偏遠山村體驗農民生活,將自己弄得無比粗糙;拍攝時被彈片劃傷腿,簡單處理一下便繼續投入工作。
他用那股牛勁將角色的每一面都雜糅在自己的情緒中演繹出來,發揮得淋漓盡致。
因為他的演技加成,使得這部《紫日》獲得夏威夷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富大龍開始被更多人所知,即使有了名氣與戲約,但他的牛勁又上了來。
他對劇本的要求非常苛刻,沒有合適的劇本與適合他的角色,他就不演,沒有收入來源,就去打小工。
直到《天狗》的劇本接到他手上時,富大龍兜裡面僅僅只有兩百塊。
或許是體驗過生活苦難,也堅持初心砥礪前行,他把守著李天狗心中的執拗,偏執,堅守底線的樣子演到讓人心碎。
這樣一部《天狗》,讓富大龍一舉奪得華語電影傳媒大獎、中國電影華表獎以及中國電影金雞獎的最佳男主角獎。
他遠離社交平臺、婉拒代言,始終將自己歸於平凡。
富大龍清楚地知道自己一旦被觀眾在熒幕上冠以各種名號,那麼他演戲就會少了味道,演戲才是他最重要的事情。
他可以演出悲憫仁義的杜甫,也可以將楊廣的暴虐嬉笑演得讓人咬牙切齒。
《大秦帝國之縱橫》的運籌帷幄的嬴駟被他演活了,爐火純青的演技讓人折服。
對於劇本認真專研,對於角色盡心演繹.從來不會只演主角。在他的演戲生涯裡,只要角色是好的,不管戲份多少都做到盡心盡責。
2. 李保田
一生獲獎無數的李保田,將演戲兩字刻在靈魂中。
李保田可以說是一個“怪老頭”,他的怪就在於對演戲事業的較真,這種敬業到令人折服的精神,不應該叫李保田為藝人,而是藝術家。
李保田迄今為止依舊在演戲上兢兢業業,在電影《尋漢計》中,一場摔倒的戲為了保證真實感,不戴任何護具,75歲的他說摔就摔,讓人捏一把冷汗。
在表演上格外較真,不拍重複的角色,不是好劇本不演,太出名的演員不合作。
1991年《菊豆》中飽受壓抑與嬸子偷情的楊天青,憑藉精湛的演技讓你看不出來他當時已經45歲,與鞏俐相差近20歲。
《葛老爺子》、《鳳凰琴》、《搖啊搖,搖到外婆橋》、《有話好好說》憑藉這幾部影片,李保田先後拿下了“金雞獎”、“百花獎”,成為一名大滿貫演員。
1996年《宰相劉羅鍋》大火,有人邀請三人繼續出演同樣的劇,當時李保田就曾直言不會再與王剛、張國立合作。
他認為“塑造一個角色不容易,毀掉一個角色很容易”。他說到王剛沒有上進心只吃和珅角色的紅利,張國立對演戲沒有誠摯的心,總是請假耽誤劇組程序。
2003年憑藉《神醫喜來樂》李保田又一次獲獎無數,卻依舊堅持在演戲底線上,陸續參與很多高質量劇本憑藉精湛的演技贏得許多獎項。
2004年,李保田拍攝《欽差大臣》時,劇方將規定的30集改為33集,一向較真的李保田看不慣這種“注水”行為,一紙訴狀將劇組告上法庭。
這樣的直言不諱,導致一度被13家公司聯合封殺,被人叫做“戲霸。”
但李保田卻依舊態度十分明確,他可以不演戲,但他絕不會為名利而低頭。
不管是什麼樣的劇本他都要全部看過,還要了解戲裡其他的角色才考慮會不會接,接戲後對於角色他還會參與修改和後期剪輯,被人說“戲霸”倒不如說他是戲痴。
不接代言、不去應酬,就連兒子結婚,也因為自己在劇組中演戲而沒有參加。
在2020年10月18日,李保田榮獲第30屆中國電視金鷹獎中國文聯終身成就電視藝術家獎。
這個獎項,屬於李保田,他真的值得。
3. 張譯
張譯在娛樂圈永遠是用角色說話,他演繹的角色就是一個字“真。”
草根出身到影帝,張譯永遠鉚足了勁地在影視圈內摸爬滾打。他身上沒有任何包袱,永遠靠自己,不相信好運,因為他的運氣永遠很爛。
想考解放軍藝術學院,體檢不過關;考上中央戲劇學院,老師說他長相不過關;一心想做演員,但沒有成就的他總會被輕視。
娛樂圈真不是所有人都靠長相吃飯,張譯就是其中之一,他堅毅肯吃苦又便宜,在演技方面更是細膩到一個眼神就能把人看得熱淚盈眶。
張譯是鐵了心把自己往戲瘋子折騰,為了拍戲什麼都能豁得出去,就連徐崢都形容他對演戲的態度非常變態。
首部電視劇《士兵突擊》是張譯寫了3000多字的推薦信給康洪雷導演希望能演許三多,最後導演被他的真誠感動,將“史今”這個角色給到他。
《我的團長我的團》為了帶入角色瘸腿的形象,不管有戲沒戲永遠一瘸一拐地走路,因為長時間用力不均,兩條腿直徑發生變化,硬生生走成了真的瘸腿。
拍攝《紅海行動》時,因為動作、爆炸戲巨多,張譯不幸骨折,但為了不耽誤拍攝,果斷放棄治療。
電影《攀登者》在零下十幾度的雪中,張譯光著腳在雪中拍戲,不採用保暖肉襪,因為會害怕自己不是真正的痛苦,會演繹得不夠真實。
《雞毛飛上天》中除去硬漢形象,演繹愛情劇時,見到尋覓多年的玉珠,一個激動熱切的眼神,一聲將喊未喊的玉珠,讓觀眾淚目。
除此之外,張譯在各種劇裡面出演各種角色,有觀眾稱讚他千人千面,也有人說到:看張譯的戲,你覺得他看著很土,但你又覺得他演的優雅。
很矛盾,卻又讓你在矛盾中看到他演技的魅力。他始終覺得自己有很多不足,需要不停地去追趕。
十多年演技磨礪與蟄伏,終於在2021年憑藉《懸崖之下》奪得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
用口罩也擋不住的眼神戲,立柱成梁,撐起實力派演員五字。
4. 何冰
何冰屬於大器晚成,在憑著《情滿四合院》這部劇獲得了影帝榮譽的時候,他已經有50歲了。
1991年畢業於中戲的何冰,憑藉自己的能力考上了北京人藝,但卻坐了很多年的冷板凳。
在這期間,何冰閒來無事就到劇場看戲,他在老藝術家的戲裡體會人生百態,也從觀眾的感官評論中知道,一個演員能不能感染觀眾有多重要。
在坐冷板凳、跑龍套期間,他的同班同學徐帆、胡軍、陳小藝都已經走紅,何冰也從劇院的小角色隨著劇院新老更替升為主演,新版《鳥人》讓他在人藝中得到些許名氣。
主演的《喜劇的憂傷》創造了北京人藝60多年的歷史上的票房紀錄,又陸續出演了許多電影電視劇被導演稱讚他的表演“堪稱載入中國電視劇史”。
2005年他主演的央視大戲《大宋提刑官》收視率爆棚,一炮而紅,但他格外珍惜自己的羽翼,“如果劇本特別爛,給錢也不會去。因為這是我特別熱愛的職業,如果它變成了買賣,我接受不了。”
觀眾可以很清楚地看見何冰的作品產量不高,他對於自己的演技總是不滿足,力求做到更好,何冰總是將自己的角色反覆專研,因為只有自己理解透了,演出來才能打動觀眾。
出身人藝,何冰從不對標娛樂圈演技不好的明星,總拿自己跟人藝的老藝術家相比較,覺得自己的表演對於他們來說不值得一提。
2015年何冰出演的《情滿四合院》獲得白玉蘭獎最佳男主角,《十二公民》獲得電影頻道傳媒大獎最佳男主角。
《白鹿原》中市井勢利的鹿子霖卻能說出一口陝西話,而何冰是北京人,明顯是去認真專研過。
每一部劇,每一個角色,你都能看見何冰踏實讓人放心的演技。
何冰的演技是接地氣、憨實的,只有經歷過磨礪的人生才能演繹出角色的靈魂。
5. 王千源
出道二十餘年,參演上百部作品,幾乎都是配角,王千源就將配角演到極致。
王千源是在劇院的後臺長大的,從小耳濡目染老一輩的演員,對待工作的認真與較勁。所以導致他對演戲十分較真,必須專研透角色。
王千源從1994年出演霍建起執導的電影處女作《贏家》開始演藝生涯,一路走來,積累了不少角色和作品,也攢下了好口碑,然而名氣一直“不溫不火”。
直到一部《鋼的琴》,一舉奪得東京國際電影節和中美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一次次積累下的演技、一個個人物堆積起來的深厚經歷,將他送上“影帝”位置。
即使有了名氣,王千源也很少出現在觀眾視野,從來不消耗自己的名氣,他所做的無非就是專注於自己的事——演戲。
對於演戲王千源一定是體驗派,觀眾也可以明顯感受到王千源飾演的角色大多是小人物。
雖然從創作角度來講,沒有所謂的小人物大人物之分,而且在這個大時代背景下,也是因為一個一個的小人物才會發展到今天。
但會發現,“小人物”其實更不好演,因為他們雖然是生活中我們常常見到的人,但是形形色色,各不一樣,所以王千源注重體驗與觀察。
在電影《解救吾先生》中,他飾演的是綁匪華子,為了角色,他研究起了犯罪心理學,甚至還到監獄“實地考察”。
拍攝《浪漫的事》的時候去《自然之友》環保組織體驗生活。
王千源深刻知道只有體驗、經歷過,才能瞭解角色深處,將角色本身的情感釋放出來,而不是空洞的表演,自己不自在,觀眾也不能共情。
王千源從不覺得自己是“大器晚成”,因為戲可以演一輩子,每一個年齡段都可以體會不同的角色,在閱歷不同人生也在充實自己的人生。
對於演戲,王千源是認真而較勁的,追求不同角色的體驗感就是他演戲的意義。
這5位演員,有底線、永遠保持清醒自持。他們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熱愛的是什麼,在他們心裡,或許名利再多,都不及深陷角色中那一剎那的歡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