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平湖一柱到一個鄉村學校調研聽課。一進教室,心裡就涼了一大截——全班只有9名學生,偌大的教室,空空蕩蕩,冷冷清清,教師上課雖然認真,學生表現雖然積極,但教室的“溫度”卻總是熱不起來……
當時,這所學校有五個年級,每個年級一個班,每個班都不足10人,全校總共不過四十人,平湖一柱覺得,這所學校,學生實在太少了,是名副其實的“麻雀小學”了。
可是,不曾想,形勢發展的太快了,僅僅過去了10年,筆者所在地所有的鄉村小學,現在幾乎全變成了“麻雀小學”,一所學校只有幾十人成為常態,學生總數在10人左右的學校也不在少數。
這個中原因,一方面是隨著農村生活水平的提高,經濟收入的增加,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也越來越重視,希望孩子得到優質教育的願望也越來越強烈,於是很多鄉村學生家長在縣城租了房子,將孩子送進縣城讀書了。
另一方面是近年來城市化程序加快,農民進城買房者越來越多,鄉村人口越來越少,鄉村小學成為“麻雀”便成為必然。
筆者所在鎮有一個大村,居民人口近萬人,但現在在本村小學上學的卻只有二十幾人。遙想10年前,這所小學每一個年級都近百人啊!
過去,鄉村小學是有學生沒房子、沒教師、沒裝置,現在的鄉村小學是有房子、有教師、有裝置但卻沒了學生。
這些“麻雀小學”何去何從?平湖一柱以為,只要有一個學生,學校就應該存在!因為,凡是在本村上學的學生,那都是“沒辦法”:或經濟或人力等方面家庭條件不具備,無法送孩子到城裡去上學,如果本村沒有了學校,這些孩子就將面臨失學的危險。
但是,無論怎麼說,學生少了,教學質量就難以保證,學生成長就會受到一定影響,這不是教師不盡心、不盡力,而實在是學生的學習與成長不只是教師教的問題,還有一個環境影響問題,這與“孟母三遷”有相似之處:學校具有一定“規模”,質量才會有保障,孩子身心健康才會得到全面發展。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平湖一柱建議,讓鄉村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相關部門當把解決“麻雀小學”問題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人數過少的鄉村小學該並的並,該撤的撤,要切實保證學校具有一定的“規模”。
撤併後,原來學校孩子的上學問題咋解決?第一用校車,第二實行寄宿制,第三給困難家庭一定的經濟救助,讓每個孩子都到相應“規模”、質量有保證的學校去上學。這是城鄉教育均衡的應有之義。也是“讓每一個孩子都接受最好育”的目標要求。
學校有“規模”,教育才有“質量”!解決鄉村“麻雀小學”問題,刻不容緩。
(作者:李玉柱,本文為 平湖一柱原創作品,歡迎指導,轉載或引用請註明作者和出處,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