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神經紊亂 內臟經脈功能失調簡述
從生命中醫上,植物神經紊亂是內臟經脈功能一種情志氣機失調綜合徵,主體是陰陽轉化在意識任物因素關係上紊亂所致,表達為心肝之陽與脾腎之陰不和失調,綜合表現為以情志心情不暢、腸胃肝膽為主的心腦神經、免疫、消化系統協調性失常或障礙,又與迴圈系統功能及性功能失調存一定聯絡,可歸屬輕微抑鬱症鬱病特色範疇內。
內臟經脈功能植物神經紊亂包括:以心腦神經失調為主的疲勞綜合徵、胃腸綜合徵,以及肝腎精血陰陽失調特色。
生理功能上,心(腦)共主神明,肝(膽)主疏洩,脾(胃)主精微納藏。
植物神經紊亂、內臟經脈失調綜病徵多為以生命自控生理的痰瘀、陰虛病變特色。
病位為:以肝(膽)、心(腦)、脾(胃)為主。
病性是:“陽有餘陰常不足",初病多實至虛實,久病以虛為主。
病理機制反映:內臟陰虛、經脈氣機痰溼瘀。
臨床主要表現以無器質性變的心煩氣躁、緊張焦慮、胸悶氣短、失眠、情緒低落、注意力不集中、月經不調,或以心慌心悸、出汗、寒熱不適、厭食、胃脹,多伴健忘,肢體不適症狀。以憂鬱不暢,精神不振,胸悶脅脹,多嘆息,或不思飲食,失眠多夢等為主症。
一,內臟經脈功能植物神經紊亂是一種任物陰陽失調。
《素問·生氣通天論》:“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素問·六微旨大論》又曰:“出入廢 則神機化滅,升降息 則氣立孤危。”
植物神經紊亂,內臟經脈及情志氣機失調綜合徵過程中的病理狀態是不同層次的和不同程度的“陰陽不調”、“陰陽不和”。病多內臟陰虛及經脈氣機痰溼瘀。
陰虛,是指機體精、血、津、液等物質虧耗的一種病理狀態。
導致陰虛的原因可致三種病理結果:
1.陰虛火旺傷津,患者可見心煩氣躁、焦慮、胸悶、失眠、潮熱盜汗、顴紅及氣分血分證等病理。
2.陰虛而陽亢,症如:眩暈耳鳴、伴時有遺精、性慾亢進出現。
3.陰損及陽,陰虛不能化生陽氣,故陰衰陽亦虛。如:情緒低落、寒熱不適、厭食、胃脹等陰陽失調症狀。
症狀綜合為形體虛弱、頭暈耳鳴、心煩氣躁、緊張焦慮、胸悶氣短、失眠、情緒低落、注意力不集中、或以心慌心悸、出汗、寒熱不適、厭食、胃脹,健忘,肢體不適等症狀,嚴重腰痠腿軟,疲勞不斷等症。
內臟經脈功能植物神經紊亂多是由心理及社會因素,誘發人體部分生理功能失調。
發病特色特點
促發因素:工作壓力大、學習特色紊亂、家庭婚姻情感不幸、鄰里同事或上下級關係失調等,都會使人的精神過於緊張、心理臟腑刺激而出現植物神經功能失調。
體質及正邪因素特點
個體體質的特殊性及差異性,致病邪物氣的屬性、方式及途徑形式,正氣邪氣特色等因素是內臟經脈功能植物神經紊亂特色成因果關係。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與個人的性格也有很大關係,一般來說大多數病人多有自卑感、性格內向、情緒不穩定、不自信的內在特點。多表現為不善與人溝通,不及時發洩情緒,時間久了陰陽精血失調必然導致各種症狀。
內分泌失調方面多是由勞累、熬夜、失眠導致,而內卷內耗內鬱精神失色是主要的病理機制。
內卷、內耗、內鬱及精神功力能量低下 ,是內臟經脈功能植物神經紊發生的一切之源。
二,植物神經紊亂、內臟經脈、情志氣機失調綜合徵總調理法則。
總法則:疏肝理氣解鬱,益氣寧心神健腦,調養脾腎精血陰陽統一。
總體調理護養方法方式:是從逍遙丸生脈飲到歸脾丸或六味地黃丸的特色養生之道。或以此為法則的辨證論治規律性。
生命功能生理特徵特色是氣血津液氣機及臟腑經絡組織支援維護性穩定性平衡統一,而從某種意義上是精血、氣陰陽特色穩定守成的活化氣化轉移平衡迴圈。
生命功能自主調控是:糾偏扶正祛邪辨證施治以和統一。也是改善調整變化與規律同步以順統一。更是是充分發揮生理與流注節律以平統一。
1.逍遙丸:疏肝健脾,養血調氣。
當歸、白芍、柴胡、白朮、茯苓、炙甘草、薄荷、生薑。
用於調節因肝鬱不疏、肝鬱氣滯、肝胃不和,以及因情志不遂所致的臟腑功能失調氣機逆亂疾病。
2.生脈飲:益氣復脈、養陰生津。主治氣陰二虛,補養心肺腦功能活性。
由:紅參(黨參)、麥冬、五味子組成。
具有調理心悸不寧、氣短乏力、口乾口渴、汗出、心煩失眠等作用。
3.歸脾丸:益氣,健脾,補血,養心。主治心脾兩虛及脾不統血所致等症,促進改善五臟六腑精血功能化生統攝。
黨參、白朮、黃芪、甘草、當歸、茯苓等相伍,具有補益五臟,抗休克、調節氣血神經功能、增強免疫及增強造血功能等作用。
4.六味地黃丸,滋陰補腎。
成分:
熟地黃、酒萸肉、牡丹皮、山藥、茯苓、澤瀉。
滋陰補腎。用於緩解腎陰津液虧損引起的頭暈耳鳴、腰膝痠軟、骨蒸潮熱、盜汗遺精、聽力下降,視力下降等症狀。
植物神經紊亂,內臟經脈、情志失調綜合徵,反映的心肝之陽與脾腎之陰不和失調調理特色,是從逍遙丸生脈飲到歸脾丸或六味地黃丸的特色,或以此為法則的辨證論治規律性養生之道。
本文為原創文化知識共享。
如使用不當,概不負責,並保留有關法律權益。
原創作品 作者羅佔光 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