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10月,時任軍委副主席的劉華清將一份我軍如何接收香港的方案送到了鄧小平面前。鄧小平看過後,只在檔案上批了兩個字“軟了”。
隨後又說道:“你們只准備了和平接收香港的方案,沒有準備武力接收的方案,要準備一下,有準備才能應付可能發生的情況。”
為什麼鄧公要求做兩手準備呢?當時香港迴歸時英國又都做了些什麼?在進入正題之前,咱們先來回顧下當時香港是如何落到了英國人手裡的。
落後就要捱打
1840年,英國以虎門銷煙為藉口對我國發動了第一次鴉片戰爭,無奈雙方差距實在太大,在失敗後,清朝簽訂了《南京條約》正式把香港島割讓給了英國。
1856年,英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朝在英國的威壓之下又簽訂了《北京條約》,同意將九龍半島割讓給英國。
1898年,中國在戰敗下又被英方逼迫,簽訂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同意將九龍半島附近的島嶼租給英國99年,至此香港完全淪為英國的殖民地。
隨著中華民族的崛起,貧苦的勞動人民終於在不斷地侵略反侵略中站了起來,在趕走了最後一個侵略者日本之後,在毛主席領導下開始瞭解放全中國的任務。
1949年,在解放了廣州之後,毛主席卻突然停下了解放的腳步,望著對面的的香港,毛主席陷入了沉思,難道是怕了英國在香港的駐軍嗎?是我軍沒有這個實力嗎?並不是,對於何時收復香港,毛主席也有著超前的戰略思想。
毛主席認為:“先要穩定住香港的發展,不能急於此時收復"。美國當時的話並不承認我黨掌握中國政權,聯合西方其他國家對我們發出了“封鎖禁運政策”。但是我們利用香港獨特的地理位置,剛好有利於我們發展貿易以及和外方交流,所以目前來看香港在英國手裡,比現在就收復回來要更有益處。
英方的話為了穩定自己的利益,就只能和中國繼續保持友好的關係,建立外交關係,這也為以後英國是第一個承認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合法政府打下了基礎。
從此看來,毛主席的眼光相當的長遠,可能遠在解放戰爭之前,毛主席就已經考慮到了,該如何對待收復香港的問題了。
不得不說,毛主席真的讓人敬佩,這一做法不僅穩定了香港的經濟,保護了香港群眾的安全問題,還做到了利用香港保持和外界的聯絡讓我們在困難時期也能儘快發展,一舉多得
談判階段,關隘重重
隨著新中國的不斷髮展,很快就到了80年代左右,我國開始把收回香港提上了日程,這個時候距離當時定下的租期時間,已經不足20年了,香港馬上就要回歸祖國母親的懷抱了,而此時的英國也已經開始有點坐不住了。
當時西方國家對於我們可以收回香港,都是抱著看笑話的狀態,覺得我們不可能從英國手裡收回香港,而我們中國的態度和做法隨即讓他們都大吃一驚。
1982年,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訪華,此時的她意氣風發,不久之前英國的馬島被阿根廷搶佔,在撒切爾夫人的力挽狂瀾下,英國又奪回了馬島。所以她把中國等同於阿根廷,以為此行勢在必得。
這次訪談就香港歸屬問題,撒切爾夫人和我國鄧小平同志在人民大會堂進行談判,鄧公在與撒切爾夫人談判的過程中,沒有半句客套虛言,直擊要害,強硬直接的表達了我國的態度
“1997年,我國必須收回香港,不排除使用武力收回。”
面對鄧公的直截了當,不留餘地,撒切爾夫人也不甘示弱,這是“鋼”與“鐵”的碰撞。
撒切爾夫人首先拿當時清朝簽訂的三個條約說事,以此來證明,香港已經歸英國所有。
但是在1972年的時候我國向聯合國提出申請把香港從從殖民地裡劃分出去,經過會議投票,這個申請已經通過了,只等九龍半島附近的島嶼99年租期到了,香港就應該歸還給中國,這是毋庸置疑的。
更何況當時和清朝簽訂的這三個條約都是不平等條約,中國一直以來都是不承認的,所以撒切爾夫人拿這三個條約說事是不明智的。
英國人面臨現在的情況肯定是想盡量拖延香港迴歸的時間,所以她對鄧公提出,香港主權在名義上歸屬我們中國,實際權的話,還是讓英國管治。對此鄧公毫不退讓:
“關於主權問題,中國在這個問題上沒有迴旋餘地。”
鄧公強硬的態度讓撒切爾夫人一時無法找到突破口,這是一場心理戰,隨後她就如何維持過渡期和平提出:“如何使香港在迴歸之前的這15年過渡期內,不出現波動。”
對此鄧公的回答是:“如果在15年的過渡時期內香港發生嚴重的波動,中國政府將被迫不得不對收回香港的時間和方式另做考慮了。”
撒切爾夫人看到我們堅決的態度甚至開口隱晦威脅:“如果這樣,將會導致香港的崩潰”。
而我們的談判官鄧公也沒有怯懦:“如果這樣,我們要勇敢地面對這個災難。”
顯然撒切爾夫人還抱著不切實際的幻想,以為威脅就可以讓我們退讓,但是中國和阿根廷不一樣,在面對自己國家的主權問題,領土問題,就如鄧公所言,這件事情沒有可商量的餘地。
撒切爾夫人還想著爭取香港的管理權,認為香港是在英國的管理下才發展繁榮,如果中國貿然接手怕會影響香港的經濟。
鄧公直言出英國的“擔心”還提出了自己的建議,為了保證香港民眾的正常生活不受干擾,經濟不受影響,對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管理政策,香港應當在中國的管理下繼續繁榮,徹底的堵上了她最後的路。
此次會議結束之後,撒切爾夫人並沒有在我們鄧公手裡,討到半點好處,反而被鄧公堅決的態度,弄得有點精神恍惚。
在離開人民大會堂,她在下臺階的時候,不慎跌倒,這一幕也被媒體照相機靈敏地捕捉記錄。
1983年,鄧公會見英國前首相希思的時候表達過:
1997年如果我還是解決不了這個問題,那我就是李鴻章”
堅決地表達徹底擊碎了英國主權換治權的痴心妄想。
1984年4月18日,鄧公會見英國外交大臣傑弗裡·豪的時候,他曾經提出過他的理論:
“中國想保護香港也不是不能理解,但沒有必要非駐軍不可,如果香港遇到危險,再去檢視也來得及。”
針對英國用各種理由反對我們中國在香港駐軍的問題上,鄧公也曾多次表示過:
英國佔領香港的時候都可以駐軍,怎麼迴歸之後我們自己的領土,就不能駐軍了,這還算什麼中國領土。”
談判前後經歷了22輪,每一輪都是兩國之間的較量,每一點都是在我們的堅持下才能完成,這兩年的談判時間裡,所有的工作人員都費盡心血,就在英國看到我國起草的收復香港檔案時,談判徹底進入到了僵局。
這個時候,我國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剛硬,直言“這是中國最後的方案。如果你們還不接受,中方將撤回我們的方案,撤回方案的後果你們負責。”收復香港是必須的,終於使得兩年的談判終於落下了帷幕。
而後撒切爾夫人也曾提到這次訪談,聲稱鄧公“非常直率,但不粗魯”,也表達了對鄧公的欽佩之情。可見鄧公在談判中既表明了立場,又保持了應有的大國領導人的風度。
1984年,撒切爾夫人再次訪華,下午在人民大會堂進行了《聯合宣告》的簽署,香港迴歸以及主權問題得到了徹底的解決。
香港迴歸,遊子歸鄉
1992年10月,時任軍委副主席劉華清將一份我軍如何接收香港的方案送到了鄧小平面前,這才出現了開頭那一幕,鄧公覺得這份方案不夠硬氣,太過於和善。面對國家領土的問題,態度一定要硬氣,既要做好和平交接的方案,也要做好武力交接的準備。
隨後鄧公又表示:“1997年7月1日香港必須迴歸,不用管英國會以什麼樣的理由拖延時間,如果有阻礙迴歸的事情發生,部隊就開進去,一錘子砸死。”
面對外來入侵者,就應當像鄧公一樣,堅定、毫不畏懼,誓死捍衛國家領土,曾經那個任人欺壓的舊中國已經消失了,隨之站起來的,是一個不容小覷的新中國。
1996年底,我國派了安文彬談判香港交接儀式,最主要的就是要保證在7月1日的0點中國的國歌要奏響,準時升起中國國旗。
大家都清楚,英國是不想歸還香港的,所以在交接儀式談判上處處不肯配合我們,並對我們提出的7月1日0點0分0秒升起中國國旗表示不贊同。
英國耍賴地認為協議上只是說了7月1日把香港交還給中國,但是又沒有說具體幾分幾秒交還,因此他們不同意在7月1日之前下旗。
經過了多次談判,英國同意在6月30日59分58秒下旗,但是我們不可以提前升旗,必須在7月1日0點0分0秒的時候升旗,對此我們沒有異議,殊不知這就是英國給我們挖好的坑。
1997年6月30日晚上至7月1日凌晨,香港交接儀式將要舉行。
23時42分交接儀式正式開始,所有人都心情緊張而激動。
23時56分雙方的護旗手入場,所有的來賓全體起立,莊嚴而又肅穆。所有人的眼睛盯在了兩側的護旗手身上。
23時59分,伴隨著英國國歌,英國國旗就此降落,國歌剛一開始安文彬就聽出來不對了,英國的國歌比平時的節奏要快一些,本以為他們會拖延,誰知道他們提前。
這直接導致在23時59分55秒的時候英國國旗就已經落下了,中間有著5秒的空檔,毫無疑問英國是故意的,時刻都想看我們出醜,但是此刻我們並沒有慌亂靜靜等待,在0點的時候準時奏響了國歌。
1997年7月1日0點,伴隨著中國國歌的響起,這令人激動振奮的時刻終於到來了。
中國旗手臨危不亂,卡著音樂節奏,穩穩當當地在國歌結束的那一刻把中國國旗升至最高,完美的契合國歌,沒有一絲慌亂,就把這項任務圓滿的完成,在這重要的一刻,也絕不允許有任何遺憾。
此刻心中的感情已經無法用言語來形容了。這標誌著中國那曾經屈辱的歷史,終於過去了。
雪百年恥辱,喜迎香港迴歸
如今的新中國是強大的,是豪邁的,在場所有人都流下了激動的淚水,讓我們盡情地享受這一刻的歡樂吧,這是具有重要意義的歷史性一幕,是無數人拼命努力才換來的今天的成功。
0點12分,香港交接儀式正式結束,相機也都記錄下了這聖神的一幕,讓我們永遠銘記這一刻,香港也終於在這一刻迴歸到了闊別了一百多年母親的懷抱。
香港迴歸是中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個事件,它不僅促進了我們國家的統一,還有利於我們國家的穩定,也為以後的海外問題解決提供了完美的範本,它標誌著新中國的崛起和強大,洗刷了百年以來的民族恥辱,也對外來強國也有著震懾作用。
而一直帶領大家和英國談判的鄧公在面對英方多次言語刁難的同時,不曾有過半步的退卻,他始終鎮定自若、有理有據的反駁了英方所有不合理的要求,言行舉止恰到好處。
還智慧地提出了“一國兩制”方針,為香港迴歸掃平一切障礙。他堅定的步伐帶給我們所有人信心,這樣的英雄非常值得所有人向他學習,在面對國家領土和國家主權上,一步也不能退讓,正是因為抱著這樣的信念,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