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軍隊湧現了許多戰功赫赫,經驗豐富的戰鬥英雄。朝鮮戰爭,是適應國際局勢,透過分析國內國外各項因素做出的出戰決定。
透過對當時局勢的謹慎分析,黨中央選擇做出抗美援朝的決定,此後彭老總被任命為入朝作戰的總司令。為了作戰順利,選擇一個合適的副司令也至關重要。這時,陳賡與鄧華是主要的候選人。
副司令的選擇需要有多方考量,無論是黨內威望,還是個人綜合能力都需要具有極高的水平,最重要的是,為了高效作戰,副司令需要和總司令在戰略戰術上默契配合。而擁有豐富作戰經驗的陳賡為何位居鄧華之下呢?
一、作戰名將陳賡
提到朝鮮戰爭名將,就不得不提到陳賡。陳賡出生於將門,父親曾是清朝的“武顯將軍”。兒時起,他便能組織街鄰兒童進行像模像樣的戰鬥遊戲,長大後,在黃埔軍校的學習更是豐富了他的軍事指揮知識。隨後的戰地實踐更是幫助他將理論與實踐實現了結合。
無論是戰火紛飛的年代令敵軍聞風喪膽的三八六旅,還是規模龐大的百團大戰,亦或是獨創的“圍城攻堅戰”,無一不體現出陳賡卓越的戰略指揮藝術,也成為後人口中的傳奇人物。
雖為名將,但陳賡卻是出了名的謙虛且幽默風趣,在軍中與許多將領的關係都比較好。一年夏日,黨內正在做大會報告,臺上是當時的國家主席偉人,臺下的人都在認真做著筆記,不敢有一點掉以輕心。
而這時陳賡卻突然站起來走向了主席臺,所有人都停止了手裡的活動驚訝地盯著他,只見他拿起主席的水杯一飲而下,在敬了禮後,陳賡解釋道:“天氣太熱,口乾舌燥,想借主席的水一喝。”聽完,在場的所有人無一不大笑起來。
陳毅曾評價陳賡是一個能將大多數人團結起來的人物。也是因為這樣高的情商,在後來參加朝鮮戰爭時,陳賡能做到沒有怨言地全心聽從鄧華的指令。
而在當時選擇副司令時,陳賡一直是大家認可的有力人選之一 ,況且他和彭老總交情頗深,還同為老鄉,照理說應該最終人選是陳賡,但是考慮到其他多方因素,彭老總還是選擇了年輕將領鄧華。
二、副司令鄧華
鄧華是著名的四野第一開國上將,也是林彪最得力的愛將之一。在動盪年代前期鄧華並沒有展現出驚人的軍事指揮才能,在後期以及朝鮮戰爭時,鄧華的軍事才能才逐漸耀眼並被大家所認可。
當時,林彪任命鄧華為第十三軍團總司令,並跟隨彭老總成為了第一批入朝的志願軍。入朝作戰後,鄧華提出了運動戰殲敵思想,並隨後將這個戰略運用到了三次大戰中,皆取得了重大勝利,充分掌握了當時的戰局,並對實際情況作出了較為正確的分析。
這一出彩的表現,讓彭老總慢慢欣賞起了這位年輕將領的軍事指揮能力。隨後,陳賡從越南戰場勝利凱旋,沒有在家休憩幾天便直接帶領軍隊轉入了朝鮮戰場。
當時已經成為副司令的鄧華想要將這個位置讓與陳賡,因為無論是資歷威望,還是作戰經驗能力,陳賡都高於自己之上,而且陳賡在黨內也屬於鄧華的上級。
但是彭老總並不同意這一決定,黨中央也表示尊重彭老總的選擇。此後,入朝的陳賡並沒有計較職位的高低,反而一心一意聽從上級的指令,全力配合鄧華的工作。
鄧華也給予了陳賡極大的尊重,在一些重大決定上,鄧華積極詢問陳賡的意見。兩人配合也比較默契順利。作戰後期,彭老總因病提前回國。鄧華扛下了代理司令員的職位,帶領志願軍完成了戰爭最後的勝利。
三、新的人生機遇
這一重任對於鄧華來說既是挑戰,也是一個新的機遇。他的戰略戰術在之前五次大戰中都得到了充分的檢驗,獲得了黨和軍隊的信任。也證明了彭老總對於副司令的決定並沒有錯。
他最終能在副司令的位置帶領軍隊獲得勝利,一方面是他的戰略戰術非常適合當時敵我實力懸殊的戰爭,另一方面他能與總司令彭老總配合默契,兩人一剛一柔非常互補。因此,鄧華比陳賡更適合副司令的職位。
雖然在抗戰時期,陳賡運用坑道防禦戰,修建了1290公里的坑道,成功抵禦了美軍的毒氣彈和高氣彈攻擊,儲存了軍隊戰鬥力,為抗戰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論朝鮮戰場的功績,還是鄧華更勝一籌。
戰爭開始前,鄧華透過分析朝鮮地形地勢,對敵軍登陸地進行了精準預估。論對於朝鮮戰局的瞭解,陳賡遠不及鄧華。戰時先後的五次戰役,鄧華皆提出了合理有效的戰術戰略,使得軍隊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依然能取得勝利。
再到後面彭老總總司令因病回國,鄧華接過重任,帶領著志願軍完成了剩下的戰局,並在合適的時機將美軍逼迫到了談判桌前,美軍不得不簽署停戰協議。由此可見,朝鮮戰爭的勝利離不開鄧華的才能與付出。
四、總結
千古一時,應運而生。戰場不缺英雄,新中國的成立與盛興離不開每一位英雄的熱血。朝鮮戰爭是鄧華的機遇。滿懷報效祖國、保衛人民的熱血,鄧華將自己多年的才能盡情揮灑在了朝鮮戰場上。
這份英勇讓黨和人民都為之敬佩。鄧華提出的反登陸作戰準備,在實踐中被證明是非常符合戰局的一個機智決策,它成功在戰爭末期將戰爭形勢帶向了好的方向。
這個英明的戰略將戰局抬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是戰爭發展不可或缺的一步,這不但推動人民軍隊逐漸走向了最後的勝利,也讓世界看到了中國人民軍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