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久遠,人生之玄幻,人生之意義。關於人生的一切,都是那樣虛幻,那樣深奧,難以捉摸。一個人如果想靠自己的力量,參透人生,往往需要幾十年的努力。
即使如此,也不一定能瞭解它。既然如此,不如看看別人的人生,來體會人生的真正意義。
唐太宗說“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那些歷史上的人物,他們的經歷豐富多彩,他們的故事廣為流傳。我們談人生,就可以從歷史人物中選擇,下手。魏武帝曹操,是地地道道的梟雄,同時也是中國婦孺皆知的人物。
他的一生極為精彩,可以說如果以他的經歷不能讀懂人生,那麼就沒有別人能讀懂了。曹操的人生中,有忠心,有異謀。有純良,有奸詐。有猜忌,有信任。
正是這樣一個“矛盾”的人,卻是人生最好的詮釋。
不讀懂曹操,不足以讀懂人生。
一、宦官子弟
明代英宗朝,有個宦官叫曹吉祥。他想把皇帝殺了,自己做皇帝。又怕沒有成例,別人不會服他。就問他的手下說:“古來有宦官子弟做天子的嗎?”他的手下想了一會兒,回答:“曹操。”這個回答,不能說對。
因為曹操是死後才被追封的魏武帝,但也不能說錯。因為他確實是宦官子弟。可是宦官是沒有生育能力的,那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曹操的祖父曹騰,是當年擁立漢桓帝的大權宦。漢桓帝即位後,也放手大權交給宦官,曹騰的官大常秋,權勢很盛。當時的權宦收養孩子作為養子的,不在少數。曹操的父親曹嵩,便是曹騰為了延續曹氏宗祠而收養的孩子。
因此曹操是宦官子弟,這也沒錯,只不過是沒有血緣關係罷了。
由於曹家的勢力很大,他的爺爺是大常秋,他爹是太尉,都是漢朝一等一的大官。因此曹操少年的玩伴們,也都出身名門。比如袁紹,四世三公的家庭,不必多說。這些玩伴對於曹操宦官家族出身,很是不屑,多次嘲笑曹操。
長大之後,對曹操仍舊持有蔑視態度。現在的很多人,也對自己的出身不滿,覺得自己的家庭不夠優越。
有的人則覺得父母終日只知道掙錢,沒有時間陪伴自己。哪知二者,不可兼得!
二、嶄露頭角
曹操長大之後,非常聰明機警,可以說是一個好苗子。《三國志•武帝紀》上說曹操年輕時“少機警,有權術”。然而有才卻都往歪處使了,平時不學好,像個地痞流氓似的。大家都覺得這小子以後一定成不了什麼氣候:“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故世人未之奇也。”
甚至他還和袁紹等一幫人,偷人家的新娘子來著。這樣的荒唐事也做得出來,那確實是沒人看得起他。只有橋玄何顒,覺得他不錯。當時的許劭,名於知人。曹操就去找了許劭。許劭一開始不打算給他看,被曹操纏得沒有辦法,只好說:“君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這裡的“治世”是太平之世的意思,不是治理國家的意思。曹操聽了這評價,大笑而去。後來確實十分契合。許劭知人之明,確實是名副其實。
熹平三年,曹操被舉為孝廉。一個大家眼中的混混人物,何以被舉為“孝廉”?還是家世的緣故了。舉為孝廉後,朝廷給曹操一個“洛陽北都尉”的官,大概和今天的首都公安副局長相似。曹都尉到任以後,誰也不怕。該是什麼就是什麼,哪怕你是天王老子,犯了事照打不誤。洛陽的勳貴子弟很多,惹事的也不少。
之前官官相護,互相勾結,前一任不想因此得罪朝中大員,便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過去了。換到曹操這裡就不一樣了,他製作了許多五色棒,誰違法,就打誰。曹操能這樣做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當時的曹操年輕氣盛,有正義感,不像那些官場的老油條怕得罪人。
另一個就是後臺夠硬,自己的老爹是太尉!太尉是什麼官?在東漢時期,太尉是三公之一,主管國家軍事。比現在的國防部部長都牛,全天下的兵,只要皇帝不開口,都歸他管!曹操本身就是最大的勳貴子弟,收拾起下面這幫人來,還不是手到擒來,誰敢去告去?
直到曹操碰上了一個比他更有後臺的人物:蹇圖。蹇圖是皇帝身邊寵宦蹇碩的叔父。這天剛好也犯在了曹操手中。曹操管你是誰?毫不留情,當即命人用五色棒將蹇圖打死。這一下惹事了,眾人也覺得不能再留曹操繼續做事了。
不過礙於曹嵩的面子,明升暗降,把曹操調走了。曹操因此有了名氣,嶄露頭角。
三、大漢忠臣曹孟德
這標題可不是反諷,雖然後來被人們用來調侃曹操,但年輕時候曹操確實是忠於大漢的。曹操後來因事被免官,回到家鄉譙縣。
這之後,曹操一直關注著朝堂上的局勢,為漢靈帝進盡忠言。然而以漢靈帝的德行,只顧著賣官鬻爵了,哪裡肯按曹操說的做?
曹操見進諫書石沉大海,也憤憤不平,乾脆不再上書了。就像我們對一些親近的朋友親戚,提出勸告一樣。他們卻認為我們是在干擾他們。因此而斷交的人,不在少數。彼此失望,傷了情誼。
黃巾起義爆發後,曹操重新被啟用。朝廷拜曹操為騎都尉,與皇甫嵩一起前往穎川絞殺黃巾賊人。結果大破黃巾起義軍,因功升遷為濟南相。
當時的濟南,有許多不法官員,他們互相勾結,魚肉百姓,當地居民不堪其擾。曹操到任濟南相後,將這些人一併牽出斬首,百姓們齊聲叫好,濟南為之一新。
看來雖然經過了一些挫折。但曹操的初心與銳氣,比當年絲毫不減。然而東漢末年的風氣,已是無可逆轉。隨即就有朝堂上的大官,將曹操調走。曹操也不向他們低頭,又辭官歸隱了。
不久,董卓之亂爆發。這之前,漢靈帝曾組建西園八校尉,曹操因家世,又被徵為典軍校尉。這時朝政掌握在董卓手裡。
曹操大為憤恨,毅然離開洛陽,出去找袁紹等人,試圖說服他們組成聯軍討董。袁紹同意了,又招徠了一批人馬。於是眾人推舉袁紹為盟主,西向討董。這就是十八路諸侯。這些人裡,大部分人都不是真心討董,每天置酒高會,夜夜笙歌,就是不進兵。
只有曹操和孫堅,取得了一點戰果。最終因勢單力孤,被董卓部將打得大敗,落荒而逃,還差一點丟了性命。待曹操回到盟軍駐地,發現他們還在醉生夢死,當即大怒,脫離了聯軍。不久,聯軍因為各路人馬各懷鬼胎,互相之間打了起來,聯軍也就此解散。
曹操於此也徹底看到漢朝已經是不能再扶起來了,忠心就此消散。逐漸成為了許劭預言中的那個梟雄。
四、梟雄
脫離聯軍後,曹操一直待在山西、山東一帶,四處征伐以增強自己的實力。在表面上,他還是奉漢朝為正朔,實際上已經做好了取得天下的打算。此時,黃巾軍再次興起,攻下兗州,並將兗州牧斬殺。
曹操聞訊,即帶領兵馬前往征討黃巾軍。黃巾軍不是曹操的對手,被其打敗。投降曹操的有三十多萬。曹操從中選擇精銳,編成新軍,號為“青州兵”。隨即勢力大盛的曹操就被任命為新的兗州牧。同時曹操幫助袁紹,擊敗了徐州牧陶謙。
在此過程中,曹操的父親曹嵩被陶謙殺死,二人就結下了大仇。後來曹操攻下徐州後,進行了一次大屠城,所過之處雞犬不留。陳宮對其非常不滿,於是聯合張邈呂布等人發動叛亂,後來被曹操擊敗。這時,因為李傕郭汜相爭,漢獻帝困苦異常。
曹操接受荀彧的進言,“挾天子以令諸侯”。隨後在與河北袁紹的爭鬥中,開始了著名的“官渡之戰”。袁紹好謀無斷,不能用人,最終被曹操火燒烏巢擊敗。這時的曹操,志得意滿,正有統一天下的希望。便揮師南方,準備征討孫權了。
可惜的是,曹操中了周瑜的反間計和苦肉計。不僅將訓練水軍的蔡瑁、張允誅殺,還聽信了龐統,將舟船全部用鐵索連線。結果被黃蓋縱火,燒得大敗。此戰讓中國失去了最好的統一時機,三國鼎立的格局就此形成。
這之後,曹劉孫三家一直處在一個比較穩定的狀態,誰也奈何不得誰。眼見外事不能再有大的進步,曹操便在內鞏固自己的權力。建安十七年,漢獻帝給予曹操“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的待遇。
建安二十一年,又封曹操為魏王,邑三萬戶,位在諸侯王上。還有出警入蹕、用天子冕旒等特權。說白了就是除了名義上不是天子,所有的待遇,都與天子相同。有人勸曹操,就此更進一步,成為天子。曹操卻不肯接受。
在我看來,他還是忘不了當年為大漢赤誠貢獻時的樣子,忘不了自己的初心。眾人一再請求,於是他說:“若天命在孤,孤為周文王。”終究是要做一輩子的漢臣了。曹操一生的矛盾,他的忠與奸,就在這一刻的對峙中,淋漓盡致。
人生有極,感想他從忠臣到“奸雄”,到最終仍然守住了最後一份對大漢的忠誠。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在洛陽病逝。臨死前,他沒有談及任何軍國大事。卻讓嬪妃婦人們,學習一些縫紉技藝,以便將來餬口。戎馬一生,終歸平淡了。
總結
曹操出身可謂極為顯赫,但又有一些被人看不起。曹操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有流氓習氣,又有一顆赤誠忠直的心。用“俠”字來概括,可以說是得宜。經過他的一番南征北戰,破袁紹、定烏桓、敗馬騰,統一了中國北方。
隨後在赤壁之戰中失敗,失去了一統天下的機會。雖然位極人臣,也能堅守住最後的底線。曹操的一生是精彩的,也是矛盾的。
矛盾到一般人根本都不能解讀。然而人生正是由矛盾組成的。能夠發現矛盾,解讀矛盾,才能真正地談人生。曹操拒絕稱帝的時候,不知是否在想,如果天下重歸一統,他就是漢朝的第二個周亞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