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日報訊(記者 嚴炯明) 慢阻肺對於很多人來說也許仍是一個陌生的名詞,但在我國,該病已經排在疾病死亡率第三位,僅次於心腦血管病和癌症。日前,記者採訪了肇慶市第二人民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醫師陳亞寬,讓市民更詳盡瞭解慢阻肺。
據瞭解,慢阻肺全名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種常見病。陳亞坤透露,慢阻肺跟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關係密切,彼此有交叉,但不是一種病。慢阻肺主要強調氣流受限,即胸悶氣短、呼吸費力這方面的症狀。慢性支氣管炎主要強調咳嗽、咳痰症狀,如果每年咳嗽 3 個月以上,連續 2 年以上就可以診斷。肺氣腫主要強調肺形態改變,包括氣腔擴張、氣管結構破壞等。與慢阻肺類似,支氣管哮喘也是一種氣流受限的疾病。但哮喘的氣流受限具有明顯的可逆性,患者在不發作時基本正常,這一點與慢阻肺不同。
“環境因素在慢阻肺發病中起主要作用。”他說。患者長期吸入有害顆粒或有害氣體,例如吸菸、被動吸菸、空氣汙染、職業粉塵等,引起肺臟慢性炎症反應,最後導致慢阻肺發生。
陳亞寬透露,慢性的咳嗽咳痰通常為慢阻肺患者的首發症狀。初起咳嗽呈間歇性,早晨較重,以後早晚或整日均有咳嗽,咳嗽後通常咳少量黏液性痰,合併感染時痰量增多,常有膿性痰。在咳嗽咳痰症狀出現多年後,部分患者會在急性發作時出現喘息,有些重度的患者,在非急性發作期活動後也會出現喘息,靜息幾分鐘後會緩解。
氣短或呼吸困難是慢阻肺患者的標誌性症狀。早期僅在體力勞動時出現,後逐漸加重,以致日常活動甚至休息時也感氣短,生活不能自理,到晚期出現呼吸衰竭,只能依靠呼吸機維持生命。
慢阻肺一旦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引起自發性氣胸、慢性呼吸衰竭等併發症極易導致死亡。陳亞寬表示,目前尚沒有藥物或手術能根治慢阻肺。但是慢阻肺是可預防可治療的疾病,治療目標為減輕當前症狀、防止疾病進展、預防急性加重。藥物可以透過減輕氣道炎症、舒張支氣管來緩解呼吸困難的症狀。
【來源:西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