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女皇武則天,曾經發明過一種特殊的銅匭,它被稱作是“世界第一款舉報箱”,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可奇怪的是,如此珍寶居然在歷史中徹底消失了,甚至一件文物也沒有留下。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絡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在我國曆史中,第一奇女子究竟是誰?恐怕大多數人都會異口同聲地答道是武則天。誠然,作為我國曆史上第一位正統女皇帝,武則天能在絕對男權社會中崛起,併成為萬眾景仰的皇帝,其政治鬥爭能力可見一斑。
武則天出生於一個封建官僚家庭,後因相貌出眾被唐太宗李世民選為才人,並在唐太宗駕崩之後嫁給了唐高宗李治。在爭奪皇后的過程中,武則天顯露出了過人的手腕,並順利成為皇后。隨著高宗皇帝身體的衰弱,武則天開始一步步染指權力,並從中獲得了權力帶來的快感,並在數年之後成功從兒子手中搶過皇位,改國號為“大周”,建立了武周政權。
在女性權利尚未得到解放的古代,女人要遵從“三從四德”,不能違背夫家的意願,一旦存在出格行為,則必然會被社會公眾進行道德上的抨擊。女人做皇帝,對於當時的古人來說,完全是一種違背天道的做法,正所謂“牝雞司晨,天下必亂”,武則天在繼位之初,也受到了極大的阻力。以李唐皇室為代表的反對派,一直在起兵反武,甚至民間也有不少反武組織,在他們看來,女人似乎是不能做皇帝的,只有男人做皇帝才能令人信服。武則天本人整日也如坐針氈,在惶恐之中,她只能日憂夜慮,思考著平定叛亂的方法和排除異己的良策。直到後來,侍御史魚承曄之子魚保家為其出了一個好主意,就是在民間廣泛設定銅匭,任由民眾進行舉報。
銅匭就是一種最早的舉報箱,銅匭的內部結構十分巧妙複雜,是由巧手匠人精心打造的器物。據史書介紹稱,“其器(指銅匭)共為一室,中有四隔,上各有竅,以受表疏,可入不可出。”銅匭雖然是一個整體,但是內部卻有四個空間,東邊的青匭名曰“延恩”,專門投寄歌功頌德、感謝聖恩之類的奏表;西邊的白匭名曰“伸冤”,訴屈伸冤的人可將奏表投入;南邊的丹匭名曰“招諫”,談論朝政得失、建言獻策的人可將奏表投入;北邊的黑匭名曰“通玄”,報告天災人禍、謀反暴亂的人可將奏表投入。
不得不說,銅匭的出現正好契合了武則天的想法,由於銅匭本身保密性極高,故此除武則天本人之外,幾乎沒有任何人能夠開啟銅匭,它無疑成為了武則天自己的“千里眼”和“順風耳”,任何官員和百姓的不法行為,全部都被她收入眼底。於是,她便可以有選擇性地對政敵進行攻擊,併為自己剷除異己奠定了基礎。
武則天女皇為了能夠讓人踴躍舉報,居然還出臺了許多針對於舉報者的優惠政策。史書記載稱優惠條件包括:“每日細米二升,面二升三合,酒一升半,羊肉三分,瓜兩顆,鹽、豉、蔥、姜、葵、韭之屬各有差……”。當時河南地區正遇天災,老百姓的生活十分困苦,故此都爭先恐後地前來告狀。與此同時,武則天還規定,凡是前來告狀者都可投遞信件,即使是錯告和誣告都不用擔心受到懲罰,這無疑是為告狀之人加上了一層保護傘,極大的提高了告狀者的積極性。
可奇怪的是,風靡一時的銅匭制度在沒落之後,居然消失得無影無蹤,甚至連用於承納信件的銅匭實物也未留下一件,原來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唐中宗李顯的身上。中宗李顯在登基為帝之後,曾試圖極力削去武則天在位時期的痕跡,故此在施政之時,刻意命人將銅匭銷燬。如此一來,才導致全國之內的銅匭盡數被破壞,連一件文物都未能流傳下來。不得不說,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遺憾。
參考資料:《大唐》 黃劍著 陝西出版社出版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