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國的革命歷史上,英雄輩出,無數年輕人在亂世之中登上了歷史的舞臺,在這些年輕人中,林彪的升遷速度是相當驚人的,他年僅23歲就已經當上了軍長。不過,林彪還不是最年輕的,在紅軍幹部裡,還有一個人20歲就當上了軍級幹部,這個人還是許世友的老上司,這位年輕的英雄名叫陳海松。
英雄少年
陳海松是河南人,出生於1914年,自幼生活艱辛,父母相繼去世,陳海松是靠著吃百家飯長大的。為了活下去,陳海松六七歲就跟著村裡的大人東奔西跑,做零工、當苦役,過得是飢寒交迫的日子。不過,雖然日子辛苦,陳海松卻沒有自暴自棄,平時不做工的時候,他就跑到鎮上的私塾偷偷旁聽,學上一些知識。他人很機靈,膽子大,加上從小混跡市井,比別的孩子更成熟能幹,小小年紀,陳海松就頗有俠義之風。他瞧不慣地主惡霸欺負窮人,帶著大夥反抗,成了大家的主心骨。在16歲那一年,陳海東加入了當地的童子團,成為了半個軍人。陳海松年紀不大,卻很有志氣,帶著童子團的小戰士們打土豪分田地,就算是一些大人都自嘆不如。優秀的陳海松很快被組織注意到了,一個月後,16歲的陳海松正式入伍,成為了紅軍的一員,他得到的第一個職務,是給許世友當勤務兵。
許世友當時是紅軍12師的營長,軍隊裡出名的一位將領,他打起仗來氣吞山河 非常勇猛,陳海松很佩服許世友這樣能力出眾的人。許世友這個人脾氣不大好,愛發火,可是陳海松給許世友當勤務兵的時候,倆人關係十分融洽,好像親兄弟一樣。這也是英雄之間惺惺相惜,陳海松一心跟著許世友學習行軍打仗的本事,許世友也打心眼裡覺得陳海松這個戰士有靈氣,腦子活絡,雖然年輕,但是有大將之風,是個可造之材。許世友的眼光果然很準,後來的陳海松當真成為了部隊裡的頂樑柱。陳海松這樣的人才,部隊肯定不會讓他一直當勤務兵,沒過多久,陳海松就升職了,成了連隊的指導員。陳海松做工作很細緻,戰士們都依賴他這個指導員,而且陳海松打仗也很有一手,雖然他之前沒上過軍校,實戰經驗也有限 可是他每打一仗就漲一份經驗,進步速度令人驚歎。一開始,他還只能幫助主力打配合,後來陳海松自己就能帶著主力部隊打勝仗。
軍中名將
1932年,鄂豫皖蘇區遭到敵人圍剿,當時陳海松是團政委,為了保護大部隊的安全,他帶領一部分戰士堅守在大面山,敵人很快對大面山進行了封鎖。陳海松部隊沒有援助物資,更無法同外界聯絡,但是陳海松表現出了驚人的鬥志。在艱苦的條件下,他帶領戰士們在大面山開墾土地,種植圍獵來支撐生活,同時還要應付敵人不斷地掃蕩。在困境之中,陳海松和戰士們堅守了足足135天,終於贏得了這場苦戰的勝利。不過,戰勝回來的陳海松卻和自己的頂頭上司張國燾產生了矛盾,陳海松對於張國燾的一系列戰略完全不敢苟同,這引起了張國燾的不滿,把陳海松降職成普通士兵,還差點把他開除出部隊,幸好大家都幫著陳海松說話,最後把人保了下來。原本前途無量,忽然一下子跌落雲端,陳海松心中當然鬱悶,不過他是個責任心很重的人,從來不會讓個人情緒影響工作,雖然職務沒了,可他依然為部隊操著心。徐向前元帥有心恢復陳海松的職位,不久機會來了,敵人突襲我方營地,徐向前臨時讓陳海松以代副營長的身份帶戰士去迎敵,陳海松不辱使命,憑藉高超的戰術同敵人血戰三晝夜,殲滅敵人近兩千,立了大功。很快,陳海松官復原職,1933年,戰功赫赫的陳海松升任25師政委,機緣巧合,這會兒擔任25師師長的正是陳海松的老上司許世友,兩人幾年不見,再見面倒成了一對搭檔。看到陳海松進步快,許世友發自內心地為他高興。他們倆的搭檔也是效果奇佳,一個敢打硬仗,一個靈活細緻,戰術戰略上是絕配,他們的部隊派出去打仗,一打一個準,在敵人那裡打出了名氣。
沙場殞命
組織自然也看到了陳海松的進步,不出一年,陳海松又升職了,這一次他的職務是紅九軍政委,當了許世友的領導。這一年陳海松只有20歲,年輕的他前途無量,如果他活到建國之後,一定會擁有更大的成就。可是歷史無情,我們知道,在一眾開國將帥中,沒有陳海松的名字,這位前途無量的軍政委沒有看到五星紅旗升起的那一天。陳海松犧牲在1937年3月12日,這一年,陳海松23歲。1937年,西路軍進入西北作戰,但不幸的是,這是一場慘烈的敗仗,在馬家軍的騎兵攻勢下,部隊被徹底打散,死傷者不計其數。陳海松帶領紅九軍部分戰士掩護大部隊撤離,不幸失陷於甘肅梨園山口。此時陳海松麾下只剩八百多人,可敵人卻是他們的數倍之多,敵人已經步步逼近,陳海松為了保全戰士們的生命,決定自己帶領十幾個敢死隊員吸引敵人的注意力,讓大家撤離。在陳海松的指揮下,戰士們急速從梨園山口後撤,敵人已經來到隘口,在西北風沙之中,陳海松站在山坳上,拼死阻擊敵人的進攻,在生命的最後一刻,陳海松依然保持著一個將領的風采,他的勇猛讓敵人感到震撼。可是終究寡不敵眾,激戰之中,敵人的狙擊手把槍口對準了指揮敢死隊的陳海松,陳海松身中八槍,倒在了戰場上,屍骨無存,甚至連遺言都來不及留下。他的生命只有短短的23年,他把自己23年的人生毫無保留地交給了他熱愛的祖國,英雄已去,浩氣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