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以5G、區塊鏈、物聯網、大資料、雲計算、數字孿生、人工智慧等數字科技為引領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興起,產業網際網路發展進入快車道,居民消費轉向線上並呈現個性化、定製化、多元化的趨勢。為了把握這個短暫的轉型視窗期,大部分商業銀行都紛紛進行數字化轉型,對於數字化轉型的本質、難點仍在探索階段。因此,筆者以在商業銀行的實際管理經驗為基礎,借鑑智慧工業數字化的歷程,探討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的實際方法。
數字化轉型的本質:資料流動的自動化
資訊科技爆發式進步對商業銀行的本質影響,是將商業銀行置於不確定性的環境中。數字科技直接拉近了銀行與客戶之間的距離,在競爭激烈的網際網路環境下,銀行必須在金融交付方式上滿足客戶個性化需求,以此獲取、啟用並黏住寶貴的客戶資源。在數字時代,銀行必須以有限的人力、財務、研發等資源,以創新的金融服務快速響應客戶不確定的金融需求。對於任何一家銀行來說,資源都成了最為緊缺的要素,只有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才可能縮短產品研發週期、提升服務體驗、敏捷預測金融需求等。因此,在不確定性的環境中,銀行競爭的核心就是資源配置效率的競爭。
資源配置的背後,是銀行在研發、設計、交付、定價、客服、營銷等每一個環節的決策。在數字時代,決策是否智慧,決定了資源配置效率的高低。此處“智慧”,是指一個主體對外部市場環境的變化作出響應的能力。以智慧製造為參考,美國NSIT強調智慧製造解決的三個基本問題是:差異性更大的定製化服務、更小的生產批次、不可預知的供應鏈變更,其本質就是響應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變化。
銀行的智慧決策,不僅僅是物理世界中看得到的機器裝置自動化,還表現為虛擬世界中看不到的資料流動的自動化。資料流動的自動化要求實現“五個正確”,即把正確的資訊,在正確的時間,用正確的方式傳遞給正確的人,以此為依據作出正確的決策。例如,客戶需求資訊被採集之後,在銀行的經營管理、產品設計、體驗設計、產品研發、產品測試、產品維護等每一個環節流動,資訊不斷被加工、處理、執行,進而實現在正確的時間將正確的資料以正確的方式傳遞給正確的人和機器。正是資訊科技、物聯網、大資料等數字科技的進步,保障了資料流動的自動化,從而幫助銀行構建更加高效、低成本、精準、科學的智慧決策體系。
基於以上分析,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的根本動機,是以資料流動的自動化來化解複雜環境的不確定性。傳統機器裝置的自動化替代了體力勞動,資料流動的自動化則替代了腦力勞動。判斷銀行內部決策是否智慧,就是看在資料流動的每個環節,是不是需要越來越少的人參與。基於智慧決策的要求,資料流動的內涵也有了巨大的變化,過去的資料流動是基於文件的流動,今天的資料流動是基於模型、風控、反欺詐、交易要素的流動。因此,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的本質可以定義為:在“資料+演算法”定義的世界中,以資料流動的自動化化解複雜系統的不確定性,對外部的環境變化作出高效響應,最終目的在於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
數字化轉型的最大難點:整合應用困境
數字化整合的本質,是不同業務系統之間的資料能夠實現互聯、互通、互操作。整合是智慧製造的核心概念,德國工業4.0提出三個整合(橫向整合、縱向整合、端到端整合),中國工業和資訊化部提出兩化融合的四個階段(基礎建設、單向應用、綜合整合、創新引領),都在強調將單向應用系統打通。整合之所以對銀行數字化轉型同樣重要,是因為銀行資訊化的投入和收益並不是線性相關的,收益只有在投入跨越了某一臨界點之後才會呈現指數化增長。因此,銀行數字化轉型從單向應用、企業級整合、產業金融鏈整合到產業金融生態整合,只有在整合跨越了某一拐點之後,數字化轉型的效益才能體現出來。如果說,工業網際網路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在產業鏈和產業生態層面上構建一個新的數字化轉型的體系,那麼當前銀行核心系統下移與分散式系統上行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在金融交易服務與金融生態服務上構建一個新的數字化轉型體系。遺憾的是,當前所能提供的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的解決方案,更多針對的是單向應用。
正如“中等收入陷阱”一樣,從單向應用遷移到整合應用將面臨諸多挑戰,我們稱之為“整合應用陷阱”或“整合應用困境”。無論是在智慧製造領域還是金融科技領域,真正實現內部整合是非常困難的。基於對國內十多萬家企業整合水平的評估,能夠在產品設計、工藝設計、生產製造、生產過程控制、產品測試、產品維護等環節打通的領先企業數量非常有限。基於對國內外一萬多家商業銀行整合水平的評估,能在金融產品需求、研發、測試、上線、營銷、風控、反欺詐、API對接、ISV等環節打通的領先銀行數量同樣非常有限。但是國內一些網際網路銀行,如網商銀行、微眾銀行,已經成為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的標杆企業。網際網路銀行能夠跨越整合應用困境,主要因為天生具備網際網路生態基因,在建設產品體系時有整合的意識,且多以C-Bank模式從零開始建設,整合難度相對較小。
整合應用困境的核心矛盾是企業全域性最佳化的需求和碎片化的IT供給之間的矛盾。當前商業銀行競爭的核心是資源最佳化配置效率的競爭,需要在更大的範圍、更廣的領域、全流程、全生命週期、全場景推動數字化轉型,只有實現全域性整合、全域性最佳化,才能創造更多的價值。但是當前商業銀行的IT供給依然是碎片化的,這源於過去60年裡碎片化的IT供給史,無論是核心系統研發,還是金融產品研發,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都是先解決區域性問題,再把一個點的問題拓展為一個線的問題。碎片化供給的思路延續至今,導致當前商業銀行往往出現幾百套相互孤立的“煙囪式”產品系統,能夠實現開放式的銀行體系只是鳳毛麟角。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不僅需要點、面的解決方案,更需要一個生態級別的解決方案。
“數字化轉型2.0”商業模式解決方案
當前商業銀行的核心繫統、產品系統已經變得越來越複雜,而傳統IT技術架構解決方案與支撐複雜產品系統的要求差距越來越大。為解決企業全域性最佳化的需求和碎片化IT供給的基本矛盾,商業銀行必須在邊緣計算、雲計算、移動端架構體系之上構建一套新的商業模式解決方案,即“數字化轉型2.0”。如果說“數字化轉型1.0”是基於傳統IT架構和桌面端,那麼“數字化轉型2.0”是基於邊緣計算、雲計算、移動端為代表的IoT的新技術渠道。
“數字化轉型2.0”可以劃分為需求端、供給端、供需端、資料價值四個層面。在需求端,銀行不再基於相對確定的需求來實現低成本、高效率,而是基於更加個性化定製、碎片化的不確定性需求,進行商業模式創新(包括業務創新、產品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組織創新)。在供給端,面向流程、面向區域性的封閉技術體系已不夠,需要構建一個面向角色、面向場景、面向需求、全域性最佳化的開放技術體系。在供需端,交付軟硬體不再是全部任務的結束、而是運營工作的開始,和客戶一起運營為客戶的客戶提供更有價值的解決方案。在資料端,圍繞資料價值實現層面,包括業務資料化和資料業務化兩個層次,即在資料底座之上,基於客戶實時需求,利用基於雲的技術中臺、業務中臺、資料中臺快速構建與迭代解決方案。
商業銀行原有技術體系複雜,在實現“數字化轉型2.0”時,必須解決原有架構體系向新架構體系遷移的問題。以工業網際網路為參照,工業網際網路把工業的技術、經驗、知識、最佳實踐等封裝為各種各樣的元件,透過提高共性技術知識的沉澱與複用水平,重構工業知識創造、傳播和應用的新體系,降低了創新的成本和風險,提高了研發生產服務的效率。商業銀行將傳統架構體系向“數字化轉型2.0”遷移,可以按照以下四個步驟執行:一是解構資料,不斷地用軟體去解構和分解當前產品系統的資料;二是構建微服務池,基於資料元件,構建新的微服務池;三是連結平臺,針對金融產品解決方案,呼叫和連結相關微服務;四是重新構建一個面向角色、面向場景的APP。“解構—微服務池—呼叫—面向場景APP”體系也將員工從重複性工作解放出來,使其可以投入精力和時間從事創造性的工作。
“數字化轉型2.0”的未來,是構建一個虛擬的數字“孿生世界”。在虛擬世界裡,商業銀行可以更加高效、低成本、精準地模擬現實世界,智慧地作出決策,並將決策結果反饋到現實世界,最終邁向零成本試錯之路,最最佳化地響應不確定性環境。
作者|羅勇「中國民生銀行」
文章|《中國金融》2022年第1期
本文源自中國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