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選購保險產品的阻力帶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歩入新常態,更多的政策也傾向於結構性調整和民生保障服務的支援。在此大環境下,國民的生活消費水平逐漸提高,保險意識也不斷增強。
在生命健康保障領域,由於個人收入提高、保健意識增強、城鎮化程序的加速、人口老齡化社會的來臨等社會經濟結構體方面的改變,人們對商業健康保險產品的追求更加高質量化、多樣化以及個性化。
因此,為迎合國內發展愈發成熟的保險市場,保司之間以往的粗放式價格比拼勢必會被精益化、高技術化的服務競爭所更替。
據瑞再研究院調研,由於醫學方面的專業性門檻限制,消費者難以直接理解健康保險產品,所以促使消費者決定購買健康保險的主要渠道仍然是線上保險公司、保險代理人/經紀人。
並且,在對健康保險消費者的體驗調查中,發現消費者從研究保險產出到簽單的過程,一般是3周左右的時間,而那些最終放棄購買健康保險的消費者裡,有46%是在比較保險產品的過程中打消購買的念頭。
原因是保險產品條款和條件相對複雜,且市場上眾多保險產品同質性強,使消費者難以比較和選擇,最終失去了購買意願。
消除使用者購買阻力帶的突破點
如果降低了消費者對保險產品的理解門檻,減弱消費者對保險的疑慮。那無疑將極速擴增保險產品的消費流量。
網際網路時代的使用者相對於“被銷售”更接受“被影響”,移動網際網路、移動支付的普及影響了消費者瞭解事物的方式和消費習慣。憑藉網際網路營銷模式,將產品呈現於使用者視野中,於線上進行互動,最終由使用者來決策選擇合適的產品。
“保險+服務”是保險業務增長的主要方向
從產品內容屬性來分析,相較於重疾險和壽險,意健險產品的賠付頻次更高,在整個服務過程過程中,如果保司能夠拓寬服務邊際,給客戶帶去全方位的良好體驗,那麼將增強客戶的信賴度,直接提升客戶續保率,和開拓新的市場。
保險企業與被保險人之間主要是服務與被服務的關係。在保險產品差異化小、市場集中度高的環境下,以使用者的需求為突破點,創新出“保險+服務”集一體的完整產品,提高使用者的產品體驗性,開發並覆蓋使用者的潛在需求,無疑是提高保險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有效方向。
科技賦予“保險+服務”創新力的技術支援
運營管理與客戶服務一直是保險公司著力最佳化的兩個方面。近年來,頭部險企持續加大科技投入並設立科技子公司,以海量資料為支撐,在代理人AI賦能、運營、理賠、後期服務等環節,運用雲計算、大資料、人工智慧、物聯網、基因技術進行技術創新,極力為客戶提供優質服務輸出技術支援。
代理人AI賦能
透過AI技術實現智慧代理人替代傳統代理人,或者透過資訊化手段培訓代理人以提質增效,建立7×24線上平臺使保險展業擺脫時間、空間的限制,在給客戶提供個性化服務的同時增強專業能力:
- AI智慧客服與智慧保顧全天候智慧應答,語言、情緒識別提升使用者體驗(人工智慧)
- 升級智慧陪練工具,支援代理人進行產品知識、銷售方案等多元化場景演練(人工智慧)
案例
- 某A保險公司AI使用率85%以上,人工轉接率降低36%,對使用者保險需求識別率達96%。2020年上半年使用者諮詢量增長近150%,而客服人力成本僅增加42%。
- 某B保險公司使用AI技術賦能人工坐席。2020年AI坐席服務量達19.3億次,同比增長41%,覆蓋B保險公司82%的客服總量。
保險運營
藉助大資料技術從海量資訊中清洗整理出有效資訊,從而進行精準營銷,降低獲客成本、人力成本、運營成本,提升ROI:
- 升級底層系統,以支援海量高頻資料的儲存與計算(雲計算)
- 縮短產品開發週期,聯絡碎片化業務(雲計算)
- 精簡便捷對接分銷渠道,建立網際網路流量庫(雲計算)
- 定製化產品開發,輔以精確定價(大資料)
- 全面獲取風險資料,精確化定價(物聯網)
- 客戶畫像,判斷客戶需求及風險特徵(大資料)
- 識別發病風險,選擇適合的保險產品(基因技術)
案例
某C保險公司2020年雙十一推出營銷活動激發使用者活躍度和購買需求期間,透過C保險APP的投保使用者數同比增長247%,保費同比增長180%。
理賠環節
應用線上投保、保單電子化替代大量人工重複勞動,透過大資料關聯圖譜分析及人工智慧反欺詐,提高核保效率。應用深度學習影象識別檢測技術,運營AI識別出險案件,迅速給出理賠建議,進行智慧理賠:
- 智慧核保引擎、身份認證、智慧雙錄(人工智慧)
- 自動核保及反欺詐(大資料)
- 影象智慧OCR識別提取,自動化理賠,(人工智慧)
案例
- 某D保險公司透過“智慧風控平臺”實現多業務線、多流程風控能力的共享複用,並將其應用於理賠反欺詐等十多種業務場景,累積減損5.2億元。
- 深源恆際依託自研的AI技術結合多重規則引擎,為保險公司提供集資料採集、錄入、控費、理算、核賠於一體的全流程自動化解決方案-“慧識票”產品。理賠單據智慧稽核解決方案由「智慧相機」、「智慧分類」、「智慧識別」、「智慧解讀」、「智慧複核系統」、「自訓練系統」五部分組成。助力實現醫療保險的小額理賠案件實時賠付的場景,為大部分人身險理賠案件的錄入、扣費降低了80%人力成本,實現了醫療票據錄入稽核智慧化。
後期服務環節
作為保險保障的供給方,實現與醫療、養老、健康管理等服務深度融合,最終構建服務於客戶全生命週期的健康生態體系:
- 增強客戶互動,與穿戴裝置連線(物聯網)
- 智慧家居,常見災害預防(物聯網)
- 提供針對性的後續健康管理(基因技術)
案例
某E保險公司“百萬醫療險尊享e生”產品的健康服務管理。
健康生態閉環
除了最佳化運營管理與客戶服務這兩個供需端點的流程外,跳出該層面,從健康生態閉環科技賦能的層面進行創新建造系統,降本增收效果更為顯著。
在運營管理與客戶服務的基礎上,在投保和理賠風控方面,透過連線各地醫院和省市平臺,建立健康生態系統。同時 科技賦能保險主業,降本增效,提升盈利能力。從健康險走向健康生態,是進行保險差異化經營的最優道路。
人工智慧客服:
削減人工成本的同時,更高效率完成客服運營。
承保:
獲得客戶授權後線上連通醫療資料,驅動核保及理賠風控流程,使用者一站式完成醫療服務,大幅度提升使用者體驗。
理賠:
快速整合相應資料,透過自動理算系統、智慧理賠模型,完成高效理賠,降本增效。
健康服務管理:
為使用者提供 線上問診、電子處方、送藥上門的一站式服務,足不出戶就可完成簡單病情的醫療服務
案例
頭部險企也在努力打造健康生態閉環:
- 某F保險公司在嘗試與醫療機構進行深入合作,保險產品疊加健康管理,對醫保、商保和個人支付進行有機融合;
- 某G保險公司藉助其在醫養板塊的廣泛佈局,蓄勢保險+服務,打通內外部資源,跨界 搭建醫養服務閉環;
- 某H保險公司與融科網際網路醫院、金桔保險合作,打造網際網路“醫+藥+險”的服務閉環。
總結
根據艾瑞諮詢,2019年國內險企科技投入約320億元 (YoY+19%);預計未來科技投入將保持較高增速。
面對網際網路保險市場巨大的發展潛力和贏利性,為廣大客戶提供“保險+服務”的一站式的優質服務,可以進一步提升財產險市場綜合競爭力,這將是一個發展的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