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5日,央視《新聞聯播》主持人羅京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 48 歲。
作為《新聞聯播》的主持人,人們早已熟悉羅京沉穩渾厚的嗓音,以及他那莊重沉穩的熒屏形象。由於羅京在播音時鮮見笑容,觀眾朋友送給了他一個外號——"冷麵小生"。
但熟悉羅京的人都知道,生活中的他是一個很敬業很隨和的人,有一個人人羨慕的幸福家庭。
“歪打正著”走上播音道路
《新聞聯播》演播室裡,有一張黑皮椅,那是羅京工作時的座位。他的座位底下,有一本被翻爛了的詞典。羅京的同事們說:“羅京雖然業務能力很強,但他總認為學習是終身的事情。這本漢語詞典是他用過的第5本詞典,之前的每一本都被他翻爛了。”
有人說羅京的播音風格,順應了我們改革開放的時代。他的播音莊重、穩健、大氣,正是我們這個民族在新時代新內涵的體現。
羅京的父母是四川人,是在50年代舉家搬到北京的。羅京是家中的老二,中學時就讀於北京酒仙橋二中。和其他普通的北京孩子一樣,他的夢想就是考上一個大學,將來能“坐辦公室”就行。
1979年,羅京正在上高二時,一個偶然的機遇來到了他的面前。當時他的一位同學想提前報考北京廣播學院,讓羅京陪著去壯壯膽。沒想到那位同學沒考上,羅京卻被招生老師相中了。
進入北京廣播學院後,羅京一開始在新聞系播音專業的30多名學生中並不顯眼。他的同學們都是從小經過訓練的藝術生,只有羅京是一張白紙。但是羅京卻是班上最刻苦的學生,四年中,他一直都在不斷進步。
畢業時,羅京精心準備了一篇關於電視播音方面的論文,同時得到了中央電視臺和上海電視臺的青睞,兩家電視臺都向他發出了邀請,最終羅京選擇了央視,開始了他的播音生涯。
據羅京的同學回憶,羅京性格比較內向,但在同學探討問題時,總有自己的觀點,思路也很清晰。在同學們眼裡,他是個內心很執著、很認真的一個人,而這些特質,也體現在了他後來的播音風格中。
羅京最討厭的,就是有人說“播音員就是個傳聲筒。”
他認為,播音員是黨的宣傳員,播音員的所思所想,都要和黨保持一致。播音員傳的是黨和人民的聲音,應該為能夠做這樣的“傳聲筒”感到自豪。
央視著名播音員賀紅梅說過一件有關羅京的趣事。
賀紅梅剛上《新聞聯播》時,不知道該做什麼髮型,就向羅京請教。羅京說,不是你想搞一個什麼髮型就搞個什麼髮型,因為這不是我們個人的事,髮型不屬於我們自己。所以你應該按照臺裡的著裝和形象規定,把自己的形象展現給廣大觀眾。
自從1983 年進入中央電視臺後,央視幾乎所有最重大、最難的新聞播報都由羅京擔當。
一次兩會期間,直播中的《新聞聯播》要播報大量即時完成的新聞稿。那天編導蹲在主播臺下,將稿件一張張遞給羅京。因為是臨時加入的稿件,內容都來不及整理,羅京也沒有時間去看文字中有沒有不通順的地方,拿著稿件便播報。
臺領導和同事們都為他捏了一把汗,生怕羅京會出錯,但羅京居然一口氣唸完了十幾頁稿件,未出絲毫差錯。那天和他搭檔的李瑞英對此欽佩不已,伸出大拇指說:“羅老師,你真是播音員行業的一個業務標杆!”
羅京幸福的家庭
生活中的羅京有一個美滿的三口之家,夫人劉繼紅是他“廣院”的學妹,比他小5歲。每一位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一個偉大的女人,羅京說劉繼紅就是默默站在他背後,理解他、關心他、支援他的賢內助,一提起劉繼紅,羅京總會露出開心的笑容。
有人問過劉繼紅,羅京好像從沒有笑過,嫁給這樣一個男人,會幸福嗎?劉繼紅笑著回答:“羅京哪裡是不會笑呢,是他的工作性質,不允許他在面對攝像機時笑。在生活中,羅京可隨和了!”
羅京和劉繼紅能走到一起,要感謝他們的老師李鋼教授。
兩人的相識,是李教授為他們牽的線。羅京說他1985年第一次在老師家見到劉繼紅時,看到她長髮及肩,臉上露出溫柔而又羞澀的笑容,兩人四目相遇,羅京就感到像觸了電一樣,認定了眼前這位姑娘,就是自己的意中人。
劉繼紅和羅京都是李教授的學生,兩人學的是同一個專業,聊天的時候總有說不完的共同話題。只不過當時羅京已經在中央電挑起了大梁,工作非常忙,而且極不規律,需要頻繁出差。所以兩人真正在一起花前月下的時間,並不是很多。
很多時候兩人約好晚上見面,羅京卻因為臨時要加班或者出差,讓姑娘一個人空等。
劉繼紅很理解羅京,她只提了一個要求:不管羅京去哪裡出差,一定要記得給自己打電話或者寫信。可是羅京並不是一個擅長表達感情的人,他給劉繼紅的電話和信件裡,從來只是報告一下行程,從不會說什麼甜言蜜語。
劉繼紅知道這就是羅京表達感情的方式,所以從來沒有怪過羅京,反而把這些信件珍藏起來,因為她感覺,這是羅京對自己滿滿的愛。
1988年6月,羅京與劉繼紅走到了一起。
他們的婚後生活,沒有太多的風花雪月,也沒有浪漫的愛情之旅,兩人的感情世界平穩而溫馨。當被問到對婚姻的體會時,羅京誠懇地說:"婚姻意味著責任。"
在羅京的眼裡,好夫妻應該是這樣的:他們能夠互相進步,互相支援,雖歷經風雨卻相濡以沫。他曾問過妻子:"你有沒有發現,相愛終生的老夫妻越長越像?"
兒子羅疏桐的出生,讓這對夫妻的生活充滿了驚喜。看著小生命一天天成長,羅京別提有多興奮了。兒子的名字緣自一首羅京特別喜歡的唐詩《蟬》:"重縷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羅京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像梧桐樹一樣挺拔高遠,成為品格高潔的人。由於工作繁忙,羅京與妻兒相聚的時間並不多,所以只要不忙,他便呆在家裡陪著妻子和兒子,享受天倫之樂。
但羅京並不溺愛孩子,而是透過生活上的一些小事,有意識地引導兒子,讓孩子懂得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他也反對一些家長給孩子報許多補習班、興趣班的做法,認為孩子只要能健康成長,就是最大的成功。
為了照顧家庭,劉繼紅辭去了工作。羅京對此十分感激。但是他並不是一個大男子主義者,不認為女人就一定要回歸家庭,所以當孩子上小學後,羅京一直鼓勵劉繼紅重回職場,讓自己活得更充實。
羅京對妻子說過:“孩子小時,夫妻兩人中的一人做出點犧牲是必須的。如果僅從經濟角度考慮,我們家該犧牲的應該是我,而不是你,因為你的收入比我高多了。但為了支援我的工作,你作出了犧牲,我要謝謝你!”
劉繼紅的回答,讓羅京更加感動:“咱倆如果需要有一個人做出犧牲的話,那一定應該是我。因為你代表的是國家,觀眾們需要你。”
患癌之後的羅京
2008 年元旦,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播音組的同事聚餐,大家都覺得羅京瘦了,像是生病了。有同事對羅京說:“你是不是太累了,看你氣色很不好。”羅京笑著說,我身體好著呢,不會有病的,放心吧!
讓人沒想到的是,就在這一年,羅京在央視體檢中查出患上了淋巴癌。2008年8月31日,羅京最後一次主持了《新聞聯播》,然後進入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治療,後又轉入307醫院治療。
經過治療,他的癌細胞雖然得到抑制,但併發症十分嚴重,醫生對羅京的情況並不樂觀。
但是羅京卻看得很開。他積極配合醫生治療,注意加強營養,參加適當運動,甚至還參加了奧運會火炬傳遞跑。他對妻子說,他相信現在的醫學技術,一定能把自己治好。
住院期間,羅京堅強面對病痛,在病中給醫護人員寫了四個字:“全力配合”,被醫護人員稱為最堅強的病人。羅京當時口腔潰瘍都比別人重,吃飯喝水說話都一直疼得很厲害。
307 醫院移植科護士邢桂芝還清晰地記得,羅京強忍疼痛堅持服藥的情景:“喝一口水,疼的表情都是把眉毛糾結在一起,我們就給他配了麻藥,漱完口之後再吃藥、吃飯。每頓藥他都沒有落下,其他的病人都沒辦法這樣堅持。”
萬人自發為“國嘴”送行
2009年6月1日,羅京病情突然惡化,6月5日,因嚴重併發症引起心力衰竭,搶救無效去世。
6月5日中午,央視第一時間成立了治喪委員會,由郎永淳正式向外釋出羅京病逝的訊息。面對前來採訪的媒體,郎永淳哽咽著說:“我們難以接受,因為太快了。我們從心裡排斥這件事。”
郎永淳一直視羅京為前輩和老師,他親眼看到了羅京工作中晝夜顛倒、加班加點成了家常便飯。1997 年鄧小平逝世那天,從晚上 10 點接到任務到第二天“新聞聯播”播出,羅京一直堅守在直播臺上,連續工作了 48 個小時。
那天的“新聞聯播”,也是有史以來直播時間最長的一次,達到了1 小時 45 分鐘。
羅京曾說:“雖然幹了播音員多 年,但是每天上班都有如履薄冰的感覺,尤其是重大新聞發生的時候。”
有人問羅京:“你們每次節目播完後,看到你和搭檔一邊收拾資料,一邊在說話,你們在說什麼呀?”羅京回答:“我們在說,終於又熬過去了一天!因為我們的擔子實在太重了,不允許有一點失誤,要對領導負責,要對國家負責,更要對人民負責!”
羅京的煙癮很大,這是他舒緩壓力的一種方式。長期精神緊張、心理壓力過大、作息不規律會造成人體免疫力的下降,誘發淋巴瘤。羅京的病,也許就與這些不無關係。
2009年6月7日傍晚 , 羅京治喪委員會發言人郎永淳宣佈:“羅京遺體告別將於 11 日上午 9 點在八寶山舉行……”
6月11日清晨6時30分,裝有羅京遺體的棺木被送往八寶山公墓。身穿黑色孝服的羅疏桐,懷抱著父親的遺像走在最前面,身後是羅京的夫人劉繼紅。
羅京的靈柩上覆蓋著黨旗,靈車緩緩駛向八寶山公墓。羅京的母親並沒有出現在現場,據說家人怕老人受不了這個打擊,一直瞞著老人。
羅京的靈堂布置得簡潔肅穆,羅京身穿黑色西裝,安詳的躺在玻璃棺中,旁邊簇擁著白菊、百合花和白玫瑰。從清晨開始,無數自發趕來的群眾便在門外排隊和羅京告別,隊伍蜿蜒排到了公墓大門外,長達百米。大家手持白菊,向羅京遺體三鞠躬,為“國嘴”送行。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也發來唁電,對羅京的一生給予了高度評價:“羅京同志是我國優秀的播音員,政治堅定,德藝雙馨,為全國億萬電視觀眾所熟悉和喜愛。”
從早上一直到上午11時30分,前來送行的群眾仍舊絡繹不絕。按照北京的風俗,遺體告別儀式通常都要在中午前結束,所以郎永淳代表羅京的家屬,對著門外排隊的人群三鞠躬,一是表達感謝,二是向沒見到羅京最後一面的人致歉。
郎永淳表示,相信羅老京能感受群眾們的心意,由於時間關係,請大家回去吧!
中午12時,羅京的夫人劉繼紅在兒子羅疏桐和賀紅梅、康輝等央視名嘴的攙扶下走出靈堂,一路上劉繼紅都在掩面哭泣,悲痛欲絕。
讓人暖心的是,考慮到羅京在《新聞聯播》工作了26年,做出了巨大貢獻,《新聞聯播》將羅京生使用過的一本詞典和一個茶杯,永久放在《新聞聯播》辦公室,做為對羅京的永遠紀念。
羅京去世後,一位河北籍網友向央視網捐出了一個域名“luojing.com”,用於緬懷、紀念羅京。該域名轉至央視網名下後,只要點選,便能自動跳轉至悼念羅京的專題頁面。
走出回憶的劉繼紅
羅京臨終前的願望,是希望自己走後,劉繼紅能開始新的生活。但羅京去世後,劉繼紅一直無法忘記羅京,以及羅京對自己的好。
劉繼紅記得,有一次自己生病,想吃麵,從沒有下過廚的羅京,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煮好了一碗麵,端到她的面前。可這碗麵做得又苦又鹹,根本無法下嚥。羅京特別難受,於是下定決心學會做菜。
在夫人的指點下,羅京的廚藝大漲,到後來甚至學會了用玫瑰花炒大蝦。這道“玫瑰鮮蝦”也成了羅家的壓軸大菜,每年都會出現在年夜飯或者劉繼紅生日這樣的重大場合。回憶起這些,劉繼紅怎麼能輕易忘記深愛的羅京?
看到媽媽經常思念爸爸而落淚,小小年輕的羅疏桐會安慰媽媽說:"媽媽,你不是答應爸爸要勇敢的、積極的活下去的嗎?你如果一直這樣下去的話,爸爸在天堂也不會放心的。"
用了七年時間,在家人和朋友和關愛下,劉繼紅終於從羅京的去世中走了出來。
逝者已逝,留下來的人總要生活。畢竟人不能永遠活在過去的記憶裡。
劉繼紅很少向外界透露羅京去世後,自己和兒子過得怎樣——她不想過多的被打擾。有好事者曾經發過貼子,扒出過劉繼紅和兒子在羅京死後的一些資訊,但卻遭到了網友們的一致譴責,隨後這位網友立即刪掉了那個貼子。
讓劉繼紅欣慰的是,羅疏桐現在也已經長大,在美國留學後,找到了一份滿意的工作。據說羅疏桐的為人處世和做事的風格越來越像羅京,有成才的兒子的陪伴,劉繼紅也許會減少對羅京的一些思念吧!
每年清明以及羅京的生日,還有他和劉繼紅的結婚紀念日,劉繼紅都會來看望羅京。每次來掃墓,她都會撫摸著羅京的雕像,輕輕地告訴羅京:“放心吧,我過得很好。”
參考資料:
唐磊、楊涵舒:《羅京辭世,一個播音時代的結束?》
平瑞方:《羅京之死:遠去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