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端》從播出以來幾乎就焊死在了熱搜上,有網友統計,所有正午劇裡它的熱搜數量佔據絕對統治地位,以集均38個領跑排行榜。
官博之前也專門做了喜報總結,可以說算得上一道奇觀了:
評估一個劇爆不爆,營銷熱度的轉化率是關鍵指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周圍的人是真的在真情實感地追劇等更新,每天微博首頁和朋友圈被瘋狂刷屏。
豆瓣也是實實在在28萬+人打出了8.2的高分。
從目前的市場反饋來看,《開端》的劇宣似乎進入了「甜蜜熱戀期」。上線就有水花,隨著劇情推進,越來越多的自來水湧入,把這部劇推倒了爆款位置。
*來源|雲合數據
一個大家都預設的規律是,營銷的前提是作品要保住基本盤,劇集口碑跟不上,營銷動作都會陷入被動。
熱播劇的宣傳能最大程度地搏出多方紅利,需要同時具備先天優勢和後天努力。
#厚實的故事文字與人物塑造是基礎#
《開端》搶了一個國內相對稀缺的題材領域,並且在進入故事之初就強勢控制好節奏,非常緊湊,播到中後段依然水準線上。
公交車上,女大學生李詩情(趙今麥飾)和遊戲架構師肖鶴雲(白敬亭飾)突遇爆炸一秒無,把人震得直哆嗦一臉懵的時候又來一次,再炸-再醒來-再炸,不斷重複。
當主角意識到自己可能在經歷時間迴圈後,兩個人聯手搶時間阻止爆炸尋找案情真相。這劇從設定上就切中了觀劇脈搏:平凡人物的英雄主義,大家都愛看兩眼。
《開端》的懸疑線非常抓人,追劇的過程情境感強,就像自己在玩狼人殺。兩位主角為了找清爆炸點,每重開一局查驗一個乘客,試圖用排除法揪出兇手。而車上嫌疑人陣營也相當敏銳,一旦車內發生異動就立馬引爆,甚至不惜向主角拔刀。二十個回合下來我們對鍋姨的高壓鍋已經產生PTSD。
雖然場景簡單,但兩個人的推算分析、在自救與拯救他人的過程中交換意見、每一次都更接近真相一點點,感覺撥雲見霧了又不斷受阻,把追劇代入感拉滿。
時間迴圈概念和懸疑元素只是形式外衣,《開端》的故事能真正立住,靠的是極致情境中的人性探討與小人物眾生相的刻畫。
明知下車就能自救的李詩情,在恐懼、未知的情緒驅動下依然義無反顧選擇拯救所有人;有過猶豫的肖鶴雲,最後還是和李詩情統一陣營並肩作戰,正因為善良只是一種選擇,才更顯難能可貴。
劉奕君飾演的老張,堅定說出「一定會毫不猶豫地出警」,這句話成了兩個主角最大的底氣:
而每一個乘客背後的故事,也都讓我們感知到了普通人甚至底層人的溫情與人性之光。他們也可能是現實裡平凡人的縮影,每一個都真實鮮活。
曾經肇事逃逸的瓜叔,一直在尋找彌補兒子的方式,他可以為了不影響兒子的前途選擇默默關注不打擾,也可以因為兒子一句「想吃鄉下種的西瓜」,提著一大兜子來城裡看他,兒子喜歡的就是他最寶貝的。
掙扎在溫飽線上的行李箱大叔,願意開箱翻出全部家底,掏出幾片衛生巾借給李詩情。
而他自己才剛剛遭遇失業、從車庫被趕,每天只吃饅頭,還在謀劃著攢錢買電瓶車去送外賣。
聽說女兒放棄讀書,他在電話裡言辭懇切,自己一定會努力掙錢,讓她也用得起洗面奶和衛生巾。
面對肖鶴雲的求助,大叔也是恐懼的,但他聽說見義勇為能拿到2萬塊獎金,所以他脫口而出的第一句話是,這算不算見義勇為。真就破大防了:
自己生病,所以去哪都會帶上一堆藥的藥嬸,彷彿也讓我們看到了生活中那些碎碎嘴卻純真的阿姨們,她對車上所有小插曲都表現出了關心,願意給陌生人遞溫暖。
這部劇很會抓觀眾共情點,在演員的強塑造力下,善良、正義、熱血......那些熠熠生輝的人性本真部分被恰到好處地放大,每一個場景都可能是催淚彈。
#建立在劇本之上的花式營銷#
營銷動作從來都是順勢而為,而非強行吹捧。
初期發力能帶動一些節奏,但如果劇情零散,營銷效果也會疲軟。《開端》的劇情發展和宣傳能一直「如膠似漆」,也是借力打力的最好示範。
待播週期預熱主打題材新穎度,號稱國內首部無限流劇作,時間迴圈概念、懸疑+情感元素,再加上正午劇制的口碑護航,率先把期待值拔高。前期拔高期待,大概也是片方對作品質量的底氣認證。
開播後的方向很明確:用口碑觸及更多觀劇圈層,讓路人主動安利。同時劇方、平臺和演員方三線發力,主動製造社交熱梗,且熱梗都是從劇集本身挖掘而來。
宣傳方很會做一些四兩撥千斤的動作,這是營銷的靈巧性。
比如《卡農》就延續了《小白船》的類似打法,自帶傳播屬性。
比如網友催更,演員本人也立刻下場爭取加更,同時「全民催更開端」火速躥上熱搜;剛開播時正午趁機做了一個「正午小白宇宙」,讓其他口碑爆款為新劇輸送熱度......
再比如一些隨時隨地的趣梗,把追劇的「即時體驗」拉到極致,「不敢直視高壓鍋」、「請鍋姨吃頓肉」等熱搜,由於具備趣味性,並不會引起網友的反感。畢竟劇宣需要重點關注輿情是否可控,目前看來,路人對好劇的營銷基本保持支援態度。
另外《開端》還搭配了很多新鮮玩法,感嘆一些網友的腦洞大開:
*b站up主:忱陳晨
播到中段的時候有了「端學」話題,平臺和使用者共同造梗助力出圈:
緊接著跨界話題補充,比如有法律博主盤點劇中違法犯罪行為;和《offer3》來了一次夢幻聯動,成功讓不同的圈層串聯。
以及生活化的話題思考,#如果你是公交車乘客如何自救##如何看待善良與能力匹配#,來拔高劇集深度。
營銷角度屬於多而不亂,處處有章法和承接。
這次《開端》的營銷打法,我們能從中總結出一些啟示。
❶ 營銷只能錦上添花,紮實的劇情質量是宣傳的基本盤。觀眾都是有逆反心理的,不要嘗試做逆勢營銷
當劇本存在一定短板,在先天優勢喪失的情況下,顯然營銷加猛火就不再是明智的選擇,這個時候可以關注觀眾反饋,捆綁一些跨圈話題來補救。(從根上就爛透了的作品,基本就搶救無效,以往大家熱衷的黑紅熱度,現在也沒那麼好用了)
❷ 引導路人主動二次創作,在多平臺傳播。使用者UGC會有更新奇、更具個性化的話題出現,作為宣傳公司的思維補充,而且大家現在也越來越強調追劇的沉浸體驗。
當然使用者願意創作的前提是劇情足夠有梗,這次追《開端》有一個強烈的感受就是,人物臺詞和情境可發散的梗非常密集,比如當李詩情發現司機是引爆炸彈的同夥時,立馬有了「李詩情塌房」熱搜,彈幕也很有意思,大家一致在刷「這局廢了,趕緊重開」。能夠「被調侃」,本身就為話題產出創造了條件。
❸ 跨界話題捆綁。每個行業領域的追劇群的觀劇思維不一樣,角度越多對出圈越有利。像是現在流行的星座解讀、職場話題聯動等。
❹ 粉絲只是傳播鏈的第一環,路人盤才是熱度開拓的關鍵
#希望2022多一點這樣的好劇#
大家基本能達成的一個共識是:這部劇的質量和營銷力度能夠匹配。
《開端》出圈,算是又一次撕碎了部分S+超級鉅製的濾鏡。如今平臺or片方做劇,為了打出前期聲量,用詞一個比一個生猛,但播出前和播出後像是賣家秀和買家秀,所謂的S級實際上是流量演員+三流劇本+三流製作。
演員的分量前置,影響了普通觀眾對劇質量的判斷。但次數多了大家也不傻。
之前看到有業內人士說由於市場遇冷,22年啟動專案會在原定的基礎上銳減,這意味著大家做劇也是抱著愈發謹慎的態度,各方都在搏一個投入產出比。
其實各行各業都差不多,大環境難,相當於在進行一輪輪大浪淘沙,對本本分分做優質內容的來說反而是機會。像是無流量參演的小成本網劇《愛很美味》,反而成了前段時間的話題口碑之作,直接幫第二季省了營銷費用,好作品耕耘好了,也是在節省運營成本。
當下觀眾越來越理性,是對影視行業的一種良性約束,從過去的強行餵食到主動篩選,雷劇的存活率一年更比一年低。
同時好劇本對演員的加成作用也越來越明顯。
這次白敬亭和趙今麥可以說是作品紅利的直接受益人,某種程度上為上升期小花小生們提供了一些接專案的思路。
白敬亭接戲路線還是挺明確的,會主動篩選劇本,同時不盲目挑戰高難度。近兩年的作品熱度不足但口碑有餘,《平凡的榮耀》裡孫弈秋這個職場小白懵懵懂懂徘徊前進的人設,和他本人的面貌還比較接近;《城池堡壘》醫療+特警CP,題材上有新鮮度,人設依然是演員可控內。他屬於基本不出大差錯、沒啥雷點的演員。這類演員遇到爆劇,路人緣優勢會更明顯。
趙今麥也不是走傳統流量路線的00後小花,生活劇居多,從小演員過渡到挑大樑女主,挑戲眼光是值得肯定的,至少基調定得非常穩。
對演員來說,優質劇本的選擇空間就那麼大,在能力範圍內做對的選擇就變得難能可貴。多接觸優秀的班底,比在偶像劇裡做絕對男女主要好得多,「攢本週期」可以試錯,但總體節奏仍然是要穩,沒有好劇本可以邊等邊看。
一條鐵律是,「永遠是劇保人而不是人保劇」。
這次《開端》同樣有驗證,在劇中只是友情客串分量的劉濤,「準備藥檢」表情包這一陣頻繁刷屏;
鍋姨劉丹老師,也在社交媒體被玩壞,「旺仔牛奶」鬼畜影片只是出圈作之一;劉奕君老師層次分明的表演、每一次迴圈裡情緒表現的微妙變化都被網友捕捉,配角的演技高光是追劇黨喜聞樂見的;連臺詞量都沒多少的女警,在豆瓣小組裡還有了姓名。
一部優質作品的產出,一定是多方受益的。
多做好劇,是對觀眾最大的尊重,更是這年頭搏投入產出最具價效比的選擇。
作為開春前第一炸,《開端》給22年國產劇開了一個好頭。希望今年能有更多深刻動人的好作品出現,延續群像創作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