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期,黑龍江雞西滴道地區有個獵戶叫李俊,他家養的獵狗分為兩種,一種是細犬,一種是身體肥大的烈犬。
滴答河大森林裡野狼成群,野雞、兔子、狐狸、傻狍子和黃羊遍地,細犬雖有高超的賽跑技藝,但對付野狼和獾子等卻是無能為力。烈犬身高馬大,雖不如細犬的奔跑速度快,但遇到這兩種動物時卻可以大顯身手。
細犬奔跑速度極快,善抓捕野狐、野兔和野雞等小動物。一隻好的細犬彎子都甩得極好,這都是李俊在細犬剛剛會走路不久就開始訓練的。
他訓練獵犬甩彎子的辦法是用一根細麻繩拴一塊新鮮豬肉充當獵物,圍著細犬左右旋轉。細犬為抓到獵物就要不停地旋轉,日久天長,一個高技能的甩彎子技藝就練成了。
只有具備高技能甩彎子的獵犬才可以和狐狸鬥技法,因為不會甩彎子的細犬,在狐狸突然轉彎子的一剎那,拐彎不及一下子就會被獵物甩出十幾米。
當地人稱這種獵犬為“支擀麵杖”,意思是這種獵犬腰太硬,奔跑速度再快也派不上用場。
過去的東北,人人都知道,野兔和狐狸跑百米競賽,野兔肯定是冠軍,但若跑馬拉松第一的就一定是狐狸。
一般說來,獵犬抓捕野兔距離大都不超2000米,因野兔的耐力有限,跑一段時間就沒了力氣。但抓捕狐狸則很難抓到,狂奔一上午也不一定追上狐狸。
獵犬大都訓練有素,它們抓到獵物絕不自食,而是叼送給主人後再靜待主人的恩賜。
那時的獾子有兩種叫法,一種是雞腳獾子,另一種則是人腳獾子,區別在於獾子的胖瘦。
冬春之際,獾子所獲食物銳減,身體消瘦,腳底的墊肉減少,腳趾細長,此時的獾子就成了雞腳獾子了。
而到了夏秋兩季,農家種植的玉米開始逐步成熟,獾子每晚都到地裡去偷吃玉米。
由於食物充足,身體逐步肥胖,腳肉墊逐漸加厚,留在地上的腳印就和人腳差不多,故被稱為人腳獾子。
人腳獾子體肥力大,牙齒鋒利無比,可以咬透鐵鍬頭。獵犬們被它咬上一口也是不得了的事情。
秋季的一個夜晚,一隻偷吃玉米的獾子被獵犬發現,好一陣打鬥。李俊家養的烈犬雖兇猛,但也不敢和人腳獾子正面對峙,只能偷襲獾子的後身,最後終於咬住了獾子的臀部。
獾子急於掙脫,烈犬則拼命拉拽,情急之下,獾子竟將碩大的烈犬拖出十多米遠,一尺多高的地壠臺都被攔腰拖斷。那隻威猛的烈犬被拖得嗷嗷直叫。最終幾條獵犬全部上陣,好不容易將其制服。
那時候人們之所以狩獵獾子,除了因為它禍害莊稼外,還因為獾子油是治療燒燙傷的最佳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