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醫李用粹編撰的《舊德堂醫案》有這麼一個醫案,很耐人尋味,今天就借來跟大家分享一下,正好給大家在春節期間的飲食生活提個醒。
有這麼一個人,身體素來不錯,很少得病,原文講其“腠理閉密”。有一天他去拜會朋友,路上無事,不知不覺睡著了。時值深秋,天氣轉冷,等其醒來的時候,發現自己好像是感冒了,有一點惡寒,還輕微發熱。因平素身體康健,自己並沒把這惡寒發熱當回事兒,在朋友家依舊是大魚大肉地吃。結果這一吃出事兒了,當天晚上就開始咳喘,“氣息聲粗”,連躺下都很困難,而且喉嚨裡頭痰聲漉漉,說話也不能連貫了,與此同時,還“汗出津津”。這一下可把一家人嚇壞了,趕緊把李用粹請來醫治。
看到病人以後,李用粹立即診脈,發現脈象洪滑,尤其是右側脈,寸關部位“汩汩動搖”,顯然是中上二焦有痰濁的表現。痰溼阻於脈道,所以“汩汩動搖”。略一沉吟,李用粹就開了一張方子,書中一五一十地記載下來:三拗湯,加橘紅、半夏、前胡。
結果如何?醫案記載:“一劑而吐痰喘緩,二劑而胸爽臥安”。簡單說就是兩劑藥就緩過來了。
為什麼會有這麼明顯的效果呢?其實中醫有句話叫:對症一碗湯!在辨證精準的情況下,一碗藥就能解決問題,下面咱們就看看李師是怎麼辨證施治的。
首先,咱們說說這三拗湯,此方很多朋友都知道,據說是張仲景所創,後來《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所收錄。至於到底是不是張仲景所創,我也說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方子不僅存在,還被廣泛應用。三拗湯中的這個“拗”字是“不順、不對勁”的意思,方由麻黃、杏仁、甘草三味藥組成,且用法都比較特殊,麻黃不去根節,杏仁不去皮尖,甘草生用,有發表、平喘之功。但是相對來說,發表散寒的力量稍弱,重在平喘祛痰。李師在此方之上化裁,加橘紅、半夏、前胡三味祛痰、理氣、平喘止咳之品。
為什麼要用這樣的方藥呢?當然是根據患者的病情來設定的。
患者出行途中感受風寒,出現發熱、惡寒的感冒症狀。外邪鬱表,此時肺氣肯定不利,又因肺主皮毛,主輸布津液,肺氣不利,則津液凝而成痰。也就是說,患者此時肺裡頭已經有痰了。
偏偏此時,患者自恃平時身體康健,小毛病不足為慮,滿不在乎地大吃大喝,我們常說“魚生火肉生痰”,此番大吃大喝之後必定生痰,舊痰新痰混雜在一起,上逆於肺,堵塞氣道,導致肺氣不利,形成咳喘、憋悶、痰多的情況。
針對這種情況就得宣肺解表,散掉外頭的寒邪,同時還要注重化痰清熱、理氣寬胸,正因如此,用三拗湯的宣肺解表、止咳平喘之能,配合橘紅、半夏、前胡祛痰理氣、平喘止咳,恰好對症。
不知道大家清楚了沒有,其實整個醫案病情並不複雜,也很容易理解。關鍵是,我想借此和大家討論一下:為什麼患者平素康健,怎麼一下子就這麼嚴重了。
一言以蔽之,就是飲食不節,徒生痰熱。咱們得清楚一件事兒,吃得太好、太油膩,是會生痰熱的。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生了痰熱,它就容易往上走,到肺裡去,而患者恰逢感冒未愈,於是痰熱壅肺,問題就大發了。
所以說,我們一定要對飲食,有所節制。年關將至,親朋聚會必不可少,對大魚大肉高蛋白、高熱量的東西, 不能不吃,但是要少吃,適可而止。尤其是勞累倦怠、感冒發燒、大病初癒的時候,也就是身體並非處於最佳狀態時,要少吃或不吃。你吃多了,就是在攝入痰熱,痰熱多了,身體氣機運轉、氣血執行就會有障礙。這個障礙越多、越大,你越容易出問題,你的壽命就越短,生活質量就越差。這是一個非常淺顯的道理,大家想必都懂!
所以說,多一絲痰,少一天壽。在此也謹請大家牢記這個話,它可以讓我們少走很多彎路,少經歷很多病痛。
最後,祝福每個朋友少痰、多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