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很多人看來吃東西時狼吞虎嚥、吃得快是吃得香的表現,其實並不然!吃飯速度過快對腸胃會造成傷害。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副主任中醫師鄭豔華介紹,古話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細嚼慢嚥,有益養生。
明朝著作《昨非庵日纂》寫道:“吃飯須細嚼慢嚥,以津液送之,然後精味散於脾,華色充於肌。粗快則只為糟粕填塞腸胃耳。”意思是,吃飯要慢慢咀嚼,最好讓口腔裡的唾液隨著食物一起吞下,這樣食物的精微才能被脾胃吸收,令容光煥發。需要注意的是,吃飯配湯或是湯泡飯,能令食物更順利的被吞下,但都無法替代自身的口水的作用。
《老老恆言》又稱《養生隨筆》,裡面提到“入胃有三化,一火化,爛煮也;二口化,細嚼也;三腹化,入胃自化也”。咀嚼時,唾液中的澱粉酶可以對食物中的澱粉成分進行化學性消化,將澱粉轉化為麥芽糖,減少胃腸負擔。如果快速地將食物吞下,把牙齒的任務都扔給胃來完成,這對胃也是一種負擔,經年累月也會對腸胃造成傷害的。
現代研究也指出,進食速度過快、咀嚼不夠細緻都與2型糖尿病、肥胖密切相關。咀嚼與胃腸激素的分泌有著密切的關聯。隨著咀嚼次數的增多,胃促生長素濃度減小,膽囊收縮素的濃度增加,後者刺激下丘腦內側,產生大量的飽腹訊號,從而達到抑制食慾的效果。所以如果進食過快,則不容易感覺到飽腹感,最終導致進食過多,引發肥胖和消化問題。
甚至有文獻提出,相較於吃飯狼吞虎嚥的人群來說,吃飯速度適中的人群患肥胖症的比例要低29%,而吃飯速度較慢的人群患肥胖症的比例要低42%。有專家提出,每一口飯在嘴裡咀嚼 20~30 次,直到食物嚼得很細膩再嚥下去比較合適。同時避免偏側咀嚼,長期偏側咀嚼不僅影響面容,並可能引發顳下頜關節紊亂病。
宋代文豪蘇東坡獨創的養生法也和細嚼慢嚥有關,他在《東坡雜記》中寫到 :“人之食芡也,必枚齧而細嚼之,未有多嘬而亟咽者也。吞頰唇齒,終日囁嚅,而芡無五味,腴而不膩,足以致上池之水,故食芡者,能使華液通流,轉相挹注。”
具體做法,是將新鮮芡實煮熟後,一枚一枚地細細嚼咽,每天 10~20 粒,持之以恆,長年不輟,能令血氣流通,神采奕奕。芡實,性味甘淡,可以益腎固精,健脾止瀉,補而不峻,防燥而不膩。但芡實稍硬,如果嚼服,一定要嚼爛,否則容易引起腹脹、便秘。
推薦食療湯膳
四神湯
材料:芡實30克,蓮子(去心)30克,薏苡仁(或山藥)30克,茯苓30克。也可加入排骨或雞肉等一同煲煮,味道更為鮮美。
做法:以上藥材浸泡半小時;開大火煮沸後改小火燉約1小時。
功效:此方能健脾養胃、寧心安神。除了大便乾結的人不適合食用外,一般人均適用。
再次提醒大家,食療雖好,必要時儘早就醫,以免拖延病情。■
【來源: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醫學指導:鄭豔華 副主任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