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有行氣散結、行藥破結之用,就像很多藥酒可以助藥力,治療一些堵塞瘀積,還可以加酒,把冷積結氣破開來。
酒性辛溫,烈酒更是大熱,所以辛者善於通行,熱者善於散寒,所以酒不外乎兩方面作用,一是性熱而驅寒,二是性速能行氣。
一般不是寒涼冷積,屬於陰虛火旺、溼熱熾盛、火毒上攻得都不宜服酒。酒雖然是藥中良品,但用之不慎,或嗜酒成癖,必然良藥變成刀刃,傷人於反掌。
另外酒性疏散,身體有瘀滯者,可以服之。若是大虛者,當慎服,防止洩真氣。但為了補益身體,可以用各種補酒,這樣借酒力來化補藥之膩,這又是一種靈活變通之用。所以古人說,酒能夠行藥勢,以助藥力。
張仲景堪稱是善用酒的專家,有些藥方是水酒並煮的,比如炙甘草湯,可以借酒來理順周身血脈迴圈,心脈結代之象得以舒緩。但周身血脈鬱結,心悸又缺血的,一邊要大補心中氣血,一邊要迅速把鬱結扭曲的血脈理順。這樣一方面強大心臟,一方面減少心臟的負擔,所以心慌心悸之象就可以減輕。
一般人們認為面板病、瘙癢是要戒酒的,這是指溼毒熱盛而言。什麼東西都沒有絕對,如果是區域性風癢,身體溼熱之邪不盛,反而要借酒來祛風止癢。
《奇效良方》介紹,用蜂蜜少許,和酒溫服,治療婦人遍身風瘡作癢。這種風瘡作癢,遊走性的,抓哪癢哪,就像我們現在所說的風團蕁麻疹。風善行而數變,那怎麼治風呢?中醫認為,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
你用行百脈的酒,配上解百毒的蜂蜜,這樣血行毒降,脈道滋潤,面板風癢自息,真是一個簡驗便廉的小單方。我們要知道方子背後的意義。心布氣於表,加強心脈的迴圈,區域性通暢,風邪自去,癢症自息。
張仲景的當歸四逆加吳茱黃生薑湯,治療病人有久寒,手足厥冷,脈細欲絕,也用酒水煎煮。
酒能夠把藥勁發到四肢,去暖手腳,充血脈。所以飲酒的人面板血管擴張,發熱,面板會發紅,有溫暖感。用於臟腑氣血充足之人,可以調動出來暖手腳。
如果本身體虛身勞,氣虛暗耗不足,再調動出來,就會加重虛損。所以不是所有手腳涼冷的人都適合飲酒。
為何很多人在寒涼時,血管一收縮,身上起雞皮疙瘩?這是一種保護性反射,是一種自救性反應。而很多人不知道,飲酒反而抑制了血管這種自保自救機制,使面板血管擴張,這樣大量的熱量往外耗散損失。一方面更容易受涼中風,另一方面在寒天冷日的北方,更加增添了凍傷的危險性。
很多人體虛,想喝杯酒暖暖身子,喝完後睡在風口,或者醉臥當風,這時毛孔、血管已經喪失了及時收引的能力,這樣邪風之氣乘虛而入,導致不少人因此得了面癱,甚至酒後頭痛、鼻塞、周身困重。
大家看,為何酒後更容易傷風?因為它把你的氣血能量一股腦發出去,身體裡面就空虛,就像你傾巢而出,城內空虛,敵人就容易乘虛攻進來。
你想想城門大開,這不正犯了兵家之大忌嗎?而人體的城門就是各種孔竅,如毛孔、鼻孔等,飲酒後看似把這些孔竅開啟,隨後酒氣一過,邪風馬上鑽進來。
這就像打拳一樣,為什麼要留有餘力防禦,不能把所有力氣發出去?因為把力氣用盡了,就一派漏洞,來不及防禦,故毛孔開放到極致,外邪就可以肆無忌憚地闖進來。
所以古人說醉臥切莫當風。因為醉臥當風容易得風痺;醉臥後淋水洗澡,容易得痛痺;醉酒又飽食,容易胸胃痞滿,腸道結聚。這些都是應該注意的。
張仲景還有芎歸膠艾湯,也是水酒煎服。在一派補陰血的藥中,加進陽動的酒,這是什麼道理呢?我們前面跟大家講了,陰陽搭配才是正道。這裡就借酒之通達來行滋補藥之遲滯,補力就能夠得到最大的發揮,這叫通能去滯。
當然還有很多藥物是用酒製成的。比如,酒制大黃可以增強活血化瘀的作用;用酒洗過的熟地黃、何首烏,沒那麼滯膩。
但大家要知道,酒是催化劑,並不能仰仗它來暖身體,特別是酗酒的人。酒是穿腸毒藥。古人說,久飲酒者,腐腸爛胃。長期過量飲各種烈性酒的人,沒有不得胃炎、腸炎的,甚至肝硬化、肝癌。
而且有酒癖的人,一般傷神耗血,生活也非常不規律,暴飲暴食,性格暴躁,這樣造成了精神、身體上的嚴重損害。這類人不把酒戒掉,即使得病了也不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