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依據】藏象學說依據形態結構與生理功能特點,將內臟分為髒、腑和奇恆之腑三類。
①髒:有五,即心、肺、脾、肝、腎,合稱五臟(在經絡學說中,心包絡亦作為髒,故又稱“六髒”)。
②腑:有六,即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合稱六腑。
奇恆之腑:亦有六,即腦、髓、骨、脈、膽、女子胞。
【共同生理功能】
①五臟:內部組織相對充實,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貯藏精氣。
②六腑:多呈中空的囊狀或管腔形態,共同生理功能是受盛和傳化水谷。
【臟腑區別】《素問•五藏別論》說:“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簡明概括了五臟、六腑各自的生理特點與主要區別。
①“滿而不實”:是強調五臟精氣宜充滿。
②“實而不滿”:是指六腑水谷宜充實而虛實更替。
正如王冰注云:“精氣為滿,水谷為實。五臟但藏精氣,故滿而不實;六腑則不藏精氣,但受水谷,故實而不滿也。”。
【奇恆之腑】
①定義:功能上貯藏精氣與五臟相似,形態上中空有腔與六腑相類,似髒非髒,似腑非腑,故以“奇恆之腑”名之。
②內容:《素問•五藏別論》說:“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恆之府。”。
【臨床意義】五臟六腑的生理特點,對臨床辨證論治有重要指導意義。
①病機:“髒病多虛”“腑病多實”。
②治療:“五臟宜補”“六腑宜瀉”,還可根據臟腑表裡關係進行調整,“髒實者瀉其腑,腑虛者補其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