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澳大利亞山林火災來勢洶洶。
原本,這場火災的源頭只是一處不起眼的小火,但由於澳大利亞地形平曠,地處熱帶、亞熱帶地區,氣溫比較乾燥,這為火勢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漸漸地,這個火苗開始肆無忌憚地向四周擴散,逐漸形成了後來的“山林大火”。
這場大火燃燒了整整四個月,由於火災所散發出的煙霧,更是把天空都染成了紅色。
這場火災給澳大利亞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在這場大火中,有兩千多所房屋被燒燬,造成兩千多個家庭就此破滅,致使他們無家可歸。
此外,上億個動物也在這場火災中受到波及,其中,考拉、袋鼠等這些澳大利亞比較有名的動物更是受到了極大影響。
毫不誇張地說,火過之處寸草不生,到處都能看到被燒焦的屍體。
這場火災的燃燒時間之長、燃燒範圍之廣、波及人數及動物情況使我們深受震撼。
這不禁讓我們想起了1874年的新疆火災,和澳大利亞的山林火災相比,那年的新疆火災更為嚴重,值得一提的是,因為其持續燃燒129年,被人們戲稱為現實版的“火焰山”。
01 新疆火災燒了129年,每年燒掉1.7億
1874年,一場大火席捲了新疆的硫磺溝煤田。
當時,大家都以為這場火災不久便會熄滅,因而對它置之不理。
然而,誰都沒想到的是,這場火災顛覆了他們的認知,因為這場大火從燃起到熄滅,整整用了129年。
這樣的事情在如今看來,更像是一場蓄謀已久的“計劃”。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這件事情又要從何說起呢?
為了尋找最終答案,我們需要了解的第一點,便是為何這場火災因何而起,又為何會持續129年。
其實,這主要是因為新疆的煤炭資源比較多,且這些煤炭資源大部分分佈在新疆的硫磺溝地區。
再者,新疆地區位於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交界處,由於地理位置,這個地方的地質活動比較活躍,而經過長時間的地質活動,這些煤炭慢慢在這一過程中裸露出來。
此外,再加之新疆氣候乾燥、日照強烈,當煤炭和空氣接觸後,在太陽的照耀下,煤炭便極其容易發生自燃現象,並逐漸演變成火災。
火災初發時,由於新疆人口不是很多,人口分佈也很分散,因而這場火災並沒有被大家關注到。
直到有一天,一位新疆村民偶然間路過這個地方,才發現了這處火災。
於是,這位村民告知了距離這處火災最近的村子裡的村民。
由於這處火災最開始並沒有影響到這些村民的生活起居,再加之火實在是太大了,他們沒有能力滅這麼大的火,便只好放任不管了。
讓他們誰都沒有想到的是,隨著時間的發展,這場火災的災情愈演愈烈。
彼時,火勢之大已經不是尋常百姓能澆滅的了,因此,這事情也驚動了政府。
可是,當時清政府正面臨著艱難境況,內有各派主張爭先佔領輿論陣地,外有列強虎視眈眈。
在這樣的情況下,政府沒有能力,也沒有心思來處理硫磺溝火災的事。
於是,清朝廷將這件事拖之又拖,任由新疆火災的災情愈發嚴重。
後來,清政府覆滅,迎來了軍閥混戰的階段,而新疆火災與這些戰火比起來顯得有些微不足道。
因此,新疆火災的問題還是沒有得到解決,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新中國成立後。
02 時隔129年,新疆大火被撲滅
新中國成立後,國內局勢漸漸穩定了下來,於是,國家開始關注到了新疆的火災。
可此時,新疆大火已經經過129年的燃燒,災情愈演愈烈、愈發嚴重了,解決新疆火災問題變得極其困難。
此外,就算大火被撲滅,但為了硫磺溝之後的發展,仍需要解決因大火帶來的土地沙化,空氣汙染等問題。
雖然困難重重,但國家沒有放棄。相反的,對於這次大火,國家相當重視。
為了解決問題,幾乎是召集了各地專家,而這一切只為了撲滅這場大火。
可惜,雖然被召集的相關人員雖想要盡其所能解決此事,但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不得不慎重視之。
1999年,為了解決新疆火災,應對火災的後續問題,“滅火計劃”——《新疆硫磺溝煤田火區滅火工程專案》終於被製作了出來。
然而,有了這項計劃還不夠,還需要貫徹實行。
於是,新疆的官員便按照這項計劃開始了長達四年的“滅火之旅”。
由於新疆火災的特殊性,當地政府整整用了四年時間,才把新疆大火給撲滅了。
為了撲滅這場大火,當地政府可以說是“無所不用其極”,把新疆地區的大部分消防員都安排過去,配合“滅火行動”了。
當時,硫磺溝的山腳下,到處都能看到消防員來回走動、支援的場景。
人多力量大,有了更多消防員的參與,“滅火計劃”的實行才能不那麼費力。
這場浩浩蕩蕩的“滅火行動”前前後後花了長達四年的時間。
在此期間,除了消耗了很長的時間以外,這場大火還損耗了近億元的資金,耗費了無數人的心血。
然而,不僅是滅火耗費了這麼多的資源,還造成了很多損失,在這場大火燃燒期間,更是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這場大火整整燒了129年,在這其間,無論是經濟方面和環境方面,都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首先,由於火災燃燒,造成了巨大的煙霧,再加之129年不間斷的燃燒,所造成的煙霧更是瀰漫了整個硫磺溝上空。
起初,火勢雖大,但卻並沒有擴散到周邊距離較近的村子,直到隨著時間的發展,火勢漸漸蔓延,所散發出來的氣體開始危及到周邊村子。
這些因為燃燒所散發出來的氣體,對身體有著不良影響,致使周邊地區的村民忍受不了這些有害氣體的侵襲,陸續選擇搬家,漸漸地,這個地方變得人煙稀少,沒什麼人了。
再者,由於火勢蔓延,所過之處寸草不生,沙化問題日趨嚴重,改變了這個地方的地形地貌。
因此,這個地方的生態環境也在這場大火中遭到了極大的破壞。
此外,除了對環境有著巨大的影響外,其造成的經濟損失也是令人十分痛心。
新疆大部分的煤炭資源都分佈於新疆的硫磺溝地區,這129年以來,由於火災,硫磺溝每天大約要燒掉180萬噸煤,每年就要燒掉1.7億。
原本,這些煤炭可以供我們所用,滿足我們日常需求和工業需求,從而推動經濟發展,然而,這些煤炭資源到最後卻因為這場大火全都浪費掉了,不免讓人感到可惜。
03 撲滅後驚豔世人,現成旅遊景點
不管怎樣,它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和生態環境損失已經難以挽回了,但我們不能因為它所造成的損失,而就此對它將來的發展置之不理。
為了硫磺溝的可持續發展,在大火被撲滅後,當地政府為了調整這個地方的生態結構,按照“滅火計劃”的後續步驟,安排了很多措施。
正是因為這些措施,才讓這個地方得以休養生息,慢慢恢復其活力。
當初,新疆大火席捲了新疆硫磺溝地區整整129年,而在2003年,大火被撲滅後,在政府的保護下,這個地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可以說,現在的它絲毫都不會讓人聯想到當年火災和大火被撲滅後的場景。
由於這次大火燃燒了整整129年,因此,在長時間的燃燒下,這場大火改變了硫磺溝的地理環境和地形風貌。
在新疆火災被撲滅後,這些獨特的自然風光反而顯露了出來。
硫磺溝的山體上,呈現出五彩斑斕的獨特色彩。
這些因為大火所造成的獨特風貌,讓人大為震撼,因此,國家便順勢將硫磺溝發展成了著名的旅遊景點。
一來是保護硫磺溝的地形風貌,二來是讓硫磺溝轉型成為旅遊地區,增加經濟收入,加快資金迴流。
後來的發展證明了國家的選擇顯然是正確的,在這個地方被列為旅遊景點之後,當地政府為了配合國家所做出的決定,開始建設起了酒店、飯店等場所,以供遊客解決吃住問題。
此後,為了吸引各地遊客,有利於遊客的更好參觀,當地政府還在這個地方設定了很多觀景臺和其他建築。
可以說,有了國家的引導保護和當地政府的建設後,硫磺溝這個地方的獨特魅力才算是全部展現了出來。
在當地政府的有效保護之下,經過長時間的休養生息,硫磺溝甚至改變了以前寸草不生的場景,一些地方開始逐漸露出了綠芽。
此外,由於國家的有效建設、當地政府的大力推廣,如今,硫磺溝成為越來越多人旅遊的選擇。
每逢佳節,他們便會到這個地方,來參觀這一奇特的景象。
可以說,這個地方成為了旅遊人士的另一選擇,而除了旅遊以外,一些地質學愛好者也會來到這個地方,來觀察這些因為火災而留下的紋路,從而探究其地質本源。
硫磺溝的獨特山體吸引來了各地遊客來此參觀,每年到這裡的遊客達上萬人次。
作為旅遊景點,硫磺溝有著獨特的魅力,它雖然沒有江南水鄉的宛轉悠揚,沒有大江大河的磅礴浩蕩,但它依靠其獨特的地形風貌,照樣不遜色其他景色,屹立於人們的心中。
04 結語
總之,硫磺溝多年的火災使其損失慘重,但從另一角度上看,硫磺溝的火災也算是另一種財富。
如今,它獨特的地形地貌更像是被燃燒整整129年的“補償”。
正是因為其經過長時間的烈火燃燒,硫磺溝山體上的獨特色彩才能浴火重生,展現其獨特魅力,從而驚豔世人。
這不禁讓我們感嘆大自然的奇妙之處。
大自然的每一滴雨滴、每一縷風沙都是“操刀手”,它往往能在不經意的情況下造就出驚世作品,而硫磺溝歷經129年的熊熊大火所形成的紋路更是證明了這一點。
05 參考文獻
《新疆1874年硫磺溝火災剖析》知網[引用日期2005-08-16]
《新疆煤田大火從清朝宣統燃燒至今》新疆民族網[引用日期2019-10-16]
《為什麼新疆一場大火能燒100年?》齊魯網 [引用日期2020-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