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關於我國各省區劃調整的故事,例如雲南省、四川省等等。其實,在近現代歷史上,四川省與雲南省之間,曾經進行了兩次規模比較大的區劃變遷,相當於兩個省之間的換地。在此期間,雲南省的40多個鄉鎮,陸續劃入了四川省管理。隨後,四川省的部分鄉鎮,劃入了雲南省管理。今天,我們就聊聊兩省區劃變遷的故事。
首先,我們聊聊四川省的基本情況。四川省是我國的人口大省、糧食大省、經濟大省。2021年,四川省的GDP總量達到了5萬多億,處於非常不錯的水平。四川省的總人口8700多萬,在全國各個省份中,排名第4位,僅次於粵、魯、豫。四川省的氣候適中,再加上盆地結構,四川省的糧食產量很高,而是糧食種類非常豐富。
四川省的管轄面積很大,總計下轄了18個地級市、3個自治州,總計21個地級區劃。分別是:成都市、自貢市、攀枝花市、瀘州市、德陽市、綿陽市、廣元市、遂寧市、內江市、樂山市、南充市、眉山市、宜賓市、廣安市、達州市、雅安市、巴中市、資陽市、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涼山彝族自治州。其中,成都市屬於副省級城市。
雲南省、四川省的地形結構都非常複雜,同樣都屬於西南地區。在古代歷史上,中原王朝曾經把四川、雲南劃分在一起管理,例如漢朝的益州、唐朝的劍南道等等。1279年,元朝統一天下以後,疆域面積空前遼闊。唐宋時期的州縣兩級區劃,對於元朝並不合適。因此,元朝在金國行尚書檯的基礎上,推出了行省制度,把全國劃分為10個行省,例如雲南行省、四川行省、湖廣行省等等。
不過,在這一階段,各個行省的區劃與當代區劃差異巨大。各省的區劃基本上是在明清兩朝基本形成的,明朝統治時期,全國形成了南北直隸十三個省的區劃結構。在西南地區,設立了貴州省。17世紀中期,清朝逐步消滅了南明各個政權和農民起義軍勢力,確立了對全國的統治。並且根據自己的需要,調整了各省的區劃,形成了18個省的區劃格局。
康熙皇帝在位時期,西南地區的區劃沒有太大的變化,康熙皇帝的主要精力是剷除各種外部威脅。1722年,康熙皇帝去世以後,45歲的雍正皇帝上臺。雍正皇帝堪稱“工作達人,”而且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內政方面。雍正皇帝推出了火耗歸公、攤丁入畝等一系列政策,針對西南地區土司割據的情況,在西南地區推出了改土歸流。
正是在這一階段,清朝大規模調整了西南各省的區劃,四川省一口氣損失了好幾個州府。清朝把四川省的烏撒府、遵義府,劃入了貴州省管理。與此同時,把烏蒙府、鎮雄府、東川府等地,劃入了雲南省管理。歷經這一輪區劃變遷以後,三個省大體上的區劃輪廓,基本形成。
當時,由於西南各省的地形複雜,再加上地方土司的問題,因此,西南各省的區劃比中部各省的區劃複雜得多。四川省下轄了12個府、9個直隸州、4個直隸廳,分別是:成都府、重慶府、保寧府、順慶府、敘州府、夔州府、龍安府、寧遠府、雅州府、嘉定府、潼川府、綏定府、馬湖府、綿州、茂州、邛州、眉州、瀘州、資州、忠州、永寧州、酉陽州、雜谷廳、松潘廳、懋功廳、石砫廳。
與此同時,雲南省劃分了南府、武定府、普洱府、曲靖府、昭通府、澂江府、廣南府、東川府、開化府、廣西府、臨安府、元江府、鎮沅府等一系列的州府。在兩省交界地區,由於測繪水平有限,再加上地形複雜,兩省之間的一段省界,基本上以金沙江為界限。金沙江以北屬於四川省,金沙江以南隸屬於雲南省。當年的科技水平有限,金沙江上沒有橋樑。
兩地的群眾往來,基本上以渡船為主,請注意,四川省攀枝花市的前身渡口市,就是在此基礎上建立的。1912年,清朝滅亡以後,我國進入了軍閥混戰的階段。四川、雲南各地都出現了大小軍閥混戰的情況,尤其是四川,軍閥混戰長達10多年時間。因此,出現了“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定蜀未定”的說法。到了30年代,出於各方面的原因,西南地區又設立了西康省。
隨著西康省的建立,三省交界地區的區劃也隨著變化。金沙江北岸的西部地區,開始隸屬於西康省管理。金沙江北岸的東部地區,則繼續隸屬於四川省。至於金沙江南岸的地區,繼續隸屬於雲南省管理。新中國建立以後,隨著大規模戰爭的結束,我國進入了戰後重建、恢復生產、發展建設的階段。進入50年代以後,在經濟建設的過程中,過分複雜的區劃,反而不利於發展。
50年代前期開始,察哈爾省、熱河省、綏遠省、西康省被陸續撤銷。1955年,西康省被撤銷以後,大部分管轄區劃入了四川、西藏,但少部分地區劃入了雲南省管理,這就是金沙江北岸西部的部分地區。50年代後期,在金沙江北岸的部分鄉鎮(隸屬於四川省的管轄區內),發展了儲量非常豐富釩鈦磁鐵礦,根據計算,儲量達到了數億噸。
我國一系列重要專案,需要鋼鐵、石油、煤炭、水泥等各種資源。在此基礎上,五六十年代,我國設立了一系列以資源為主的城市。出於開採資源的需要,1965年,四川省在金沙江北岸設立了攀枝花特區,這一特區與其他專區對等,屬於地級區劃。幾個月以後,攀枝花特區更名為渡口市。鑑於投資建設的力度逐步擴大,四川省周邊專區下轄的部分鄉鎮,陸續劃入了渡口市管理。
出於建設需要,雲南省仁和區的18個鄉鎮、大田區的9個鄉鎮、麗江專區華坪縣大興區的7個鄉鎮、三陽區的3個鄉鎮,合計37個鄉鎮,陸續劃入了四川省渡口市管理。進入70年代以後,又有幾個鄉鎮陸續劃入了四川省渡口市管理。在不到10年時間裡,先後有40多個鄉鎮從雲南省劃入四川省渡口市,屬於渡口市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然,這40多個鄉鎮僅僅是渡口市的一部分,並不是全部。其他部分鄉鎮和街區,都是從四川省的各個專區陸續劃入的。70年代末期,我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為了適應發展的需要,我國各省的各個地區,開始逐步調整為地級市。與此同時,一些原有地級市的區劃,開始進一步擴大。1987年,渡口市更名為攀枝花市。
關於我國各地區劃調整的一系列故事,還有很多。作者在以後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