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曾經是吳越國的都城,也誕生過璀璨的歷史文化。
歷史中,也通常會有守陵的說法,黃帝陵附近經常會駐紮有村莊和百姓,守陵甚至也成為了他們的祖訓。
有的時候,漫長的歷史過去,村民們或許只是聽說過某個地方有皇陵,葬的是哪位皇帝都不一定能搞清楚了。
浙江就有這樣一處古墓,由於時間實在是太久,守墓千年的村民都已經記不清這裡究竟埋葬的是誰了。
還好在2007年到2008年這段時間裡,有考古專家們揭開了謎題。
氣勢宏偉的古墓,一時難以找到主人
這處古墓位於浙江蒼南縣五鳳鄉南山頭村,歷史非常悠久,根據當地的居民們說,這處古墓少說也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
正是因為時代太過久遠,村民們也說不清它的來歷,只是當地人習慣性地將它稱呼為“皇帝墓”。
當這處古墓再度被人關注起來以後,大家發現它已經是破敗不堪了,可若是從修建陵墓的石頭看來,也能夠展現出墓主人的曾經的輝煌。
因為這些石頭並不是當地的,而是從其他地方運送過來的,就算放到今天,這也是個浩大的工程。
有村中的老者曾說過:“最早的時候,古墓的旁邊還住有人家,每逢清明節的時候,他們都要去掃掃這座皇帝墓。”
由此也可以推斷,這些村民可能就是替皇帝墓守墓的人,只不過,這在經年累月下來形成了一種傳統,他們也並不知道所守之人究竟是誰。
可即便如此,大家也知道這處古墓至少來歷不淺,所以大家也對這處古墓十分敬重,南山頭村也因為這處古墓的存在在當地出名。
有些村民說:“也可能是以前大家覺得皇帝的陵墓風水肯定好,所以乾脆就連著祖墳一起遷移過來,也能沾沾皇帝的風水。”
這樣一來,就引起了考古學家的興趣,無論什麼樣的說法都會有一個緣由,村民們總說這裡的皇帝的陵墓,那麼還真的有這種可能性。
2007年,蒼南新聞網的記著來到了這裡,他們探查了很久,卻沒有發現任何有關於墓碑的文字資料,也看不出端倪。
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也只好去找了當地村民走訪調查,看看這座陵墓究竟是何由來。
在墓邊上,有一位77歲的老人,名叫張廷吞,他告訴記者,目前沒有任何可以證明此墓是哪位皇帝的資料。
這裡的村民都知道,祖祖輩輩都說這裡是一處皇帝的陵墓,所以這個村落也被稱呼為“皇帝墓村”。
而根據張廷吞老人的講述,他們祖上也是從別的地方遷徙過來的,自從祖上遷徙後,他們這裡也有了個規矩:
每到清明、七月半和除夕,就要舉行祭祀儀式。
而這樣的儀式,最起碼已經有7代人這樣做了,直到現在還依舊延續著。
一位名為許允鏝的村支書告訴記者:
“現在這個村落裡的村民大多數都是200多年前遷過來的,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起,皇帝墓的叫法一直被延續了下來。
南山頭村也是個好地方,在20多年前建造公墓的時候,就發現在古墓上面四五十米處的山坡上,還發現了兩處墓穴。
據說是明朝的空墓,只留下了兩個懸掛棺材的鐵鉤環,不過棺材已經不知道去哪裡了,也有人說被盜了。
因此,保護皇帝墓也是村中所有人的共同責任。”
當記者離開南山頭村的時候,五鳳鄉的鄉長丁宗陽也告訴記者,這處皇帝墓已經經過了《浙江日報》、《溫州都市報》、《錢江晚報》等多家媒體的宣傳,也同樣引起了考古專家的高度注意,皇帝墓的神秘面紗也很快會被揭開。
然而,就在記者走後的一段時間後,縣總工會主席黃正瑞和縣文物館的工作人員鄭大鵬經過了嚴格的考證,作出了一個結論:
所謂的皇帝墓,是吳越國君忠懿王錢俶的墳墓,而那處在洛陽的墓,則只是一個衣冠冢。
這個說法,瞬間引起了當地考古學家們的震動。
大家也十分好奇,這個聽起來並不怎麼出名的皇帝,究竟是個何方聖神?
揭開錢俶的神秘面紗
1875年,清人汪鋆編著的《十二硯齋金石過眼錄》中收錄了錢俶的墓誌銘,這也是關於錢俶墓誌的首次記載。
這也就同樣說明了,在歷史上,錢俶的墓穴被盜竊過。
根據《洛陽縣誌》的記載,特別是在民國初年的時候,洛陽地區出現了多起盜墓事件,有不少墓誌被出土,經過幾次流轉之後,也有不少去了外國。
幸運的是,錢俶的墓誌在洛陽出土後,也最終被放在了洛陽博物館石刻館中。
這樣的墓誌是洛陽重要的文化遺產,墓誌上有兩千多個字,也介紹了錢俶的生平事蹟。
錢俶是錢鏐的孫子、同時也是第二任吳越王錢元瓘的兒子,他從10歲開始,就擔任起了內衙諸軍指揮使。
後來錢元瓘去世以後,忠遜王錢倧繼位,也專門將錢俶給找了回來,參加主持相府的相關工作。
948年,將領胡進思趁吳越王錢倧夜宴將吏之機而起兵鬧事,這下直接將吳越給整亂了,原本的皇帝也被軟禁起來,還廢除了忠遜王的名號。
錢倧
可這位將領始終覺得自己上臺當皇帝不太合適,於是便想到了一個好辦法:讓錢俶繼位,這樣才能保住自己的地位。
錢俶覺得有些不合適,推脫再三也不願意。
可在胡進思的一再請求下,錢俶也只好答應了這樣的請求,不過也提出了自己的條件:保住哥哥。
胡進思也答應了這個條件,錢俶也被擁立為吳越王。
到了這個時候,胡進思絕對是響噹噹的大臣了,他多次出面說話希望能夠處死錢倧,可錢俶就是不同意,還派出了自己的心腹去保護哥哥。
有一次,胡進思還派出了刺客直接取錢倧項上人頭,最終被錢俶的人給攔了下來,這樣的陰謀最終沒能實現,後來胡進思也憂懼而終。
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錢俶的治理才能便能漸漸體現出來了。
他勵精圖治,也下令歷年來的欠稅盡行蠲免,深得民心,還安置了數千人前往松江闢土而耕,達到了“境內無棄田”的程度。
953年,境內出現了罕見的大旱,還有一些百姓因為生活所迫賣兒賣女,錢俶聽說了這些事情以後,下令官府出錦帛將被賣的兒女全部贖回,並且抓緊時間開倉,極大程度上緩解災情。
錢俶在位的這些年裡,天下其他地方几乎一直處於戰亂之中,而吳越國卻在總體上保持著相對和平的態勢,錢俶也受到了廣大百姓的愛戴。
基於歷史的原因,其實從嚴格上來說,錢俶並沒有稱帝,一直將自己放在一個“王”的位置上。
他這一生也極度喜歡佛教,那座赫赫有名的“雷峰塔”,就是在他的主持下建造的,供奉著如來佛祖的佛螺簮發。
在《寶篋印陀羅尼經》出土後,後人也發現,在開卷的位置上就寫道:
天下兵馬大元帥吳越國一錢俶造此經八萬四千卷,舍入西關塔磚,永充供奉。
在雷峰塔遺址,也發現了六十多件極為珍貴的文物,這些文物也最終轟動一時。
在974年,趙匡胤討伐南唐,也將自己的目標直指廣大江南地區,錢俶深知趙匡胤的用意,礙於國力,也拒絕了南唐後主起兵援助的建議,後來出兵助宋消滅了南唐。
在南唐滅亡之後,吳越國也落得個唇亡齒寒的下場,從此飄搖欲墜。
不過,複雜的利益糾紛無法評價某一個人的好壞,錢俶是個末代的國王,可他本人能力超群,還非常睿智,善於審時度勢,也和宋太宗關係密切。
這樣一來,就算吳越滅亡了,治下的百姓也都最大程度上避免了戰火的紛擾。
而且,錢俶的兒子們也在他的培養下很有本事,整個家族的發展都相當不錯。
比如錢惟演在文學上面就頗有建樹,是“西昆體”的骨幹級詩人,歐陽修後來總結出讀書時間的“三上”就是受到了錢惟演的啟發。
988年,錢俶暴斃於南陽,至於他最終的死因,也有一些觀點認為是宋太宗乾的。
千百年以來,錢俶的墓址眾說紛紜,這也是基於錢俶在江南有著極高的地位,主要是廣大百姓對這位君主十分尊重,所以還曾將台州一處不知來歷的古冢當成錢俶的陵墓來祭拜。
在和錢俶的相關文獻中,墓址也有過明確的記載:賜葬河南府洛陽縣北邙山賢相里之陶公原(裡)。
所謂的賜葬,也是宋太宗的手筆,因為在錢俶逝世的十年前,有一項“納土歸宋”的措施,這也加速了北宋的統一,後來宋王朝先後將他分為淮海國王、漢南國王等多種封號。
按理說, 宋太宗都已經賜葬了,墓誌銘也是從洛陽出土的,人就應該埋在那裡。
不過,根據黃正瑞的考證,在錢俶去世以後,按照宋王朝的要求,議定將錢俶的遺體經由南陽發到洛陽。
可根據錢俶本人的意思來看,魂歸松山也是他的一個願望,所謂的松山,就是現在的南山頭村。
基於這樣的背景下,宋太宗的命令又不能違背,不能滿足錢俶的遺願也是家人們的一大心結,思來想去,大家想到了一個好辦法:調包。
他們將錢俶的衣冠冢裝進了棺木之中,隨後經過開封發到了洛陽,所以墓誌銘也出現在這個位置上。
而錢俶的靈柩則由錢家的親信專門護送,從杭州一直走到了南雁,最終找個時機下葬。
其實,對於錢俶的墓,也有《平陽縣誌》的記載,裡面提到了:錢王墓在歸仁鄉松山。
也正是這樣的原因,錢俶下葬後只是滿足了個人的願望,並不能讓宋太宗等人知道,隨後才最終成為了一座“無名皇帝墓”。
這麼多年過去了,這座皇帝墓的佔地面積還是能夠達到三百平方米左右,只是因為年久失修,現在剩下的東西並不多。
後來,墓旁已經重新建起了六間民房,主墓也成為村民們堆放柴火的地方,四五級明堂也被開墾成為兩處農田。
不過,這些也難以掩蓋墓主人曾經的輝煌過往。
參考
1 陳輝. “讓國高麗”與“納土歸宋”[A]. .韓國研究(第十輯)[C].:,2010:13.
2 吳越國君忠懿王錢俶可能安葬五鳳南山頭村 蒼南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