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知非的第77篇原創文章----每週更1
最近幾年流行各種內卷,同事們最近對讀書開始內捲起來,雖然“卷讀書”在我看來是好事。你一年讀10本,我讀20本,他就敢使勁讀40本。
但是一年下來讀書那麼多,改變並沒有一點點,似乎連那暴躁的脾氣都沒有絲毫被影響,因為什麼?網路上常說的,“知道了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的結局,兩者產生的悲劇其實是一樣的。
我想除過讀的書,質量不好之外,還有讀書的時候是“秋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隨便翻翻而已。這些其實都不是核心原因,最重要的原因可能在於,不管讀了幾本,始終不肯認真徹底踐行一次,才是核心問題。
這樣是生活上絕大多數人一生讀了很多書幾百本書,到最後還是過不好的主要原因。為什麼?
就算1000本書,如果不去踐行書中的內容,不去自己經歷一次,那些書中的內容都不算自己的,到最後就算你能讀懂,你能領悟,但是你終究沒有真實去踐行。
就像學游泳一樣,教練在陸地上教了你正確的姿勢和理論基礎,就算你在陸地上學得再好,不下水你就永遠學不會游泳,甚至就算下水了,你也未必就能學會,大多數人都還要掙扎一番才能學會,如果長期不用很多人還會忘記一部分。
1.古人常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這裡的“行”不是旅行,旅遊,而是踐行。
有些人覺得出去旅遊一番就是“行”萬里路,也是增長知識的機會,其實這裡的“行”是踐行的意思。
“書”,的本質是什麼?書的本質是無數人的各種人生知識和人生經驗的集合。
“行萬里路,本質是什麼?親自去經歷世界萬物,親自感悟人生,獲得人生經驗。
“行萬里路”的意思,“路”,指的是人生道路,代指人生任何事,行,行動,踐行,實踐。
讀書是個學習積累,輸入的過程,輸入本身不產生作用和價值,還得去實踐運用你學到,輸出,變現,這樣才會有用。就像一臺計算機一樣,你給它輸入大量的資料,計算機才可能輸出規律有邏輯的資料出來。
2.書中能遇到的聰明人,遠比“旅行”遇見的聰明人多
就算旅行能增長見識,可是旅途上能認識的聰明的人遠遠沒有書中多,書中有全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但是旅途中不太可能有機會認識,甚至是不可能遇到這樣的人,還別說讓這樣的人指導你。
現實中遇到的人是有限的,而且不能穿越古今中外。
書中的人不僅能穿越時空,還能橫跨各個國家都可以。
但是書中就不一樣了,聰明的人比如寫一本書,我們可以去看,去認識他,跟他的書對話,彷彿就是在和他這個人對話一樣。現實中普通人幾乎不可能有這樣的機會。
比如達利歐最近寫了一本新書《原則:應對變化的世界秩序》主要是用過去的資料預測未來的。書裡用詞誠懇,內容娓娓道來,而且資料豐富且嚴謹,用500年的資料做模型描述,從而一步步推匯出結論。
達利歐就是那個全世界最聰明的人之一,創立並掌管著全世界最大的對沖基金公司之一。
還有巴菲特,芒格,喬布斯,馬雲,雷軍等等這些人物可只有書中才能遇見。旅行能遇到的機率幾乎是渺茫。
3.別人的經驗再好,也是別人的,你無法拿來直接用,就算拿來也用不了
有些時候,別人的經驗就是別人的,就算你讀了1000本好書,別人的經驗你也無法拿來直接成為自己的。
尤其是在投資領域,你知道追漲殺跌不對,但是當你真實遇到那樣的情況,真金白銀用自己的錢在踐行的話,你就能體會到這個看似很簡單的道理,其實卻特別的考驗人性。
看到一路上漲的價格,你能忍住不賣,你能壓抑住自己那顆時時刻刻想落袋為安的心嘛?看到自己一直在虧損,你能阻止住自己那刻在基因裡的損失厭惡情緒嗎?
當你知道正確的道理或者經驗,還要透過不斷踐行,一次次失敗,透過反饋,每次修改,每次最佳化,到最後真正內化成為自己的,才算是自己的經驗,才算是透過行把別人的那些知識或者經驗內化成了自己的。
楊絳先生說過:年輕的時候以為不讀書不足以瞭解人生,直到後來才發現如果不瞭解人生,是讀不懂書的。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你的人生體驗不足,很多書你也讀不懂,比如小孩讀不懂大人的書,根本原因就是人生體驗少了。而不是因為他認字不多的緣故。所以我們必須去經歷,去感受書中的內容,才更有可能讀懂更多的書。
讀書和踐行是一個迴圈不斷促進兩者的事情,不一定先讀書後踐行,先知輩們就是先踐行,後整理成經驗。而我們很多人是先讀書被啟發後而踐行,再整理內化成自己的經驗,也可以進一步整理,也可以成為他人的“書”。
最後,你不僅要讀萬卷書,也要行萬里路。
退而求其次,就算不讀萬卷書,也要讀一卷,行一段路。
怎麼從開始最小最簡單的踐行呢?
讀一本書,嘗試寫一篇關於本書的文章,這就是最小也最有用的建議。
因為只要你真的在寫,你就只能認真思考,寫文章就是一次獨立思考不斷梳理自己結論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