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地道老陝,吃了多年肉夾饃,猶豫半天,卻不知該從何寫起這道名吃。
竟然還需要百度一下臘汁肉夾饃的歷史典故、製作方法、風味特點以及營養價值,多條資訊之中,有一條成功引起了我的注意,“肉夾饃”在古代漢語中,是個賓語前置詞,本意為“肉夾在饃中”。
也有網友說,這個詞明明是個省略詞,本該為“肉夾於饃”,只是為了讀起來方便,才省略就介詞“於”。
還有人來普及,說古代人讀書念字,都是從右往左,該念“饃夾肉”。
但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臘汁肉夾饃,很香很好吃。
臘汁肉夾饃,從戰國時期就有記載,當時稱為“寒肉”,但只有韓國(戰國時秦、晉、豫三角地帶)才能製作,並且多為皇室專享。
著名的央視美食節目《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主食的故事》這集裡,有記錄肉夾饃的片段,這樣評價這道美味:“軟糯濃香,饃的平淡更加凸顯出肉的濃香。”
既然能夠得到央視大大的肯定,可見肉夾饃的味道多麼不同凡響,對了,關於肉夾饃的味道,現代詩人胡秉言還曾這樣讚美:“吊爐慢烤玉金鑼,滷水熬熟瘦胾坨。香脆啟用舌味蕾,非常誘惑肉夾饃。”
不得不說,文化人不愧是文化人,簡單幾句話,既寫了肉夾饃的製作過程,還生動描述出它的誘人口感,我只能說:“俺也這樣認為”。
臘汁肉夾饃,在陝西十分常見,可以說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飄起肉夾饃的濃香,特別是會跟它的老搭檔,同樣身為陝西飲食名片的涼皮一同出現,味道一絕。
之所以這麼多人愛它,首先第一點,前面已經說過,那就是它的味道十分霸道,簡直香得過分。
只要某條街上有一家肉夾饃店,整個街,不管是賣花的,賣菜的,賣副食的,所有的味道加起來,也幹不過一個小小的肉夾饃。
如果遇到大風天,新鮮出爐的肉香、饃香就會跑遍四面八方,可謂無孔不入,不管是喜歡它的還是不喜歡的人,不好意思,都拒絕不了肉夾饃強行入侵到鼻腔裡的濃烈香味。
等這濃厚香味將顧客吸引得不由自主靠近肉夾饃店,他會看到豪邁的店老闆直接在門口支了一口大煮鍋,白褐色的肉湯上泛起果凍殼一樣的氣泡,好大一鍋肉壘在一起,湯麵上只露出幾塊紅白相間的肉的尖尖,這就是香味的來源。
店老闆很有可能是個中年發福的大叔,戴著白色圍裙,熱情地問顧客要幾個。
不等客人回答,他已經麻溜地用鐵漏勺撈出一塊肥瘦相稱的滷肉,往刀痕累累的案板上一放,和著翠綠的青椒剁碎,轉身從烤爐裡拿出一個熱騰騰的白吉饃,擺在案上,側面劃開口子,抹一點特質的醬,夾入剁好的肉沫,最後再淋半勺滷肉的湯汁。
香是真的,好吃還能有假?
一口咬下去,饃酥肉嫩,青椒清新,滋潤的肉汁從牙縫裡流到胃裡,溫暖芳香,聊咋咧!
這麼接地氣又可口的臘汁肉夾饃,你愛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