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我們人體是有許多的穴位存在的,而這些穴位幾乎分佈在我們人體的每一個部位,現在很多人都會用穴位來養生,而不同的部位的穴位的功能是不同的,透過按摩這些穴位可以治療許多的疾病症,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人體穴位按摩的七個常用穴位:
一、照海穴:告別咽痛和失眠
照海穴釋名:照,照耀之意;海,大水之意。該穴不但能主治咽喉腫痛,配腎腧、關元、三陰交,還可以主治月經不調。
照海最早見於《針灸甲乙經》,《千金要方》稱“漏陰”,屬足少陰腎經,是八脈要穴之一,通陰蹺脈,有滋腎清熱,通調三焦之功。
主要功效:可緩解胸悶、嗓子幹痛、聲音嘶啞、慢性咽炎等症狀,對肩周炎、失眠有輔助作用。
孫思邈在《千金要方》裡稱此穴為“漏陰”,就是說這個穴位出了問題,人的腎水減少了,會造成腎陰虧虛,引起虛火上升。
因此,只要我們感到胸口悶得不舒服、嗓子幹痛、聲音嘶啞,甚至得了慢性咽炎,都可以按一按這個穴,既有滋腎清熱的功效,還能讓身體的三焦功能順暢起來,可謂是一舉兩得、立竿見影的妙法。
二、申脈穴:專治身寒
申脈別名陽蹺,屬足太陽膀胱經。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陽蹺。在足外側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布有腓腸神經和外踝動脈網,有補陽益氣、疏導水溼之功效。
主要功效:可緩解眩暈、雙眼發紅腫痛、腰痠背痛、足踝關節痛等症狀,對腹瀉、消化不良有輔助作用。
“腰背曲強腿痛”,是明顯的膀胱經感受寒邪之氣後的受涼之象。因為陽蹺通膀胱經,而申脈本身就是膀胱經的一個重要穴位。
所以申脈穴是陽中至陽,用這個穴位既能散除體內寒邪,又能使陽氣通達巔頂,對人體不僅起到平衡的作用,還可以使人步履輕健矯捷。
有的人會說,我又不會扎針,雖然知道這個穴位的妙用,也是紙上談兵啊。
其實,八脈交會穴,既能針又能灸,“膀胱經交會的重要穴位,它的取穴法也很簡單,在外踝內向下凹陷處。人體受到寒邪之後會縮成一團,瑟瑟發抖,這在中醫裡叫做“拘急收引”,而申脈穴有伸展脈絡之意,可以快速調動人體陽氣,陽氣足則寒邪自散。
平時我們可以用艾條燻灸或者用手指點揉刺激申脈穴,點按時會感覺到微微的酸脹。灸的時候,以感覺此部位微微發熱即可,有時能明顯感覺到有一股暖流自腳下緩緩升起,瞬間人就會舒展許多。
秋冬交替的季節,溫差變化很大,也是流感高發的季節,建議大家買一些艾條回去,灸一灸申脈穴,既可預防流感,還可以增強免疫力,尤其是老人或者體質偏寒的人更應經常灸一灸。
三、內關穴:養顏養心
內關最早見於《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篇》,為手厥陰心包經之絡穴。有益心安神、和胃降逆、寬胸理氣、鎮定止痛之功效。
適用人群:渴望延緩衰老的女性、中老年朋友;心情抑鬱、煩躁、緊張的朋友;冠心病等急性心臟病患者。
主要功效:可緩解打嗝、手心發熱、肘臂疼痛、腋下紅腫等症狀;主治孕吐、暈車、腹瀉。對治療心臟病、肺臟疾病、乳腺疾病有輔助作用。
內關穴很好找,在手臂內側,腕橫紋上兩寸,取穴時手握虛拳向上平放,另一手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以腕橫紋為準並齊,食指點按的地方就是內關穴。這個穴位在養生上的好處是:隨時隨地都可以點揉,以略感酸脹為宜。
四、外關穴:“聰耳神穴”
外關最早見於《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篇》,為手少陽之絡,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陽維脈三焦經。有清熱解毒、解痙止痛、通經活絡之功效。
適用人群:經常坐飛機或動車組出差、旅行的人;急性腰扭傷、關節炎、肩周炎患者。
主要功效:可預防老年人聽力下降、耳鳴、耳聾、腰背痠痛等症狀。外關穴在臨床上還有另外的妙用,將它用於治療急性腰扭傷。
傳統醫學認為,出現暫時性聽力問題,是人體陽氣不足的表現。那麼外關在此刻起到一個什麼樣的作用呢?
“外關”顧名思義,“外”指外部;“關”指關卡。外關通陽維,而外關是手少陽三焦經之絡穴,是手少陽與手厥陰脈氣相通的部位。
按摩外關穴具有充實三焦的元陽之氣,並引導元氣出納運化於一身的效果。
五、列缺穴:專治落枕、偏頭痛
列缺最早見於《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篇》,為手太陰肺經的絡穴,八脈交會穴之一,通任脈。有宣肺散邪、通調經脈之功。
適用人群:頭部、頸部經常出現病痛的人。
主要功效:可迅速緩解頸椎突發性疼痛;主治落枕、偏頭痛、口歪眼斜、對感冒、哮喘、咳嗽、牙痛等有輔助療效。
在人體上,列缺穴就是我們修復頭部疾病的工具。《黃帝內經》裡記載,列缺穴主要治療偏頭疼、頭疼、落枕等疾病。
《針灸大成》中有一首膾灸人口的四總穴歌,其中一句為:“頭項尋列缺。”就是說脖子往上的病都可以用這穴位來治療和調節。
列,指陳列、裂開;缺,指缺口、空隙。八脈交會穴之一,通任脈,有宣肺散邪、通調經脈之功,它是手太陰肺經的絡穴。
列缺穴很好找,在橈骨芭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取穴時兩手虎**叉,當食指尖所到凹陷處,便是該穴。
用列缺穴的手法主要是彈撥。彈撥的手法是在穴位或部位做橫向推搓揉動,使肌肉、筋腱來回移動,以有酸脹等感覺為佳。平時感到脖子不適,發現脖子僵硬疼痛,就可以撥動列缺穴,不適感就會迅速減輕。
按摩列缺穴時,雙手宜輕握拳,拳心向上,輕放桌上,然後如法或按或掐或揉。按摩時該穴會有酸脹或疼痛感,以酸脹感為好。
六、後溪穴:統治頸肩腰椎病
後溪最早見於《黃帝內經·靈樞·本輸篇》,為手太陽小腸經的腧穴,又為八脈交會之一,通於督脈小腸經。有舒經利竅、寧神之功。
適用人群:經常面對電腦的人們;小孩;上班族;家庭主婦。
主要功效:可預防駝背、頸椎、腰部、腿部疼痛,也有保護視力、緩解疲勞、補精益氣的功效。
醫學裡是非常注重後溪穴的。它可以直接通到督脈上去,屬於八脈交匯穴裡面很重要的一個穴位。督脈主一身陽氣,陽氣旺,則全身旺。
針灸是比較專業的治病手段,如果大家只作養生保健時則只需用按揉後溪穴的方法就可以,一般按揉幾分鐘後就可振奮全身的陽氣,身體就會像熊熊燃燒的火爐一樣,暖徹心扉。點揉此穴,對小腸經有熱、腿疼有很好的治療功效。
後溪穴怎麼找呢?把手握成拳,在第5指關節後的遠側掌橫紋頭赤白肉際處即是(即把手握拳,掌指關節後橫紋的盡頭就是該穴)。
如果你坐在電腦面前,可以把雙手後溪穴的這個部位放在桌子沿上,用腕關節帶動雙手,輕鬆地來回滾動,即可達到刺激效果。
在滾動當中,它會有一種輕微的痠痛。這個動作不需要有意識地去做,每天只用抽出三五分鐘的時間來,隨手動一下,這個簡單的治頸肩腰椎病的方法,我把它叫做滾揉後溪穴。堅持下來則對頸椎、腰椎確實有著非常好的療效,對保護視力也很好。
七、公孫穴:擺平痛經及脾胃疾患
公孫最早見於《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篇,為足太陰脾經的絡穴,別走陽明。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衝脈。有健脾益胃、通調衝脈、消除痞疾之功效,是第一溫陽大穴。
適用人群:有痛經的女性,經常有不明腹痛、心痛、胃痛、胸痛的人。
主要功效:可緩解痛經症狀,對胃痛、嘔吐、腹痛、腹瀉、痢疾等胃腸病症有輔助功效。
我們都是炎黃子孫,但很少有人知道黃帝叫什麼。《史記》記載,黃帝複姓公孫,名軒轅。此穴以黃帝的姓為名,正是取帝王居中央而統治四方之意。
公孫穴是脾經的絡穴,與衝脈相通。脾主土,在人體的正中央,主運化水谷精微,輸布全身,是人的後天之本,諳合統御之道。
公孫是脾經的絡穴,入屬脾臟,聯絡胃腑,又和位於胸腹部的衝脈直接相通,所以它有兼治脾胃和胸腹部各種疾患的作用。衝脈有“五臟六腑之海”之稱,《靈樞經》說,衝脈乃“十二經之海”,是人體的“血海”。
我以往進行養生講座時,多次談到過公孫穴的妙用,重點是治療胸腹的眾多疾病。溫故而知新,慢慢地我發現這個穴還有其他的重要作用有待於發揮。比如治療痛經。
我們平常形容女孩子漂亮好看時常會用一個形容詞,就是“美麗動人”,但近幾年根據我的臨床經驗發現,尤其是時髦的女孩痛經高發,究其原因,大多是凍出來的,漂亮女孩美是美麗了,只是這種美麗並不“動人”,而成了“凍人”。
痛經是婦科發病率很高的一個病種,這種病大多為後天不良的飲食和著裝習慣造成的。現在很多時尚女孩穿衣服只講究漂亮,衣服多緊身短小,更有的露臍露背,很不注意保暖。
有很多有痛經經歷的女孩都知道,痛經目前沒有什麼好的辦法治療,只能靠吃一些止痛藥來緩解。不僅不能根治病痛,還會對人體的生殖系統造成損害。如果在年輕的時候得不到很好的調養,那麼很有可能對懷孕生子帶來一個很大的隱患。
醫學認為,治療一切婦科疾病首先從脾胃入手,尤其是月經不調,更應該首先調胃。
脾統血,主運化。痛經時血色發暗並伴隨有血塊,兩三天血塊排出後疼痛的症狀就會緩解,但每月都會復發。小腹受涼或貪吃冷飲導致脾胃虛寒,不能運化水溼,脾胃的運化不良就會產生痛經,有時還會伴隨嘔吐、噁心、頭痛等症狀。
為什麼公孫穴有這麼神奇的功效呢?在中醫裡,公孫穴通衝脈,督、任、衝三脈皆起於胞宮,其中,衝任二脈與女子月經、生育有著至關重要的聯絡,因衝脈具有含蓄十二經氣血的作用。
調理公孫穴,等於是對人身上十二經的氣血進行一次全面疏導,具有行淤止痛之功。我建議有痛經的女性朋友,可以多點揉公孫穴,再喝一點女兒紅(不是酒,“用之有道”有介紹),治療痛經效果更好。
位置:公孫穴在人的足內側緣,第一蹠骨基底的前下方。或於第一蹠骨基底前下緣,赤白肉際處取穴,距太白穴後1寸。或在第一蹠骨基底之前內側下緣凹陷中,赤白肉際處取穴。
平時為調節身體而找公孫穴,沒有必要按照治療用的位置去找,以自己的壓痛為準。
一般把公孫穴看做一個區域,在腳拇指跟後,有一塊很大的腳掌骨,在腳內側沿著這個骨頭按壓,壓到最有酸脹或痠痛感覺的那一點,就是屬於你自己的公孫穴了。
使用公孫穴時,可以使用灸法,用艾條燻灸此穴,每次15分鐘左右,也能溫補脾陽。灸的時候有個竅門,叫雀啄灸。面板感覺有點發燙,馬上拿開,然後再接著燻灸。反覆進行,猶如小鳥啄食,可以很好地保護面板。
公孫穴堪稱我們腳下的第一溫陽大穴,只此一個小小的穴位,就免去了以往我們需要去醫院吃藥打針之苦。平時只要我們對公孫穴多多關注,必定能養足自己的後天之本。
針灸、按摩無副作用,療效顯著,所以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這種手段來治病。經常按摩以下5個常用的穴位,功效可媲美服用某些藥物,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穴位按摩手法分補法、瀉法等,補法是較柔和地按摩,瀉法則是力道比較大的刺激,具體來說可以用屈曲的指關節頂穴位。
足三里
在外膝眼向下量4橫指處,因能治療腹部上中下三部諸證而得名,為回陽九針穴之一,是胃腑疾病和人體強壯要穴。
按摩足三里有補中氣的作用,用補法,能健脾養胃、補中益氣,類似黨參、白朮、山藥、紅棗等藥的功效;用瀉法,有消食導滯、和胃通腸的作用,類似山楂、大黃等藥的功效。
三陰交
在內踝向上量4指處,為足太陰脾經的腧穴,由於是肝、脾、腎三陰經交會處的穴而得名。肝藏血,脾統血,腎藏精,精血相生,因此是治療與血有關病證的要穴。
用補法,有健脾、補血、攝血的作用,類似於當歸、阿膠、紫河車、薏米等藥物的功效;用瀉法,有活血化淤的作用,類似於歸尾、桃仁、紅花等藥的功效。
關元
位於臍下四指處,是任脈的穴位,位於人身陰陽元氣交關之處,又能大補元陽而得名。《類經圖翼》說:“此穴乃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處……”能治療“諸虛百損”。用補法,有補腎陽的作用,類似於鹿茸、肉桂、巴戟天、仙茅、仙靈脾等藥的功效。此穴多用來治療虛損性質的疾病,瀉法較少使用。
氣海
位於臍下兩指處,是任脈的穴位,為諸氣之海,有大補元氣的作用。用補法,可大補元氣,類似人參、黃芪等藥的功效;用瀉法則有行氣、理氣的作用,類似於香附、荔枝核、沉香、鬱金等藥的功效。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穴位在臨床中很常用,人們在選擇它們進行保健時,所用到的只是其眾多作用中的一二,如果要用來治療疾病,還需要去專科就診。
美容養顏穴位
美容養顏是女性朋友關注的一個話題,我們會購買很多的化妝品,其實沒有化妝品也是可以美容的,我們的身體有幾個神奇的美容穴位,經常按摩就可以起到美容養顏的功效。下面我們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這五大美容穴位。
勞宮穴
在掌心橫紋中、屈指握拳時中指指尖所點處,按摩它能起到清心和胃、消除面瘡的作用。
少府穴
在屈指握拳時、尾指指尖所點處,按摩它有清心瀉火、活血潤膚的作用。
神門穴、合谷穴
位於手腕和手掌關節處小指那一側的腕橫紋中,合谷穴位於手背部第一、二掌骨之間,即虎口上。按摩此二穴,能夠促進面部血液迴圈、解除疲乏、振作精神、提神醒腦。
魚際穴
位於手掌面第一掌骨中點,拇指下隆起處,有瀉熱宣肺、散淤潤膚的作用。
中醫美容6招,潤澤面部肌膚
1、擦頸項
方法:單掌橫置後頸部,來回往返擦動30次。
作用:可促進供血,以利容顏。
2、推前額
方法:①單掌小魚際並置印堂穴處,兩掌根緊貼兩眼眶上緣,稍用力向太陽穴分推30次。②兩拇指按在兩側太陽穴上,兩食指屈起以橈側面從印堂穴處開始向外側推刮眼眶,同時輕輕帶動推抹上下眼瞼,推至太陽穴處時,與拇指合力捏起眼角面板,整個動作操作30次。
作用:可除去前額皺紋及眼角魚尾紋。
減肥的穴位
減肥的方法多種多樣,即使是中醫減肥,中醫專家介紹說中醫減肥常見的穴位針灸減肥,此外還可以穴位按摩減肥、藥膳減肥、中藥減肥等等,下面是中醫專家介紹的幾個瘦身穴位,一起來看看吧。
肱中穴
位置:肱中在大臂內側,腋窩下與手肘中間點。
按摩此穴,能加速代謝速度,排除平時堆積在大臂內側的廢物,促進脂肪消耗,使手臂變得纖瘦。
按摩方法:拇指圈狀按摩。
臂穴
位置:臂臑穴位於人體的臂外側,三角肌止點處。
按摩此穴,可以促進血液迴圈,增加臂部肌肉的彈性,使上臂變得緊緻。
按摩方法:食指中指共同作圈狀按壓,感到痠痛的力度即可。
外關穴
位置:小臂背側,手腕向上兩寸,兩個骨頭中間的夾縫裡。
按摩此穴,能疏通臂部經絡,改善血液迴圈,消除小臂麻木腫脹的感覺,使小臂變得纖細。
按摩方法:拇指按壓。
天樞穴
位置:肚臍兩邊左右各三指寬處。
按摩此穴對調節腸腹有明顯的雙向性療效,既能止瀉,又能通便,長期保養按摩此穴能夠確保腸道健康,清除腸道內常年累積的宿便,輕鬆趕走堆積在腹部的肉肉。
按摩方法:睡前用雙手食指指端同時迴環揉動天樞穴50~100次,逆時針和順時針方向各重複一次。
大橫穴
位置:肚臍旁開4寸處。
按摩此穴可通便,排除腸道內的油脂,減輕體重,消除腰腹贅肉,降低血脂。
按摩方法:雙手食指指端同時按壓,圈狀按摩100次。
風市穴
位置:位於人體的大腿外側的中線上,直立垂手時,中指尖處。
按摩此穴,可排除大腿多餘水分,使大腿變得苗條。
按摩方法:用拇指關節按壓圈狀按摩。
曲池穴
位置:曲肘成90°,肘橫紋外端凹陷中。
按摩此穴,在收緊肌肉的同時,可美化臂部面板,改善乾燥粗糙的狀況,使你的手臂光滑動人。
按摩方法:中指和食指圈狀按摩。
血海穴
位置:大腿內側,膝蓋內側端向上2寸。
按摩此穴,可改善腿部血液迴圈,消除腿部堆積的脂肪,同時改善女性月經不調。
按摩方法:拇指圈狀按摩。
補腎的穴位
搓耳
按摩耳廓能調節腎的功能。
用搓熱的兩手心搓揉耳廓,然後用拇指和食指搓揉耳廓3分鐘,再用兩手交替經頭頂拉扯對側耳廓上部12~18次。
搓腰
腰為腎府,刺激腎俞穴和命門穴可壯腰健腎。
將兩手搓熱,捂於雙側腎俞穴(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上,再以命門穴(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處)和腎俞穴為中心,左右搓腰,也可上下搓。
擦丹田
此丹田即下丹田,與人體生命活動關係為密切,可健脾益氣,柔肝補腎。
將兩手搓熱,右手掌心捂於右側恥骨結節外上,距正中線約2寸的“氣衝”穴處,左手掌心沿大腸蠕動方向繞臍做圓周運動。
揉大敦穴
盤腿端坐,赤腳,用左手拇指按壓右腳的大敦穴(腳大趾甲根部外側),左旋按壓15次,右旋按壓15次。然後用右手按壓左腳的此養生穴位,手法同前。
按太沖穴
盤腿端坐,用左手拇指按右腳太沖穴(腳背第一、二趾骨之間),沿骨縫的間隙按壓並前後滑動,做20次。然後用右手按壓左腳的此養生穴位,手法同前。
揉三陰交穴
盤腿端坐,用左手拇指按壓右三陰交穴(內踝尖上3寸,脛骨後緣處),左旋按壓15次,右旋按壓15次。然後用右手按壓左三陰交穴,按揉此養生穴位的手法同前。
除了按摩養生穴位護肝外,男人還要防範肝的“天敵”酒精。酒精是一種很奇特的分子,既能溶於水,又能溶於油,一旦進入人體便如魚得水,無處不往,人體全身幾乎沒有它不能去的地方。
首先倒黴的便是肝臟,因為酒精本身就含有毒性,足以傷害肝臟,脂肪肝是早出現的徵兆,只需豪飲幾天便可以形成,接著導致“纖維化”,再變成酒精性肝病,隨後情況就更糟了,終發展到不可逆的“肝硬化”。
太溪穴匯聚腎經元氣
腎是人的先天之本,生命之源,人體的元陰和元陽都來源於它。太溪穴是腎經的原穴,是腎經元氣經過和留止的部位,所以古人稱太溪穴為“回陽九穴之一”,認為它具有很強的回陽救逆之功。古代很多醫家面對垂危的病人,多用這個穴“補腎氣、斷生死”,如果在這個穴位上能摸到跳動的動脈,說明病人腎氣未竭,還可救治;如果沒有跳動,就說明病人陰氣纏身,比較危險了。
只要長期的按太溪穴,每天堅持5分鐘,只要按準了不必愛護手法是否正確。按摩的時間也是有講究的,每天下午的17-19點是按摩效果佳的時間段,如果在這段時間內沒有時間也無所謂。按摩穴位的時候要使用拇指執行按揉,力度不太大。有麻的感覺就好。
湧泉穴補腎固元
湧泉穴是人體很重要的一個學位,它的位置在腳底中線前三分之一交點處。有專家說這個穴位是腳的心臟部位,意思就是整個腳都靠著這個學位來供給。湧泉的名字由來也就是這個意思,湧出來的元氣流向身體的各處。在養生方面是很重要的一個穴位。
對於按摩湧泉穴的好處,有歌訣雲:“三里湧泉穴,長壽妙中訣。睡前按百次,健脾益精血。能益氣精神,訶護三寶物;識得其中趣,壽星隨手摘。”可見,經常按摩湧泉穴,可以使人腎精充足,耳聰目明,精神充沛,腰膝壯實不軟,行走有力。
關元穴封藏一身真元
我們身體裡有一種非常重要的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與原動力,叫元氣。中醫認為元氣稟於先天,藏在腎中,又依賴後天精氣充養,主要功能是推動人體的生長和發育,溫煦和激發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
元氣與生俱來,從父母那裡繼承而來,又依賴後天的充養。隨著時間的推移,它會逐漸減少,人就會呈現衰老的態勢。怎樣才能更好地守護元氣呢?刺激關元穴就是一個很好的辦法。關元穴就像人身體的一個閥門,將人體元氣關在體內讓它不洩漏,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處,是人身上元陰、元陽的蓄積之處。
按摩關元穴,可以益氣補腎。關元穴對於腎臟就好像是一筆巨大的財富,但是它是不會自己給你的,需要自己動手去取,我們只有每天按摩一會關元穴就相當於每天從它那裡得到一筆財富,日積月累的這筆財富將會成為一筆鉅款。
命門穴
在第二腰椎棘突下,為元氣之根本、生命之門戶,故名命門。命門之火衰微,則寒邪易侵襲人體,出現畏寒、關節疼痛等症狀,因此,此穴為壯陽補腎散寒的常用穴位。操作方法:擦法(用手掌的大魚際、掌根或小魚際附著在一定部位,進行直線來回摩擦)治療,以透熱為度,每日1~2次。
治療頸椎病穴位
長期低頭工作的上班族很容易得頸椎病,而且越來越年輕化,長期低頭會導致我們頸部肌肉疲勞、頸椎病變,出現頸部疼痛、噁心、頭暈等症狀,按摩可以緩解頸椎病,下面我們來看看能緩解頸椎病的五大穴位。
1、揉捏風池穴
取穴定位
位於頸後兩側枕骨下方,髮際兩邊大筋外側的凹陷處。
按摩方法
被按摩者取坐位,按摩者站在被按摩者身後,一隻手扶住被按摩者的前額,另一隻手用拇指和食指分別置於被按摩者的風池穴處,揉捏半分鐘左右,以區域性有酸脹感為佳。
功效主治
此穴具有平肝息風,祛風解毒,通利官竅的作用。多用於治療頸椎病所致的頭暈、頭脹痛、頸項強痛不適、頸椎活動受限、頸椎怕風怕冷等。
2、按揉秉風穴
取穴定位
在肩胛骨岡上窩中央,天宗穴直上,舉臂有凹陷處。
按摩方法
取坐位,用對側食、中、無名三指按揉秉風穴2分鐘,以肩背有酸脹、上肢發軟無力為度。
功效主治
此穴具有散風活絡的作用,多用於治療頸椎病、落枕、頸部肌肉痠痛、頸部僵硬、肩胛疼痛、上肢痠麻等。
3、按揉天牖(yǒu)穴
取穴定位
在乳突後下方,胸鎖乳突肌後緣,約平下頜角處。
按摩方法
取坐位,用拇指螺紋面按揉3分鐘,可兩側同時進行,手法用力適中,以區域性有明顯酸脹或痠痛感為佳。
功效主治
此穴具有清頭明目、通經活絡的作用。多用於治療頸椎病所致的頭痛、頭暈,以及頸肩背部痙攣強直。
4、按揉肩井穴
取穴定位
在後頸根部第7頸椎與肩峰之間的中點處。
按摩方法
被按摩者取坐位,按摩者站於身後,用雙手拇指按壓肩井穴約1分鐘,然後按揉約2分鐘,以區域性感到酸脹為佳。
功效主治
此穴具有祛風清熱、活絡消腫的作用。多用於治療頸椎病頭項強痛、頸椎活動受限、頸項肌痙攣,肩背部痠痛、肩周炎、肩膀疼痛、不能伸舉等。
5、按揉曲池穴
取穴定位
位於屈曲肘關節,肘橫紋的外側頭。
按摩方法
按摩者左手托住被按摩者手臂,用右手拇指順時針方向按揉曲池穴2分鐘,然後逆時針方向按揉2分鐘,左右手交替,以區域性感到酸脹為佳。
功效主治
此穴具有清熱和營、降逆活絡的作用。多用於治療頸椎病所致的頭痛、頭暈,及頸椎疼痛、上肢過電樣疼痛、手臂麻木等。
上面為大家介紹了治療頸椎病的穴位,對這五個穴位進行按摩,可以很好地緩解頸椎病症,經常低頭工作的人要時常動動脖子。
結語:人體是穴位是非常的多的,幾乎每一個部位都有,而這些穴位的養生功效是不同的,有的可以治療月經不調,有的可以美容,有的則可以減肥塑身,今天就先為大家介紹這些穴位了,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試試按摩一下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