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視網膜的生理年齡和人的實際年齡之間的差異與死亡風險的增加有關。研究人員表示,“視網膜年齡差距”可能被用作篩查工具。
發表在《英國眼科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網站上的一項研究發現,視網膜(位於眼睛後部的光敏感神經組織層)的生理年齡與一個人的實際年齡(實足)之間的差異與他們的死亡風險有關。
研究人員建議,這種“視網膜年齡差距”可以作為一種篩查工具。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視網膜上的小血管網路(微血管系統)可能是身體迴圈系統和大腦整體健康狀況的可靠指標。
研究人員說,雖然患病和死亡的風險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但很明顯,相同年齡的人患病和死亡的風險差異很大,這意味著“生物衰老”是個體特有的,可能是當前和未來健康狀況的更好指標。
幾種基於組織、細胞、化學和成像的指標已經被開發出來,用來檢測與年歲老化不同步的生物老化。但研究人員說,這些技術充滿了倫理/隱私問題,而且往往具有侵略性、昂貴和耗時。
因此他們轉向深度學習是否能準確地預測一個人的視網膜眼底影象的時代,內部表面的眼睛後,看看是否有區別,一個人的真實年齡,稱為視網膜年齡差距,可能會導致死亡的高風險。
深度學習是一種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AI),它模仿人們獲取特定型別知識的方式。但與線性的經典機器學習演算法不同,深度學習演算法是堆疊在一個日益複雜的層次結構中。
研究人員從46969名40歲至69歲的成年人身上採集了80169張眼底影象,這些人都是英國生物樣本庫(UK Biobank)的成員,這是一項基於人口的大型研究,研究物件為50多萬英國中老年居民。
在最初的Biobank健康檢查中,來自11,052名健康狀況相對良好的參與者的大約19,200張右眼眼底影象被用於驗證深度學習模型預測視網膜年齡的準確性。
這表明預測的視網膜年齡和實際年齡之間有很強的相關性,總體準確度在3.5年以內。
然後,在平均11年的監測期間,對其餘35917名參與者的視網膜年齡差距進行了評估。
在此期間,1871人(5%)死亡:321人(17%)死於心血管疾病;1018人(54.5%)死於癌症;532人(28.5%)死於其他原因包括痴呆。
“快老者”——那些視網膜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老的人——視網膜年齡差距超過3歲、5歲和10歲的比例分別是51%、28%和4.5%。
除心血管疾病或癌症外,較大的視網膜年齡差距與死亡風險增加49%-67%顯著相關。
在考慮潛在影響因素(如高血壓、體重(BMI)、生活方式和種族)後,視網膜年齡差距每增加1年,任何原因導致的死亡風險增加2%,心血管疾病和癌症以外的特定原因導致的死亡風險增加3%。
同樣的方法應用於左眼也產生了類似的結果。
這是一項觀察性研究,不能確定原因。研究人員還承認,這些視網膜影象是在某一時刻捕捉到的,而且參與者可能不能代表整個英國人口。
然而,他們寫道:“我們的新發現已經確定,視網膜年齡差距是死亡風險增加的一個獨立預測因子,特別是非心血管疾病/非癌症死亡率。這些發現表明,視網膜年齡可能是一種臨床意義重大的衰老生物標誌物。”
他們補充說:“視網膜提供了一個獨特的、可訪問的‘視窗’,以評估與死亡風險增加相關的系統性血管和神經系統疾病的潛在病理過程。
“這一假設得到了之前研究的支援,這些研究表明視網膜成像包含心血管危險因素、慢性腎臟疾病和系統生物標誌物的資訊。”
他們解釋說,新的發現,結合之前的研究,為“視網膜在衰老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並對增加死亡風險的衰老累積損傷敏感的假設”增加了重量。
參考:“Retinal age gap as a predictive biomarker for mortality risk” by Zhuoting Zhu, Danli Shi, Peng Guankai, Zachary Tan, Xianwen Shang, Wenyi Hu, Huan Liao, Xueli Zhang, Yu Huang, Honghua Yu, Wei Meng, Wei Wang, Zongyuan Ge, Xiaohong Yang and Mingguang He, 18 January 2022, British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DOI: 10.1136/bjophthalmol-2021-319807
來源:scitechdaily health
免責宣告:康加號致力於健康知識傳播,內容根據公開資料編輯,版權歸原作者;如有侵權請線上留言刪除。文章旨在介紹健康科學進展,不能作為治療方案;如需精準健康指導,請至正規醫院診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