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藏象學說,是研究人體臟腑生理功能、病理變化規律及相互關係的學說。
【指導意義】藏象學說旨在透過人體外部的徵象來探索內臟活動規律,進而有效地指導養生防病、疾病診治與康復,是中醫學理論體系的核心內容。
【構建來源】藏象學說的構建,既有解剖方法獲得的直觀認識,又有整體觀察方法所把握的宏觀生命規律。因此,藏象學說的臟腑概念,不僅是解剖學的形態和部位,更主要是涵蓋了人體生理功能系統的概念。
(一)古代解剖學的認識
【地位】解剖學是醫學中最為基本的知識。
【意義】古代解剖知識不僅為藏象學說的產生奠定形態學基礎,而且在已知形態學知識基礎上,古人還進一步認識到了內臟的某些功能。
【起源】我國古代解剖的起源較早。
①早在3400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先民們就記載了疾首、疾目、疾口、疾耳、疾鼻等,相應地記錄了人體首、目、口、鼻、耳等多種人體器官的名稱。
②《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上古名醫俞跗實施割腹療疾術:“割皮解肌,決脈結筋,搦髓腦,揲荒爪幕,湔浣腸胃,漱滌五臟。”反映出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解剖知識已有一定積累,並已運用於醫療活動中。
③《內經》明確提出透過屍體解剖可以認識人體內臟的基本情況。如《靈樞•經水》說:“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其髒之堅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皆有大數。”。
④《難經》對臟腑的形態、重量、容量、色澤等更是有著詳細的描述,如“腸胃凡長五丈八尺四寸”“腎有兩枚”等。
【應用】中醫學對人體一些較為直觀的臟腑生理功能的認識,如心主血脈、肺主呼吸、胃主受納腐熟、大腸主傳化糟粕等,大部分建立在形態學知識基礎之上。
(二)長期生活實踐的觀察
【侷限性】受古代科學技術條件限制,單純憑藉解剖學肉眼直接觀察所獲得的知識難以對人體複雜的生理病理現象做出明確、系統的解釋。
【原理方法】古人基於“有諸內,必形諸外”的原理,採取以表知裡、司外揣內及“以象測藏”等方法來認識、推測臟腑功能。
【形成依據】透過對生命現象的整體觀察,分析人體對不同環境條件和外界不同刺激所作出的不同反應,從而認識人體的生理、病理規律,這是藏象學說形成的主要依據。
【舉例】在已知脾主運化的基礎上,發現數天不進食或食量不足,會出現四肢乏力、消瘦等現象,從而推理出“脾主四肢肌肉”等。
(三)醫療實踐經驗的積累
【病理反推生理】古代醫家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觀察到許多病理徵象,人們就由病理反向推斷生理。
【舉例】在已知肺主呼吸的基礎上,發現人的體表受寒會出現鼻塞、噴嚏、咳嗽等症狀,從而推斷出“肺主皮毛”“在竅為鼻”。
【臨床效驗反證臟腑理論】食用動物肝臟可治夜盲,多次重複的經驗則萌生“以髒補髒”觀念,同時佐證“肝在竅為目”理論等。
【意義】古人在長期臨床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尋找到臟腑的內在規律,最終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進而昇華為醫學理論。而一些對臨床欠缺指導意義的理論,則經過實踐的檢驗,或被淘汰或予以修正。
【舉例】依據五行相生規律,火生土本指心火溫煦脾土。但自明代命門學說興起後,臨床發現命門之火(腎陽)對脾土溫煦作用更為顯著,於是,益火補土治法的內涵遂演變為溫腎陽以暖脾土。
(四)古代哲學思想的滲透
【哲學引導作用】
①古代醫家透過長期的生活觀察和臨床實踐,積累了豐富的感性認識和零散的經驗。如何把感性認識昇華為理性知識,把零散經驗上升為系統的理論,就要進行整理加工,需要藉助於一定的方法和觀念,也就是哲學的引導。
②以氣、陰陽、五行學說為代表的古代哲學思想滲透到中醫學中,對藏象學說的理論形成及其系統化起到關鍵作用。
【理論來源】在古代哲學精氣學說關於“精為宇宙萬物本原”思想的啟迪下,中醫學建立了以精為臟腑身形生成之源的理論;而氣無形且執行不息的觀念,又促使中醫學構建起臟腑之氣不斷運動以推動其生理功能、維持各臟腑功能協調的理論。
【應用】①陰陽學說:廣泛地用於說明人體結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等。在藏象學說中,臟腑可分陰陽,氣血可分陰陽,臟腑陰陽氣血協調是維持其生理功能正常的保證。
②五行學說:其應用最顯著特徵是構建以五臟為中心的藏象理論。古代醫家藉助五行,運用取象比類、推演絡繹方法建立的以五臟為中心的宏觀整體模式,將複雜的人體歸納為五臟生理功能系統,以五臟為中心,聯絡六腑、五官、九竅(七竅)、五體、五志,體現出人體功能活動整體性和形神統一性。並且,將人體五臟生理功能系統與自然界的方位、四時或五時、五氣、五化、五色、五味等相聯絡,體現出人與自然界的統一性。五臟生理功能系統與四時五臟陰陽體系的建立,使藏象學說的臟腑概念逐漸由形態學實體演變為功能態模型。
③藏象學說:是古代醫家在長期生活醫療實踐中,以解剖學知識為基礎,運用以表知裡、司外揣內、取象比類等整體觀察方法,透過對內在臟腑反映於外的各種徵象的觀察,結合氣、陰陽、五行學說的認識論,經過概括、抽象、推理而逐步歸納出的醫學理論。
【認識的過程】中醫學對人體的觀察和認識,除割腹所見、屍體解剖外,大多是在不破壞人體正常生命活動的前提下進行的,把人置於自然時空中,透過對活體整體、動態的觀察,從整體上探索人體生命活動的規律,並經過病理或臨床療效的反證或反推,因而客觀地認識到人與自然、生理與神志、物質與功能、各臟腑之間等多種複雜的聯絡。從活體、整體和系統聯絡中獲得的生理、病理資訊,形成了對臟腑的獨特認識體系。
【特點】藏象學說的主要特點是五臟功能系統觀和五臟陰陽時空觀,是中醫學整體觀念的重要內容。
(一)五臟功能系統觀
【定義】五臟功能系統觀,是以五臟代表五個生理功能系統,如心繫統(心-小腸-脈-舌-面-汗),肺系統(肺-大腸-皮-鼻-毛-涕),脾系統(脾-胃-肉-口-唇-涎),肝系統(肝-膽-筋-目-爪-淚),腎系統(腎-膀胱-骨髓-耳及二陰-發-唾)。
【聯絡】五臟生理功能系統的臟腑、形體、官竅之間透過經絡相互溝通聯絡,功能上相互配合,病理上相互影響。同時,五臟功能系統並非彼此孤立,而是密切聯絡,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以維持整體功能的協調平衡。
【五神髒】五臟所藏的精氣血津液是意識、思維、情志等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故五臟對人的意識、思維、情志等神志活動具有整體調節作用,即“五神髒”。
《素問•宣明五氣》將人的意識、思維活動分屬五臟,而有“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之說。
【情志活動】情志活動也分別由五臟所司,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謂“心在志為喜”“肝在志為怒”“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
【表現】五臟功能系統以五臟為代表,既是藏精之“形髒”,又是藏神之“神髒”。“形”與“神”是生命的兩大構成部分。兩者相互依存、相互影響,不可分離。這種形(身)神(心)相關的生命觀,是五臟功能系統觀的重要體現。
(二)五臟陰陽時空觀
【定義】五臟陰陽時空觀,是以五行學說關於事物普遍聯絡的觀點為指導,將自然界的時間(五時)、空間(五方)及其相關的五氣、五化、五色、五味等與五臟生理功能系統聯絡在一起,形成人與自然相參、相應的“天地人一體”系統。
【調控模式】《素問•寶命全形論》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與自然萬物同源共生,遵循著共同的陰陽消長規律,在不同季節時令、不同地理環境,密切聯絡、相互影響。因此,藏象學說應用五行理論將自然界的五時、五方、五氣、五化、五色、五味等與人體五臟生理功能系統相聯絡,構建天人相應的宏觀整體調控模式。
【五臟應四時】《素問•金匱真言論》說:“五臟應四時,各有收受。”五臟的陰陽屬性及氣機升降浮沉與四時(或五時)之氣的陰陽消長相互通應。
①肝應春天生髮之氣,為陰中之少陽。
②心應夏季火熱之氣,為陽中之太陽。
③脾應長夏生化之氣,為至陰之類。
④肺應秋季收斂之氣,為陽中之少陰。
⑤腎應冬季閉藏之氣,為陰中之太陰。
【養生原則】據此提出順應四時之氣以養五臟等養生原則。五臟之氣在不同季節可呈現旺衰變化:①春季多見眩暈、風疹、中風等肝系疾病,②夏季多見胸痺心痛等心繫疾病,③長夏多見腹痛腹瀉等脾系疾病,④秋季多見咳嗽喘息等肺系疾病,⑤冬季多見寒痺骨痛等腎系疾病。
【治療用藥】應順應四時,春季應利於肝氣疏洩,冬季宜利於腎精閉藏。
【五方與五臟】藏象學說將東、西、南、北、中五方與五臟相比類,如東方屬木,主升發,與肝氣相通應等。
【發病因素】地域不同,氣候、水土、飲食、居處以及生活習慣等有異,往往使人體臟腑強弱不同,體質各異,發病傾向也有一定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