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很多人都聽過,這個風不是自然界的風,而是體內的風,也叫內風。中醫講:內風,是身體陽氣在變動。陽氣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能量,人體能量的流動也叫作“風”。
這個風,在中醫上叫做肝風。肝風不是外界風寒或者風熱太過形成的,而是體內的肝陽過盛導致的。
一個人肝腎陰虛,陰虛不制陽,導致肝陽上亢,肝風內動。在身體肌肉方面,肝主筋,肝陽太過,筋脈的正常執行會受到影響。上攻到頭腦,阻塞神竅,會產生頭暈目眩,腦中疼痛發熱,眼脹眼乾,耳脹耳鳴;另外還會覺得心中煩熱,時常想嘆氣,最終肢體感覺不受控制,或者形成口眼歪斜,面色脹紅,甚至眩暈撲倒,昏迷不醒,精神不濟等等。
這便是類中風的典型情況了。
那怎麼預防中風呢?中醫認為,養肝是預防中風的要訣。
清代名醫張錫純,治學嚴謹,中西結合,留下的一本經世之作《醫學衷中參西錄》是每個中醫人都拜謁過的名錄,其中有一個經典方劑,是治療類中風的常用方,今天我給大家拉出來說說。
鎮肝熄風湯:主治肝風內動,是治療類中風之常用方。
組成:懷牛膝,生赭石,生龍骨,生牡蠣,生龜板,生杭芍,玄參,天冬,川楝子,生麥芽,茵陳,甘草。
方如其名,主要是以鎮肝平肝來達成熄風的目的。也就等同於去掉了生風之源,同時再熄滅生起之風。
站前面的兩味藥:懷牛膝和生赭石,共降上逆之肝風,引氣血下行。
懷牛膝,善引下行,能將隨肝風上逆的血引而向下,讓肝好好發揮藏血之效。而且牛膝入腎經,腎藏精,精血互生,方能避免腰膝痠痛,筋骨無力,肝陽眩暈這類中風初起之表現。
生赭石,有重量,性沉降,能將上逆作亂的肝風往下拉,助牛膝引血下行。
玄參、天冬滋陰清熱,與龜板、白芍同滋腎水,合力討好肝木。
肝喜條達,所以不能一味鎮壓,一味鎮壓可能要起到反效果;所以又用茵陳、川楝子、生麥芽清洩肝熱,疏肝理氣,讓肝舒舒服服的。
又因脾胃是後天之本,病要想快快好,脾胃之力不可少。所以甘草不僅調和諸藥,還因有健脾之效,與生麥芽一道和胃安中,以防金石類藥物傷害到胃。
以上諸味藥,共同達到養肝疏肝,平肝熄風,而且治病拔根,無論是中風之前,還是中風之時,抑或中風之後,都可以運用。主要適用於:中風引起的頭暈頭痛、腦熱腦脹、面色如醉,耳鳴耳聾等。
臨床常用於治療高血壓、腦血栓形成、腦溢血、血管神經性頭痛等屬於肝腎陰虛,肝風內動者。
這個湯不是用來泡水喝,而是要水煎服即可。
提醒:由於每個人身體情況不同,文章所提供的方子,宜根據情況辨證加減,建議找專業醫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