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端新聞·大河健康報記者 吳文可
一向重視養生保健的李大爺,聽說三七有活血化瘀的功效,便託親戚帶了一包自家種的土三七,想著親戚種的肯定比外面買的好。哪料服用一個月後竟出現了腹脹、全身黃染等症狀,到醫院檢查,發現竟是得了肝小靜脈閉塞症,病情一度危及生命。李大爺沒想到,一字之差,跟風養生竟差點要命。
中藥一字之別 功效差之千里
河南省科普專家、河南省中醫院藥學部馬鳴介紹,其實“此三七非彼三七”,三七系出名門,乃五加科人參屬,作為我國名貴中藥,人稱“金瘡要藥”,被歷代醫家視為藥中之寶。而土三七也被稱為菊三七,是菊科植物,雖然也有止血散瘀的作用,但含有“吡咯烷”生物鹼,長期或大量服用,會造成不可逆的肝損傷。
馬鳴提醒道:“經常有人把三七和土三七混淆,其實它們有很多不一樣。”首先,兩者產地不一樣,三七主產於雲南文山,為著名的道地藥材,三七藥材鑑別的重要特點是“銅皮鐵骨獅子頭,入口回甘菊花心”。三七是灰褐色或灰黃色的外皮,質地堅硬難折斷,有“錚錚鐵骨”;頂端及周圍有瘤狀突起物,像獅子頭;木部微呈放射紋理,稱為“菊花心”,口嘗味苦,過後回甜。而菊三七對生長環境沒有嚴格要求,在各地均有分佈,同時藥材表面呈灰棕色或棕黃色,瘤狀突起物不是集中在一端,而是散在全體多處,有斷續的弧狀溝紋,氣無,味微苦。
服用中藥養生,辨別藥材的真偽、優劣很重要。不僅養生“頂流”三七有被跟風使用的困擾,很多中藥藥名相近,性狀卻大不相同,“一字之別,差之千里”,為中藥的安全使用帶來了隱患。比如山茱萸與吳茱萸,山茱萸是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乾燥成熟果肉,具有補益肝腎、收澀固脫的功效,可用於眩暈耳鳴、腰膝痠痛、陽痿遺精、大汗不止、體虛欲脫等。而吳茱萸是芸香科植物吳茱萸、石虎或疏毛吳茱萸的乾燥近成熟果實,它的功效是散寒止痛、降逆止嘔等。
冬季養生 可適當食補
俗話說“冬季進補,來年打虎”,冬季進補最受歡迎的要數膏方了。膏方是中藥傳統制劑,比較適合康復期的患者,如手術後或大出血後;還有慢性疾病患者,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這類正氣虛弱的人群;以及亞健康人群,如長期勞累或壓力過大,經常感覺身體虛弱,精力減退,容易感冒的人群。
馬鳴介紹,除了藥補,在寒冷的冬季,也可以適當食補。如手腳冰冷可適宜進補溫補之品,如牛、羊肉等;腰膝痠痛、五心煩熱者,冬季可適當多食枸杞、山藥等滋補腎陰食物;形體肥胖、痰溼偏盛的人群,冬季飲食宜清淡,應控制脂肪及總能量的攝入,在用魚、蝦和瘦肉類進補時配上冬瓜、山楂等淡滲利溼、消脂減肥的食物;暖氣過熱損耗津液者,冬季要多次少量飲水,多選擇梨、蜂蜜、銀耳、百合等潤肺清熱、生津養肺之品;腸胃病患者冬季進補時應遵循清淡、易消化、營養均衡的原則,宜少食多餐,忌大魚大肉、暴飲暴食,宜常食各類溫性熱粥,如蓮子粥等;經常腹脹者,可食用蘿蔔、山楂等,以消積、化痰、理氣。
總之,中藥養生雖好,辨證論治少不了;莫要跟風亂用藥,否則越補越糟糕。
【來源:大河健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