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方子,出自清代醫家謝元慶的《良方集腋》,叫做「良附丸」,僅含兩味中藥,泡水喝即可治療頭痛、肋痛、乳房脹痛、胃痛、經痛、腹痛,而且藥店也有對應的中成藥,用起來非常方便。
疼痛是怎麼產生的?
中醫認為“不通則痛”,氣滯、血瘀、痰阻、寒凝、熱壅,都會導致“不通”,引發疼痛。
氣滯就是講身體裡的氣機執行不暢,血淤是指身體裡的血液執行受阻,這兩種都會導致人體經絡出現不通、瘀滯、阻滯的病理表現,引起脹痛或者刺痛。不同的是,氣滯引起的疼痛具有走竄的特點,而血瘀引起的疼痛部位一般比較固定。
痰的產生與肺、脾胃有關,主要是脾胃虛不能正常運化水溼,溼聚則為痰。還與陽氣不足有關,陽虛不能溼化水溼,同樣聚而為痰。痰隨氣走,阻於經絡則生病變,引起悶痛、痠痛、澀痛、麻痛。
中醫認為寒邪有凝滯的特性,寒則凝,人體感受寒邪可以導致血液凝結、執行不暢,慢慢就會形成瘀血。瘀血長期堵塞在血管和經絡,導致血液和營養物質不能正常地流通,就會造成堵塞,引起墜痛、涼痛。
“熱則迫血妄行”,血流緩慢會疼痛,血流加快也會疼痛。因為血管就那麼大,不能無限擴張,就跟水壩一樣,處理不過來就會漫溢,這就好比血管爆裂,讓人產生灼痛感;流出來的“離經之血”就是淤血,同樣會引起疼痛。
「良附丸」為何能止痛?
「良附丸」由兩種很廉價的中藥組成,一味是高良薑,一味是香附。因為該方發明者謝元慶是當時名醫,“尤喜攜藥深入委巷,救人貧病”,所以他的藥方,大部分都比較便宜。
方中高良薑味辛大熱,辛能發散走表,熱能溫通散寒,故能溫中暖胃、散寒止痛。且高良薑專入脾胃,可以溫中止嘔、健胃消食,既可用於實寒,也可用於虛寒,故能除“一切沉寒痼冷”之痛。適用於脾胃陽虛、寒邪入裡的病人。
方中香附,味辛微苦微寒,其氣平而不寒,香而能竄,其味多辛能散,微苦能降,微甘能和,為足厥陰肝、手少陽三焦氣分主藥,入脾經能治腹痛,入肝經能治脅痛;入三焦經能通行一身上下之氣,還兼通十二經氣分,能調一身之氣,且還長於開鬱。擅長除氣滯、血瘀、痰阻導致之痛。適用於胸膈痞滿、脘腹脹痛、嘔吐吞酸、納呆、月經不調、痛經、經閉、乳房脹痛之症。
高良薑散寒止痛,香附行氣解鬱,兩藥相配,共同達到行氣疏肝、散寒止痛的功效,單方可以用來止痛,如頭痛、肋痛、乳房脹痛、胃痛、經痛、腹痛;化裁後可用來除癭瘤、症垢、積聚,如甲狀腺結節、咽炎、乳腺結節、肝囊腫、肺結節、腎囊腫、腸息肉、膽結石、子宮肌瘤、卵巢囊腫等。
「良附丸」使用辨證要點
舌體淡胖、舌苔白,情志抑鬱,胸脅或少腹脹滿、竄痛,易怒、善太息等症;舌質絳紅、舌苔黃膩、胃部灼痛、口苦便秘者嚴禁使用。
用藥期間應注意清淡飲食,忌菸酒及辛辣、生冷、油膩等刺激性食物,治療期間注意心情的舒暢。若病情較重,應及時就醫治療。
「良附丸」臨床化裁使用
若偏於氣滯。因憂憤起病,胸脅脹悶較甚者,可重用香附,或加川楝子、鬱金、木香等,以行氣止痛;若偏於寒凝,因受寒或飲食生冷起病,胃脘痛甚,形寒喜溫者,可重用高良薑,或酌加乾薑、吳茱萸和桂枝等,以加強溫中祛寒之力;氣滯寒凝之痛經,可加當歸、川芎和白芍等和血調經止痛。
若偏於寒凝。寒重者,重用高良薑;偏怒者,重用香附;如病因寒怒兼有者,高良薑與香附用量各等分。
臨床驗案——治胃痛
常先生,41歲,胃脘脹痛難忍求診。自述脾氣不好,常感胸悶肋脹,一生氣或者受寒,胃痛就會發作,且常有泛酸之感,怕冷乏力,食慾不佳。觀察患者舌質淡、齒痕明顯,開方高良薑、香附等,用藥3天反饋疼痛消失,複用藥3天鞏固,之後以「良附丸」為基礎方化裁給他做成中藥丸,讓其連續服用3個月後停藥。回訪兩年,未見其胃病復發。
臨床驗案——治頭痛
趙女士,32歲,因長期頭痛就診。自訴一到陰雨天氣或天氣變冷或遇大風,就會頭痛發作,腦袋木木的、昏昏沉沉、一陣一陣地疼,頭皮發緊。觀其舌苔白膩,舌體淡胖,於是開方香附、高良薑、白殭蠶、川穹等,用藥3天,患者反饋疼痛減輕,但是腦袋還是昏沉,繼續用藥,服藥15天反饋頭痛消失、腦袋不再昏沉。藥方略作調整,製成中藥丸,讓患者續服2月,期間天氣變化已經難以影響她頭痛發作。停藥後三年,至今回訪未見覆發。
按語
肝藏血,主疏洩,很多氣分血分的疾病都與肝的疏洩調達有關,因此在治療疾病的時候,要從整體出發遣方用藥,不能限於區域性病症。
雖然病症部位不同,但疾病的存在是互為成因的,各種疾病的發生根源也是相通的,在治療這類癥瘕積聚的疾病時,必須結合患者的體質和表現出來的具體症狀來用藥,才能讓患者的疾病取得根本性好轉,且愈後還不易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