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是美國首位連任四屆總統的當選者,但人們記住這個名字的還是他在二戰中所做的正確決策,其中出臺租借法案、突破中立法約束、拒絕丘吉爾借兵以及把進攻柏林交給蘇軍4大決策尤其讓人敬佩。我們一起來看看二戰爆發後,羅斯福及美軍對二戰都做了哪些努力。
01出臺租借法案,羅斯福做了一件利己利人的好事。
一些人認為,美國在二戰中佔盡了便宜,如果珍珠港事件後就派兵登陸歐洲,可能就會迅速結束歐洲戰爭。實際上,羅斯福也沒想到美軍會以參與太平洋戰爭這種方式加入二戰,更沒想到美軍會在歐亞兩個戰場上同時作戰。
但是,從歷史程序角度看,二戰爆發前後,美國實際上或多或少以不同方式參與到了二戰之中,只不過其參與方式五花八門,甚至在戰前,美國是左右通吃,軸心國從美國手中拿到了不少戰爭所需的能源物資,其中日本是最大客戶。
但是,1941年1月10日,在歐洲戰場急轉直下的關鍵時期,美國卻做出了一個對雙方都有益的決定,出臺了《進一步促進美國國防和其它目的法案》即《租借法案》,這個法案最大的好處就是便於英國可以不需要動用支付手段,從美國手中獲得戰爭急需的物資。而隨著二戰戰場的不斷擴大,這個法案後來也逐漸演變成了同盟國共同遵循的軍需援助法案,除英國外,其它各國都受惠於它。
有資料顯示,整個二戰期間,透過租借法案援助同盟國的物資價值高達500多億美元,其中英國佔了60%,蘇聯佔了32%,其它反法西斯同盟佔了8%。共有38個國家享受到了這個法案的優惠。
從這個角度看,租借法案並不是美國從中賺得盆滿缽滿,當時世界經濟剛從大蕭條迴圈中走出來,如果沒有這個法案作支撐,英蘇很難在那麼短時間及時補充戰爭所需,客觀上講,丘吉爾把這個法案稱為二戰第三個轉折點是有道理的。
02突破中立法約束,日軍幫了羅斯福一個大忙。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當時德國最希望日本關東軍會同時向西伯利亞北上,那樣的話,蘇聯就會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同時受到攻擊,東邊是日本,西邊是德國,北邊是芬蘭、南邊是羅馬尼亞。但日本並沒按阿道夫希望的那樣做,在12月7日莫斯科戰役打得最關鍵的時候,選擇偷襲了美軍太平洋基地珍珠港,從而把美軍拖入到了二戰。
實際上,在德國最擔心的威脅方面,美國的參戰是阿道夫最不想看到的。但這個結果他又無可奈何。一方面,在二戰爆發前,或者說一戰時,美國就想透過各種途徑登陸歐洲,一戰被英法拒絕後,美國的商船也一直透過大西洋接近歐洲,並派有少量的軍艦護航。二戰爆發以後,美軍派來的護航艦隊更多了,已經成了一支較有規模的軍事力量。
另一方面,日軍內部出現分歧,海軍部要北上陸軍部要南下,最終才爆發了偷襲珍珠港的冒險行動。而這正是羅斯福苦苦尋求突破中立法約束的最好良藥,從一定程度上講,日軍幫了他一個大忙。
從這個層面講,珍珠港事件對二戰的影響是非常大的,美國的參戰不僅壯大了同盟國的力量,還為美國戰後成為世界老大打下了基礎。而對美國來說,美軍參戰就可名正言順登陸歐洲作戰,從此世界上就沒有美軍到達不了的地方。
03拒絕丘吉爾借兵,羅斯福棋高一著。
提出這個問題肯定有人提出質疑,美軍登陸歐洲開闢第二戰場不是丘吉爾和斯大林夢寐以求的嗎?何來借兵一說呢?實際上,還真有這麼回事,主要是丘吉爾擔心美國登陸搶了英國的霸主寶座。
要說二戰英國也確實打得很辛苦,參與二戰時間長不說,受到的損失也不比蘇聯的少,但張伯倫和丘吉爾都留了小心眼。二戰爆發前,英法的綏靖政策為德國重新崛起鋪平了道路,波蘭戰役打響以後,丘吉爾又非常希望德軍禍水東移,想把戰場引向東邊。
而對蘇聯來說,莫斯科戰役打響以後,斯大林就不斷地向丘吉爾打電報,要他抓緊開闢西線戰場以減輕東線壓力。這種扯皮狀況直到美國加入二戰後才得到改善,而最終的結果也是羅斯福提出了一個正確決策,那就是先歐後亞,打敗德國以後才回過頭來解決日本的問題。
但在1942到1944年6月6日盟軍登陸諾曼底,這兩年半的時間內,英美卻因為什麼時候登陸,在哪裡登陸的問題一拖再拖,從而才出現了坊間討論最熱烈的問題,美軍登陸是去搶歐洲戰場的勝利果實。
實際上,當時丘吉爾的內心是非常矛盾的,他既想美蘇幫助打敗德國,同時又不希望美蘇奪取他在歐洲的霸主利益。丘吉爾還提出能不能像租借法案那樣,美國既出兵又出物資,反正戰爭結束後英國一起算總賬。但羅斯福旁觀者清看得明白,既不同意借兵供丘吉爾指揮,也不在英蘇之間選邊站,他登陸歐洲就要說了算,既出兵還出錢,同時還要搞出一個規範世界秩序問題,到後來丘吉爾也只能拿出削減殖民地讓他們獨立來迎合美軍的登陸,二戰的積極意義也在於此。
04不準巴頓進攻柏林,羅斯福聰明過人。
只要提到朱可夫進攻柏林,人們就拿人海戰術說事,認為朱可夫在盟軍佔有絕對優勢的情況下,還要用傷亡30萬人進攻柏林是得不償失。實際上,朱可夫不這麼做,美軍就會趁虛而入,蘇軍想報一箭之仇就沒那麼容易了。
羅斯福是在1945年4月12日因突發腦梗去世的,但他在離世前早就想好了二戰的結果,三次與英蘇首腦會晤,不僅提出了建立世界新秩序的規劃,還為如何結束二戰做了正確的安排。
按照三國首腦的部署,如果蘇軍不能在規定時間內佔領柏林,那麼英美盟軍就會越過易北河向柏林進發,而大部分德軍寧可投降美軍也不願落入蘇軍之手,這才有了東線打得熱火朝天,西線德軍卻在跟盟軍談條件換來後路。
而羅斯福之所以不讓美軍進攻柏林,他看到的是更遠的利益,美國登陸歐洲不是要得到哪塊地盤,或者跟英蘇平起平坐,他需要的是整個世界,是發號施令。
透過上面的分析看出,坊間經常會有人提問,二戰哪個國家貢獻最大的問題,英美蘇三國領導人誰會打仗的問題。實際上,羅斯福才是絕頂聰明的,美軍不僅在最關鍵的時刻登陸歐洲,還巧妙地解決了英蘇不想讓美國在歐洲說了算的問題。戰爭結束,美國想不當老大都難,一切都按羅斯福的安排順理成章地在落實。
更多資訊請關注島主說事,喜歡本文的讀者請點贊、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二戰蘇德戰爭,蘇軍從戰略防禦向連續進攻的轉變,斯大林十次打擊
庫爾斯克戰役,德軍為何一再推遲進攻,蘇軍被動防禦為主動進攻
二戰蘇德戰爭,為何蘇軍能一心一意打進柏林?有3個打贏條件支撐
莫斯科保衛戰德軍閃電戰失敗後,希特勒為何還要進攻斯大林格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