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臨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封鎖,中國必須積極地進行國內建設。雖然中國的發展水平早已享譽世界,但是中國並不會因此止步,還有很多關鍵性技術還等待著中國去突破,航母就是其中的一項關鍵性技術。航母算得上是海洋上殺傷力最大的武器,代表的是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如果海上實力不過關,中國的海防就將面臨著“任人宰割”的局面。
中國的艦母事業起步比較晚的,最初中國只處於一個改建的階段,但是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中國也逐漸邁入了自主建造艦母的行列。
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國才開始真正的航母研究。可以說當時的軍工技術非常的薄弱,雖然在中國的不斷努力下,中國的航母研發擁有了一定的技術經驗,但是要完全依靠中國進行研發是不可能的。而當時擁有艦母建造材料技術的只有美國和俄羅斯,美國在很久之前就建造出了這種材料,他們的艦母材料承重程度遠遠超過了國際水平。同時又因為俄羅斯是繼蘇聯之後的國家,積累了他們的發展經驗,所以他們的建造能力才可以這樣強盛。這種情況下,就形成了一個壟斷的局面,其他國家要想擁有這些材料就必須向他們購買。那個時期中國的外交關係還沒得到真正的發展,所以當中國向他們求助時,他們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拒絕。進入八十年代,隨著中國國力的不斷強盛,中國擁有了一定的資金開始從國外購買退役建母。這一舉動可以說給中國航母事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中國科技人員看到了退役航母的價值,開始細緻地研究航母的材料、設計、建造等過程。中國從烏克蘭購買的瓦良格號就是中國第一艘艦母打造成功的前身,這艘艦母在蘇聯時期就開始建造這艘艦母其實是要被報廢掉的,但是因為它的分解費用過高,才不得已選擇拍賣給中國。
但是一些西方國家是不可能讓中國如此稱心如意的,在運送艦母的途中就出現了事故。以至於到中國的瓦良格號的70%船身都被腐蝕得不成樣子,所以那時的中國師面臨最重要的問題就是修復船隻。雖然中國在不斷努力下,獲得了一定的技術,但是中國空有建築是不可能實現艦母的發展的。建築材料也是至關重要的一個方面,所以中國向美國和俄羅斯請求幫助,但是他們是不可能幫中國發展。尤其是美國,它致力於追求世界霸主的地位不可能對中國施以援手,不僅如此美國還聯合俄羅斯一起不接受中國的訂單。當然中國不可能因為這些就向他們屈服,俗話說:求人不如求己,中國選擇把這項艱鉅的任務交給本國的鞍鋼集團。有人可能會考慮:這種建造材料到底有多麼難弄,值得讓這麼多的國家對美國和俄羅斯丟擲橄欖枝。其實這種材料建造起來十分不容易,艦母主要採用的是鋼材,而且需要的還是一種特殊的球扁鋼,這種材料的頭部是球狀的,腹部卻是扁平的,再加上金屬的流動性和孔型設計,它的鍛造程度遠遠超過普通的民用鋼材,這對中國國內的企業來說確實是個挑戰。中國國內根本沒有變鋼的經驗和裝置,中國的技術人員只能依靠自己去打造這種鋼材,但是效率卻是非常低的。他們需要花費十多個小時才打造出幾個符合標準的球扁鋼。如果要按照這個速度中國的艦母設計恐怕還要落後個幾十年。鞍鋼集團的主任周丹看到這種狀況主動承擔起了這項任務,他們深知艦母的建造對中國的意義。
在接下這個任務之後,周丹團隊立馬就投入到了研究中,他們夜以繼日地工作找尋研究失敗的原因。終於在三個月之後,他們突破了這項技術難關,成功掌握了球扁鋼技術。在突破這項技術之後,剩下的瓦良格號修補就比較容易了。中國鞍鋼集團修建工程的成功,極大鼓舞了中國建造艦母的信心,同時也奠定了中國鞍鋼集團的建造地位。因此在2013年,中國相關部門決定把第二艘航母的甲板鋼任務交給鞍鋼集團。甲板鋼技術是航母建造技術中的最高標準材料,也是其中最難研發的一種,這無疑是給鞍鋼集團又出了一個難題。因為航母甲板的面積很大,鋼材必須符合這種尺寸,如果尺寸不夠的話,航母板上的焊接數量就會多很多,這樣很容易造成甲板平面的不平整。為了減少焊接的工作量所以這種甲板鋼材需要的尺寸很大,是常規鋼板的好多倍。另外,每一艘艦載機都會在甲板上啟程,因為它的滑行速度是非常快的,所以整塊甲板的厚度都要保持在一定的標準內,否則就會造成甲板的不平整,不利於艦載機的助跑啟程。所以在每一塊甲板鋼製造完成之後,都要進行機器的精密測量。不僅如此,當艦載機全力向前衝刺的時候,圍堰的溫度就會高達上千度,所以航母甲板鋼的厚度一般都要保持在五釐米左右。這樣的厚度其實是不小的,因為這甲板鋼的重量就佔了航母的一萬噸,甲板在承受住艦母重量的同時,也在儘量減輕艦母本身的重量,這樣的五釐米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甲板鋼和其他鋼材最主要的不同其實是在冶煉和軋製兩個過程,冶煉的目的其實是為了確定鋼的成分,軋製的過程是為了確定鋼的最終效能。在這種甲板的製造過程中,必須要用到超大規模的軋機。中國的一重集團在甲板鋼的建造過程中可謂是出了不少力,他們生產出來的鋼板寬度長達5.5米,壓力同時也高達10萬噸。在艦載機即將啟程的過程中,甲板是必須要承受住重達三十多噸的衝擊力的。雖然中國第二艘艦母用的軋機是中國和德國公司共同設計的,但是這個軋機的生產和製作都是由中國企業獨立完成的,它的製造標準也達到了世界頂級水平。這樣的操作下來,中國第二艘航母的鋼板問題算是得到了解決,但是隨之而來的還有鋼板的材質問題。航空母艦是海上最重要的軍事武器,經常要在海里執行任務,而海水又存在一定的腐蝕性,所以航母底盤材質的防腐性一定要達到標準。如果沒有達到標準就執行下海執行任務,就會影響到艦母的行駛速度。不僅如此,這種建材還必須要擁有一定的防禦能力,有效地抵擋外來艦母對中國艦母的攻擊。
如果在未來的某一天中國的艦母真的在海上派上了用場,防禦效果不到位的話,外來艦母就很可能利用磁力探測儀找尋中國艦母的位置,在這樣的情況下,對中國的海防局面是十分不利的。所以中國在艦母的建材方面做出了這麼多的努力,儘量減少在建材方面的每一個誤差。經過鞍鋼集團的不斷努力,終於在2013年向國家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中國不僅成功研製出了國內的第一批甲板鋼,它的耐受能力和抗壓能力都位居世界前列,還研發出了世界上最寬的軋機。中國成功地突破了自己,同時也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封鎖。
在研製成功艦母之後,有人就提出了疑問:既然甲板建造技術這麼難,那麼我們不能用其他的材料來代替嗎?在普通的鋼材上塗滿瀝青不僅可以達到減重的效果,厚度還會相應地減少。但是他們沒有考慮到一個問題,航母預備起飛的溫度能高達上千度,但是瀝青在100攝氏度的時候就會軟化,導致瀝青滴落在艦載機上,不僅會影響艦載機的起飛和降落,還會影響到航母的正常行駛。航母在甲板上行駛久了就避免不了出現打滑的情況。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相關技術人員就會在甲板上塗上一層碳化矽材料,碳化矽耐高溫、耐腐蝕還具有一定的摩擦力,這種材料可以說是艦母的保護膜,但是也需要定期的維護。
中國在美國和俄羅斯的封鎖之下,憑藉自己的實力一步步地在甲板鋼技術上打出了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我國在艦母建材方面的技術可以稱得上是飛速發展,中國可以說是隻花費了一年的時間就成為了全世界第三個掌握甲板鋼技術的國家,這就意味著中國的綜合國力又有了進一步的提高,為中國未來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經驗基礎和保障。我們其實要感謝相關科技人員的努力,如果沒有他們中國就不會實現如此的飛速發展。雖然現在國際局勢多變,西方國家對中國實行外交封鎖,但是中國的發展已經是不可阻擋的趨勢,中國人民不會向任何一個國家低頭,他們也永遠不會阻擋中國前進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