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六路軍原為馮玉祥西北軍第2方面軍第5路軍,1930年中原大戰戰敗後馮玉祥被逼下野,心灰意冷,隱居山西。曾經號稱能征慣戰的西北軍一時間群龍無首。時任第5路軍指揮官的孫連仲將部隊從隴海前線拉回黃河以北的新鄉,並請示馮玉祥下一步怎麼辦,馮回電四字“西望長安”,意思是帶部隊向西開。孫欲說服部隊西退,但部下多為河北河南籍,都不願意。孫也明白,大戰前西北軍傾巢出動,陝甘地盤實已放棄,此時西退也是絕路一條。在蔣介石恩威並施之下,孫連仲思慮再三。與1930年10月18日,在新鄉發出通電,投奔蔣介石,宣告今後“擁護中央,和平統一建國,決不參加內戰”。然而正是這份絕不內戰的通電宣告,如同詛咒一般縈繞著這支部隊。
之後部隊改編為第二十六路軍,孫連仲任指揮官,雖已列入中央軍隊系列,但仍非蔣介石嫡系部隊。很快,絕不內戰的誓言就詛咒了這支部隊,1931年初,該部隊被蔣政權派去江西參加對中央紅軍的圍剿作戰,成了內戰的炮灰。二十六軍在紅軍機動靈活的戰術面前,屢吃敗仗,很快就損失了約一個旅的兵力,這給二十六路軍的將士極大地震撼。
圍剿失敗後,蔣唯獨留下二十六路軍孤軍駐守寧都,成了紅軍的重點打擊物件。在此種情形下,進打不贏紅軍,退又不讓退,陷入兩難的眾將士對蔣政權十分憤恨。
看透了蔣政權排除異己的伎倆,九一八事變後,多為北方人的第二十六路軍向國民政府請纓返回北方抗日。蔣介石不但拒絕請求,還派重兵堵住他們北上的道路,並威逼要斷其軍餉,這引起官兵們的強烈不滿。於是便有了震驚中外的“寧都起義”。12月14日,起義領導人趙博生、董振堂、季振同等率1.7萬人在寧都起義,開赴蘇區加入紅軍,被編為紅五軍團。未參加起義的二十六路軍仍有1萬餘人,仍歸孫連仲統領。
從此二十六路軍一分為二,各為其主,同室操戈,深陷內戰的詛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