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火熱的練兵場上,不少作戰部隊在零下幾十度的寒冷天氣下開展刺殺訓練。“殺!殺!殺!”官兵們每一聲震耳欲聾的嘶吼都是敢打必勝的錚錚誓言。提槍、突刺、下砸……一整套動作行雲流水、一氣呵成,一招一式盡顯中國軍人的血性陽剛。
不少網友為人民子弟兵點贊,表示“最帥氣英姿,非解放軍莫屬”。但也有個別網友提出了自己的疑問——以前武器裝備落後,拼刺刀無可厚非,但現代戰爭以資訊化、智慧化為主,比的是誰的導彈打得更遠,誰的飛機飛得更高,我們現在還有必要練刺殺嗎?誠然,武器裝備的飛速發展已經改變了作戰的基本樣式,但刺殺訓練真的過時了嗎?關於刺殺,或者換個通俗的叫法“拼刺刀”,在我軍發展歷程中一直處於比較重要的地位。早在抗戰時期,刺殺就與射擊、投彈、爆破、土工作業並稱為“單兵五大技術”,在日常作戰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前些年熱播的電視劇《亮劍》中,騎兵連連長孫德勝即便全連只剩他一人,也依然在馬背上與敵人拼刺刀到最後一刻,這樣的畫面給人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到了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同志在《1946年解放區工作的方針》一文中曾明確指出:“練兵專案,仍以提高射擊、刺殺、投彈等項技術程度為主,提高戰術程度為輔,特別著重於練習夜戰。”
1948年,東北軍政大學教員蘇呈祥結合實戰經驗寫成了我軍第一本刺殺訓練教材,名為《解放軍刺》,在全軍推廣後取得了良好效果。直到上世紀90年代,隨著武器裝備呈現跨越式發展,戰爭形態發生革命性變化,與敵人近距離作戰的機率大大降低,刺殺訓練才逐漸淡出我軍的訓練場。雖然2009年頒佈的《軍事訓練大綱》再次將刺殺納入軍事共同體能訓練課目之中,但很多單位沒有重視起來。2018年,新《軍事體育訓練大綱》進一步突出刺殺訓練。
軍旅題材電視劇《士兵突擊》中有這樣一段話:“飛機終將會被擊落,戰艦終將會被擊沉,一場真正殘酷的戰爭到最後,任何高精尖的武器都會被耗盡,戰爭的根本還是人和人的對抗,人和人的戰爭。”換句話說,雖然時代在發展,面對面的博弈已經很大程度上變成非線式、非對稱、非接觸的作戰方式,但即便武器再怎麼先進,戰爭始終是人與人之間意志與精神的較量。我們不能否認,在資訊化戰爭年代,軍人依然需要血性。
放眼世界,刺殺訓練從未淡出世界軍事強國軍事訓練的舞臺。“武裝到牙齒”的美軍哪怕到現在,也依然保留了刺殺訓練的傳統。美軍《戰鬥體能手冊》明確把格鬥與刺殺列為步兵訓練的重要內容。他們認為只有藉助面對面刺殺格鬥,才能讓士兵真正體會到戰場的殘酷,激發有我無敵、血戰到底的勇士精神。2011年,俄羅斯國防部經過一番爭論後,決定繼續保留刺殺訓練專案。由此可見,“拼刺刀”作為作戰的保底手段,不可或缺。而對於中國軍人來說,刺刀不僅僅是一種作戰武器,更是一種精神象徵。“拼刺刀”拼的不只是使用刺刀的技巧,拼的更是堅強的意志和不怕犧牲的戰鬥精神。在硬骨頭六連連史館中,陳列著一把拼彎了的刺刀,經過歲月洗禮,依舊光亮無比。74年前,一場激烈的戰鬥在瓦子街打響。擔任阻擊任務的六連,在40多個小時裡,打退敵人30多次進攻。子彈打完了,戰士們與敵人拼刺刀。面對一擁而上的敵人,劉四虎亮出刺刀一連刺殺7名敵人,自己卻身負十多處重傷,整整昏迷了10天10夜才被搶救過來。六連在這場戰鬥中取得勝利,戰後,劉四虎被評為特等戰鬥英雄,享譽全國。拼刺刀訓練也成為六連保留的必訓課目。
靜躺的刺刀不說話,彎曲的刀尖上卻寫滿了血性與膽氣。它見證著革命先輩們敢於亮劍、勇於迎敵、無畏生死的高光時刻,也給予了後人一往無前、砥礪前行的堅定信念。正如習主席在視察作戰部隊時所強調的,“打仗從來都是狹路相逢勇者勝,軍人必須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如今,在軍事鬥爭發生鉅變的新時代,“捨身堵槍眼”、“向我開炮”、“貼身肉搏”這樣的機會不多了,“拼刺刀”的戰爭模式也漸行漸遠,但軍人的戰鬥精神穿越時空仍閃耀著特有的光芒。
“夫戰,勇氣也。”不管在什麼年代,血性始終是軍人的本性、軍隊的脊樑、勝利的基因,沒有血性的軍隊終將被淘汰。這樣一看,刺殺訓練便有著更多的現實意義,畢竟沒有誰的意志生來頑強。對於軍人有著更高要求的未來戰爭,刺殺訓練在培養軍人意志力、戰鬥力、注意力等方面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時間已經證明,也終將繼續證明,“拼刺刀”的精神永不過時,它將永遠流淌在中國軍人的血脈之中。(鈞正平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