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印度以4000萬美元的價格,從美國購買了兩艘奧斯汀級船塢運輸艦。這種兩棲攻擊艦效能強大,排水量達16000噸,光造價就高達4億美元。
4000萬買到了成本4億的軍艦,這還是我們印象中那個“人傻,錢多,速來”的印度嗎?難不成美國坑了印度這麼久之後,突然良心發現了?
一、印度買的是軍艦,美國賣的是“擺設”
想要良心發現,首先得有良心,顯然這東西美國並沒有。那麼為何印度能以4000萬的價格,買到4億成本的美國“軍艦”呢?
答案其實很簡單,這兩艘軍艦,快退役了。奧斯汀級船塢運輸艦,是上世紀6、70年代的產物,到印度購買的時候,這種軍艦已經在美國海軍服役了40年,處於退役的邊緣了。
當然,如果僅僅是這樣的話,印度還不算被坑。畢竟富國有富國的玩法,窮國有窮國的玩法,國際軍貿領域,小國購買大國退役軍艦的例子很多,只要價格合適,稍微翻新改進一下,還能繼續用個幾十年。
問題是,美國在與印度簽署的購買合同中,強行規定這兩艘軍艦不能用於軍事用途,只能用來救災。而能用到兩棲船塢艦救災的行動,大概也就只有在他國發生戰爭時撤僑了。
買回來一艘軍艦,卻不能用於軍事用途,就好比有人在火車站,低價買了個蘋果手機,結果回家一看,只能玩俄羅斯方塊。這都不能說是坑了,簡直是“欺詐”。
實際上在印度和美國的軍購貿易中,這種印度以為自己買的是武器,但美國卻認為自己賣的是“擺設”的例子,非常普遍。奧斯汀級兩棲艦,只是其中一個非常有代表性的例子而言。
軍事裝備這東西,往往最好的,並不是最適合自己的。尤其是在現代化的裝備體系之中,裝備與裝備之間的配套性,裝備與本國國防工業的適應性,都更加突出。
簡單舉個例子,你買一個美國的先進戰鬥機,卻用的是俄羅斯的雷達,兩者不相容的情況下,1+1就不是大於2,而是小於2;再比如你購買了幾架F35戰鬥機,自己卻沒有相應的後勤保障能力,補充一個螺絲釘都要從美國進口,何談戰鬥力呢?
作為全球軍事第一強國,美國不可能不知道這一點。然而在歷次與印度的裝備貿易中,美國從來都是不推薦好的,只推薦貴的;不推薦印度可以自己補充後勤的,只推薦高度依賴於美國進口的。
這就不僅是坑印度一點錢的問題了,而是從根本上扼殺印度的本土國防工業。別的不說,印度每年摔那麼多架飛機,根源就在於飛行員訓練不足,後勤保障能力不足,而這些能力的欠缺,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軍費全都用來進口各種裝備了,沒有錢搞訓練。
當然,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國家多了,難免出現一兩個奇葩。人家印度不覺得“萬國牌”裝備是問題,不覺得美國坑自己,咱們喜聞樂見就好了,沒啥可說的。
不過站在吃瓜的角度,另一個讓人好奇的問題是,這些年來,印度每年軍費也就幾百億,被美國坑去那麼多錢,都是從哪裡來的呢?
二、從分期付款到支付定金,大量進口裝備,透支了印度的未來
從2006年以後,印度光從美國購買各種裝備,就花掉了超過200億美元。要知道到了2020年,印度全年的軍費也不過600多億而已,這其中還有很大部分要用於130萬軍隊的人員消耗。
而且,從美國進口裝備,還不是印度裝備支出的大頭,俄羅斯才是印度的最大武器進口國,還有法國,英國,甚至伊朗,沙特,土耳其。總之這幾十年來,印度從全球買買買各種裝備,支出早就超越印度軍備預算。
既然沒錢,那這些軍購合同都是怎麼進行的呢?難不成印度敢賴美國和俄羅斯的賬?
當然也不是,作為一個“萬國牌”裝備的擁護者,印度這些年滿世界購買武器,早就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支付體系,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字,拖。
分期定金零首付,貸款延期要援助。現在沒有錢怕什麼,未來總會有的。印度13億人。算上牛糞的價值,GDP兩萬多億美元,還怕付不起幾百億美元的裝備賬單嗎?
本著這個原則,印度不僅開發出了種類繁多的分期付款模式,而且還滿世界的打欠條,貸款,以支撐自己“有聲有色”的大國軍事體系。
而以美國為代表的國際軍火商們,顯然是不怕印度賴賬的。一方面全世界沒人敢賴美國的賬,另一方面印度畢竟有龐大的國家體量在那兒放著,也不怕他還不起。
然而這麼一來,坑的就不僅是現在的印度,而且是未來的印度了。用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眼下的印度就好像是沒有美國的富貴命,卻已經患上了美國的“富貴病”。在本國經濟實力較弱的前提下,大肆舉債購買軍事裝備,本質上就是透支印度軍事,經濟發展的未來。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美印軍事裝備貿易中,美國坑印度的那幾百億美元,其實都不算什麼了。印度在此過程中損失的發展機遇,價值何止百億,千億萬億都不止。
那麼問題又來了,印度難道自己看不到這一點嗎?
三、印度看似在買美國的軍備,實際上就是變相的交“保護費”
這個世界上,沒有真“傻”的國家,只有實力不足以匹配自己野心的國家。
在印度的所有軍購物件裡,美國其實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存在。從整體的裝備體系來看,印度的軍事裝備雖然是“萬國牌”,但也是有個主次的,從俄羅斯進口的各種武器,才是印度裝備體系的底色。
而鑑於俄美之間歷史的恩怨,大量使用俄製裝備的印度,也不太可能得到美國的核心裝備。這種背景之下,印度從美國進口武器,與其說是在購買裝備,不如說是在變相的交保護費。
一個鮮明的例證,就是每次當印度要挑釁鄰居大國的時候,就開始大肆地買買買。
眾所周知,軍事裝備貿易,動輒兩三年,長一點十幾年二十年的交付週期都有。真等到雙方劍拔弩張的時候才購買裝備,那就是火都燒房頂上了才找水,遲的不是一點半點。
既然暫時用不上,那麼印度為什麼還要臨時抱佛腳,突擊進口裝備呢?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藉著軍備貿易,尋求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支援自己挑釁大國。換句話說,這就等同於公開的交“保護費”。
事實上美國對這一點也非常清楚,否則作為一個全球軍火貿易的主要供應商,雖然印度“人傻錢多”,但坑人也是有個限度的,不可能為了坑一個印度,壞了自己在國際軍火貿易中的名聲。
正是因為知道印度每次著急忙慌地找美國購買裝備,都是帶著政治目的的。美國才敢在軍火貿易中,如此惡劣的坑印度。拿美國大兵穿過的舊棉衣,高價賣給印度這事,就是典型的例子。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不是美國要坑印度,是印度主動送上門去讓美國坑。而印度之所以這麼做,也不是因為他“傻”,只不過是實力不足以匹配野心,明明就是一個地區性強國的實力,卻擁有世界性強國的野心,總想要透過投機取巧,讓印度躋身世界性大國的行列。
有野心而沒有實力,那麼要達成目的,就得借美國的勢。要借人家美國的勢,就得給人交“保護費”。
所以說,印度這些年被美國直接坑走數百億美元,看似再買裝備,其實是在交“保護費”,屬於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也不能稱之為“坑”。
結語
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恨,不管是國家,還是個人,大多數被“坑”的經歷,都有自己貪心的因素。用前兩年網上流行的一句話,就是“你盯上了人家的利息,人家看上了你的本金。”
印度自己實力不足,想借美國的勢,來擴大自己的國際影響和地位,又不想跟日本那樣,完全喪失獨立性,就只能透過在軍備合同中被“坑”的方式,換取美國的支援。從本質上來說,這更像是一種利益交換。
當然,歷史其實早就已經證明了,這種路是行不通的。上世紀5、60年代,印度靠著不結盟運動領袖的身份,在美蘇之間左右逢源,其聲勢,以及戰略主動性,比之今天的印度,更有優勢,然而最終結果卻是被假象迷惑了雙眼,挑釁大國,直接被揍趴下半個世紀。
而當時爭相拉攏印度的美蘇兩國,卻並沒有給印度帶來什麼幫助。道理也很簡單,借來的聲勢,永遠都是虛的,靠交“保護費”換來的強大,也不可能是真的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