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初年,張作霖在掌控東北大權後,實行“整軍精武,勵精圖治”的政策,開礦山、修鐵路、建銀行、辦學校,在北滿(黑龍江)積極屯軍墾,只用了短短十年的時間,就將東北的經濟發展起來,東北的經濟在當時中國都是舉足輕重的。
張作霖透過各種方式收回了一系列的主權利益,使得東北的鐵路百分之八十五國有化,電訊裝置百分之九十八國有化,1930年亞洲第一部帶空調的火車也是出現在東北。除此之外,東北還有當時中國最發達的重工業體系,尤其是在軍工方面,東北有很多規模龐大的兵工廠。
早在1916年,張作霖就開始投入巨資建造奉天兵工廠,經過十餘年的發展,奉天兵工廠擁有上萬臺裝置與八大工廠,巔峰時期工人多達五萬人。九一八事變之前,奉天兵工廠已掌握從日本火炮到德式炸藥等各類先進技術,無論是日製各口徑榴彈炮還是歐式槍械,都可以進行仿製,年生產80毫米以上火炮150餘門,步槍六萬多支。
另外還有奉天迫擊炮廠,這個兵工廠的實力也十分雄厚,是完全引進英國技術的專業兵工廠,發展到1929年時,已經擁有產業工人1400多人,規模遠超國內其他炮廠,年產迫擊炮達到3000多門。張作霖還耗費巨資從國外購買飛機,軍艦,引起國外的科技人才,使得東北在軍事,經濟在全部領先於內地。
可惜的是,九一八事變,由於張學良的誤判,日軍兵不血刃佔領了整個東北,日本關東軍僅在奉天兵工廠,就繳獲了子彈300萬發,炮彈50萬發,機關槍2500挺,步槍15萬支,重炮250門,足夠武裝20萬日軍。另外還從奉天迫擊炮廠,繳獲迫擊炮2300多門。東北空軍花巨資從國外購買的300多架飛機,也都淪入日寇之手。
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人又對東北的工業進行了進一步發展,使得東北的工業實力得到了進一步增強。1945年抗戰結束後,東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毫不客氣地說,對於國共兩黨來說,誰先佔領東北,誰就可以獲得天下。
抗戰剛結束的時候,國民黨都盤踞在西南地區,不要說去東北了,就連去華南,華東地區,都需要一段時間,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都活躍在敵後地區,所以對於他們來說,去東北是很容易的。早在1945年8月11日,也就是日本宣佈投降的前幾天,八路軍總部就下發命令,要求李運昌領導熱冀熱遼軍區立刻開赴東北,配合蘇軍向日軍發動全面反攻。日本投降後,八路軍,新四軍各部迅速開赴東北地區。
在最初開赴東北的十餘萬部隊中,黃克誠率領的新四軍第三師可以說是絕對主力。在眾多開國元勳中,黃克誠是一個直言不諱,敢說真話,而且還有戰略眼光的將領,不論是紅軍時期,還是抗日戰爭時期,黃克誠都對中國革命做出了重大貢獻。
黃克誠也很早認識到東北的戰略意義,1945年9月初,黃克誠率領新四軍第三師返回蘇北根據地。他在華中局駐地獲悉我軍先頭部隊已經開赴東北後,立刻向華中局書記,新四軍政委饒漱石建議:給中央發電報,要求派大部隊到東北去。但是饒漱石認為這不是他們應該管的事,不同意發這個電報。
於是黃克誠以個人名義向中央發了封電報,針對當時的形勢,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他說:“東北既能排隊伍去,應該儘量多派,至少應有五萬人,能去十萬人為最好。並派有威望的軍隊領導人去主持工作,迅速建立總根據地,支援關內戰爭。目前我黨若沒有聯絡一片的大戰略根據地,就不會有大的勝利,沒有大規模決戰的勝利,就不會有聯絡一片的大戰略根據地。”
黃克誠當時雖然只是一位地方上的軍事指揮員,但是卻對戰略全域性有著清晰的認識,從他當時發給中央的這封電報中可以看出,黃克誠見識深遠,目標明確,確實不同於一般的軍事指揮員。1945年9月23日,黃克誠接到中央命令,要求他率領新四軍第三師開赴東北。
新四軍第三師雖然名義上只是一個師,但卻有三萬多名官兵。新四軍第三師是以抗日戰爭首戰平型關的八路軍一一五師主力為基礎,編成的八路軍第五縱隊,遵照中共中央“鞏固華北,發展華中”的戰略方針進入華中,皖南事變之後,才改編為新四軍第三師的,新四軍第三師所轄的各旅都有著光輝的歷史,有紅一軍團的背景,也有紅十五軍團,陝北紅軍的背景。
黃克誠在接到第三師迅速開赴東北的命令後,考慮到第三師走後蘇北地區軍事鬥爭的需要,決定只帶4個旅3個特務團共15個團三萬五千人。給蘇北留下同樣數量的部隊及相應的武器裝備,留在蘇北的地方部隊三萬五千人,淮海區的地方武裝編為華中野戰軍第十二縱隊,鹽阜區的地方武裝和蘇中部分地方武裝合編為華中野戰軍第十一縱隊,在解放戰爭中,經受了考驗,作出了貢獻。
而北上的新四軍第三師,於1945年9月28日從淮安出發,途經江蘇、山東、河北、熱河、遼寧五省,行程三千里,歷時兩個月,於11月25日到達遼寧省錦州以西地區。新四軍第三師在開赴東北的時候,也是猛將雲集,新四軍第三師師長兼政委黃克誠(開國大將),副師長劉震(開國上將),副師長兼參謀長洪學智(開國上將),政治部主任吳法憲(開國中將),還有幾位旅長都是後來響噹噹的人物。
最初去東北的時候,很多人都傳言說東北到處是武器,去了隨便撿,所以華中局請他們把武器留下來,到東北再補充,但是黃克誠並不這樣樂觀,而是讓部隊帶著全部武器去東北,新四軍第三師也是唯一一支全副武裝去東北的部隊。
黃克誠到東北之後發現東北的情況並不是那麼好,沒有武器,沒有群眾基礎,也沒有後方根據地,後來杜聿明率領全副美械裝備的國民黨軍進攻東北的時候,接連攻克山海關,錦州等戰略要地。
在攻克錦州後,杜聿明還沒有收手的意思,繼續向北進攻,此時林彪手裡無兵可用,到東北的部隊也都是空著手來的,無法形成戰鬥力,根本不是美械國軍的對手。戰鬥最危急的時候,黃克誠率領新四軍第三師趕到了,但是杜聿明對這支部隊還是不屑一顧,下令部隊繼續進攻,在接連進攻受阻後,杜聿明接到參謀處的情報,說新四軍的這個師有三萬多人,比國軍一個軍人數還多,杜聿明慌忙將部隊給撤了出來,擔心遭到埋伏,林彪這才擋住了杜聿明的進攻。
而黃克誠率領的新四軍第三師後來也發展出了多支王牌部隊,新四軍第三師第七旅發展成為了東野六縱16師,該部的歷史很老,曾參加過南昌起義,後來又被改編為紅一軍團紅2師,八路軍115師685團,戰鬥力強悍,能攻能守,裝備好,戰鬥力強悍,是東北各野戰軍頭等主力師。遼瀋戰役之後,該部改編為第四野戰軍43軍127師。
新四軍第三師第八旅的前身是鄂豫皖蘇區紅25軍,抗戰時成為八路軍115師344旅一部,進入東北後改編為東野二縱4師,遼瀋戰役後改編為第四野戰軍第39軍115師。
第三師第10旅的前身為陝北紅軍26軍,抗戰後編入八路軍115師344旅,到東北後擴編為東野二縱5師,該師師長就是大名鼎鼎的鐘偉少將。解放戰爭期間,二縱5師被林彪評價為是東野最有朝氣的一支部隊,突擊能力很強,戰鬥經驗豐富,是歷次大戰首選的主力師,也是東北部隊中頭等主力師。該師後來被改編為第四野戰軍39軍116師。
新四軍第三師獨立旅後來改編為東北野戰軍第二縱隊第六師,遼瀋戰役之後改編為第四野戰軍39軍117師。新四軍三個特務團中後來和嫩江軍區警衛團組建為西滿軍區獨立師,1947年8月後又改編為東北野戰軍第七縱隊第21師,還有一部分被編入東野12縱36師。
由此可見,東北野戰軍幾支打硬仗的部隊中,有新四軍第三師的影子,這些部隊在林彪的指揮下從東北的白山黑水一直打到海南島,為奪取全國勝利解放做出了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