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梁興初,人們所熟知他在抗美援朝的戰爭中率領志願軍三十八軍在第二次戰役中打了翻身仗。
其實,早在解放戰爭時期,梁興初就已名聲大噪。
1947年8月,中央軍委為了配合全國戰略大反攻,決定成立東北民主聯軍第十縱隊,最初的幹部方案是任命梁興初為第十縱隊的副司令員。
而此時,梁興初為第1縱隊副司令員兼16師師長。
顯然,對於最初的任命梁興初屬於平級調動,並且第十縱隊作為一個新成立的縱隊,還在前面加了一個“副”字,沒有絕對的指揮權,對於驍勇善戰的梁興初來說,顯而易見是不具有任何吸引力的。
其實,對於林羅組建的10縱,起初讓梁興初擔任副職也是有因可尋,畢竟一看部屬名單,師長全是老資歷。
寧做雞頭,不為牛後
8月18日上午,林彪、羅榮桓在東聯總部林彪辦公室召見梁興初進行組織談話。
梁興初乾脆地推開房門,爽朗的笑聲,與他直爽的性格倒有幾分吻合。
梁興初幹練地向兩位頂頭上司敬了一個禮,說:“林司令員、羅政委,梁興初前來報到。”
羅榮桓微微起了一下身:“來了!正等你呢。”
“今天找你來,是要與你談一件事。”羅榮桓直切主題地說道:
“中央軍委決定組建東北民主聯軍第十縱隊,我們要求這支部隊必須成為一支能夠打硬仗、打惡仗的精銳部隊,任命你做十縱的副司令員。”
羅榮桓把話說得很簡潔,梁興初明顯對這一任命不是很滿意,還有點鬧情緒,後來斬釘截鐵地說道:“寧做雞頭,不為牛後。要去就當十縱的司令員,給副職不幹,我寧願回去當我的師長。”
梁興初說完之後,就痛快地行了一個軍禮,徑直走出了林彪的辦公室。
而此時在房間踱步的林彪,始終沒有說一句話,只是擺了一下手。
梁興初走後,羅榮桓問林彪怎麼辦,林彪還是沒有開口。
羅榮桓便說:“梁興初這個人,就是這牛脾氣,不愛副職,偏愛正職。”
“好鋼還是要用在刀刃上。”此時,林彪終於開口說了一句。
下午時分,東聯總部下達了命令:“著以獨立1師、獨立3師、東滿獨立師編成野戰軍第十縱隊,下轄二十八師(獨立第一師)、二十九師(獨立第三師)、三十師(東滿獨立師)),任命梁興初為第十縱隊司令員,周赤萍為政治委員。”
羅榮桓
而在1955年時,第十縱隊首任師級幹部方強、劉轉連、孔石泉、晏福生四人被授予中將軍銜,賀慶吉被授予少將軍銜,其中賀慶吉、劉轉連、方強分別為第28師、29師、30師師長。
梁興初作為司令員,也是授予中將軍銜。
就這一個縱隊就有四個中將,一個少將,在全軍中恐怕也絕無僅有,足以說明當時的十縱臥虎藏龍,個個都是身經百戰,戰功赫赫的資深領軍人物。
而梁興初在眾多資深師長中資歷最淺,能夠被破格提拔,總有過人之處。
梁興初
梁興初被任命為司令員,情理之中
少年梁興初是家中長子,身材頎長,臉長嘴闊,人稱“梁猴子”。
但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是他那不同於常人的門牙,一般人兩顆門牙,梁興初卻是四顆。
兩顆虎牙,兩顆犬牙,打起仗來齜牙咧嘴。
因此,人送外號“梁大牙”。
從小生性頑劣,愛捉弄人,並且屢教不改。
父親恨鐵不成鋼,一賭氣,便把兒子送去學打鐵。
從小不安分的梁興初,竟然打心底裡喜歡上了打鐵,每每見到熊熊燃燒的烈火,灼熱四濺的鐵水,都會莫名地興奮。
1933年,梁興初在于都河伏擊戰中,由於一顆子彈穿透了梁興初的腮部,隨即大出血,疼痛使他連話都無法說清楚,呼吸也非常困難。
他卻堅決不離開戰場,繼續指揮,全連先後7次打退敵人進攻,為伏擊戰的勝利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昏迷了三天三夜,戰士們已經把棺材都準備好了,他卻奇蹟般地活過來了,從此便從打鐵的,變成了“鐵打”的威名。
在抗戰勝利之後,東北成為了國共共同爭奪的焦點。
響應中央的號召,統一部署,梁興初跟隨林彪,進行了人生中第二次“長征”,翻山越嶺來到了東北。
林彪一直非常欣賞梁興初,他也成為林彪手下的五大虎將之一。
打仗風格鮮明,打仗勇猛、頑強,專長打硬仗、打惡仗。
早在秀水河子一戰中,林彪就對梁興初高看一眼。
作為國共雙方在黑土地上的第一場正規交戰,林彪格外重視,這干係到了軍心和士氣,此戰只許勝不許敗。
當時,多人給林彪推薦指揮官,林彪都未曾採納,唯獨對這個“鐵打的”梁興初情有獨鍾。
其間,梁興初帶領新四軍第三師第七旅,從敵人後方打入,成功壓制住敵人火力,迅速開啟缺口、擴充套件陣地。
梁興初在秀水河子中小試牛刀,全殲國民黨軍一個美械裝備的加強團,開啟東北軍殲滅美械蔣軍的先河,大振東北聯軍士氣。
梁興初這場漂亮的指揮,超強的指揮才能,再加上樑興初雷厲風行的作風,讓林彪對他更加欣賞,甚至已經到了溺愛的地步,惹得當時東野很多指揮員的不滿。
林彪最初想要任命梁興初為副職,實為考慮到他的資歷尚淺,軍中眾多師級幹部,其中不乏“模範師長”稱號的,擔心其不能服眾。
在林彪、羅榮桓找梁興初談話時,林彪當時也是有所猶豫的,一直未說話,其中不乏有考慮任命梁興初為司令員的準備。
而梁興初對於任命副職的堅決反對,反而堅定了林彪的決定,梁興初的指揮才能無人懷疑,其帶兵之詭異,愛兵之深,正合了林彪的心意。
因此,任命梁興初為司令員,看似意料之外,實則情理之中。
十縱血戰黑山,一戰揚威名
1948年9月,毛主席要求各野戰軍要敢於打大規模的殲滅戰,消滅國民黨的重兵集團,東北野戰軍隨即發動了遼瀋戰役。
10月21日接到野司電報,要求十縱:“返黑山、大虎山,阻擊敵人掩護主力到達後,聚殲前進之敵”。
如果十縱沒能守住黑山,那麼接下來全殲廖耀湘集團就無從談起。
廖耀湘
黑山、大虎山是瀋陽通往錦州的必經之地。
10月23日,戰鬥正式吹響號角,國民黨“西進兵團”黑山遇阻。
被譽為“中國巴頓”的廖耀湘,率領國民黨“王牌軍”,全是美械裝備的國民黨精銳部隊,戰鬥力非常強。
說來也巧,當初梁興初被林彪高看一眼秀水河子戰役,也是與國民黨的美械裝備部隊廝殺。
然而剛成立一年的十縱,以新兵居多,武器裝備低劣,導致我軍在武器裝備質量與交戰軍隊數量方面,處於絕對下方的劣勢。
要以一個軍與國民黨6個軍對抗,敵我力量懸殊巨大,加之黑山、大虎山之間長達25公里,這樣十縱的三個師必須同時展開防禦,本來薄弱的兵力,還一分為三,那麼使得每一個陣地的作戰壓力更大。
時間緊迫,戰事緊促,根本不可能在黑山的制高點101高地修築堅固的工事,時值深秋,東北大地早已天寒地凍。
這一切都預示著黑山必將成為殘酷而血腥的雪山。
兩軍廝殺得異常激烈,許多陣地幾經易手。
為了突破十縱,敵軍毅然放棄自己軍隊,竟然下令炮轟交纏一起的兩軍部隊。
101高地竟然活生生被削掉了2米,變成了99米。
面對如此強勁的敵人,十縱依然頑強抗擊,寸土必爭。
而其中有一個小插曲,也從側面反映了當時林彪任命梁興初為司令員的正確。
10月25日,是黑山狙擊戰最為慘烈的一天。
廖耀湘投入了所有炮兵的力量,以及五個師的軍隊力量,發射了將近一萬發大口徑炮彈,並且數十次以營團規模的集團衝鋒,對我軍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我軍已經疲憊到了極點。
面對如此疲憊的軍隊,28師師長賀慶吉提出部隊稍加調整,待天黑之後,再進行反擊。
對此梁興初嚴令反對,要求立即出擊。
看似梁興初不通情理,實則他考慮軍情更加深遠。
因為雙方軍隊都已經疲憊到了極點,若待到天黑再予以反擊,敵人勢必已經站穩腳跟,穩固工事,再施以反擊,勢必困難陡增。
這一點與林彪的作戰策略之:“敵疲我打,窮寇必追,殲敵務盡”不謀而合。
於是,梁興初不顧自身危險,跑去一線作戰指揮,在天黑之前,重新奪回了101高地。
經過三天的國共兩黨的激烈戰鬥,十縱守住了黑山、大虎山陣地,廖耀湘兵團延誤了西進和南轍的時間。
同時,國民黨逃跑的大門也被緊緊關閉。
黑山狙擊戰的勝利,十縱在全殲廖耀湘兵團立了頭功。
因此,十縱也名威大震,這與梁興初出色的指揮作戰能力密不可分。
寫在最後
時至今日,昔日在戰場上廝殺的開國將帥們,而今在世的已寥寥無幾。
但他們在無數次戰鬥中,穿過生命的邊緣,為國家築起的這座和平之牆,是他們的血肉之軀換來的。
如今的百年盛世,與過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但是戰爭的陰影依然存在,如今的社會也在承受著這個時代才有的戰爭。
世人當深切緬懷先烈,珍惜先烈建國不易,永遠銘記與敬畏其立下的汗馬功勞,努力為中華之繁榮昌盛而奮鬥。
參考文獻
《解放軍王牌功勳之第四野戰軍》;《黨史博覽》2013.12
《打鐵將軍梁新初》;《黨史縱橫》2009年第5期
《“寧做雞頭,不甘牛後”的第四十七軍首任軍長梁新初》;《黨史博覽》2006年第1期
《塔山、黑山、徐東:解放戰爭中的三大狙擊戰》;《炎黃春秋》202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