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玻璃添“膜力”——“浮法線上氧化物系列功能薄膜高效製備成套技術及應用”創新紀實》一文在2021年12月31日本報頭版刊發後,讀者更全面、深入地瞭解到這一科技成果誕生背後的故事。也有人很好奇,在股權結構歷經多次變化的情況下,中國玻璃控股有限公司為什麼還能堅持追求科技創新,又是如何將科技創新進行到底的?為解答以上問題,本報記者專訪了中國玻璃控股有限公司行政總裁呂國。
“基地的人看總部,覺得你光說不做;總部的人看基地,覺得他們只管按自己的想法去做,部門的要求得不到真正執行。”呂國並不避諱談及公司曾經存在的問題。
如果說我國的線上Low-E玻璃是在山東威海誕生,但真正實現穩定量產,則是在江蘇東臺。2011年4月,東臺中玻特種玻璃有限公司線上Low-E生產線建成投產。彼時,中國玻璃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玻控股)副總裁呂國兼任該東臺中玻總經理。
作為中玻控股研發公司(威海中玻新材料技術研發有限公司)技術負責人,劉起英講述浮法線上鍍膜專案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背後的故事時,曾充滿感激地說:“呂總給了很大的支援。”
這並非職場套話。2006年加入中玻控股後,研發公司獨立執行。作為中玻控股東臺基地負責人,呂國堅決支援研發公司線上Low-E成果在東臺進一步穩定落地。
“不僅要投入資金、裝置,還要承擔生產線的損失,當然還有精神鼓勵。”在劉起英看來,呂國對研發工作的大力支援,不僅僅因為他們是校友,更源於一位做技術出身的管理者對科技創新的執著。
同樣畢業於武漢建材學院(現武漢理工大學)玻璃專業的呂國,2020年6月15日獲委任為中玻控股行政總裁。在此之前,他曾擔任江蘇玻璃廠分廠廠長、江蘇玻璃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江蘇蘇華達新材料有限公司及東臺中玻特種玻璃有限公司總經理等職務。
產學研合作的業界典範
“作為製造為主的企業,我們不太可能去開展太基礎的理論研究,主要還是應用研究為主。”呂國對製造型企業的研發團隊定位十分明確。作為工業企業,其長處是產業化工程應用,科技創新主要體現在應用研究。
不過,應用研究的根源是來自基礎研究,否則所謂創新就成了空中樓閣,無源之水。只有基礎理論取得突破,科學問題得到解決,才能轉化為技術工程問題並得到提升。因此,中玻控股長期堅持產學研結合的模式,浙江大學、燕山大學、山東大學都是其長期合作物件。
高校負責研究基礎科學問題,提供理論支援,中玻控股的研發團隊負責成果轉化,把實驗室的成果轉化為工程化的技術與裝備,然後在公司所屬的生產基地落地開花,實現工業生產。
產學研密切合作的模式,中玻控股堅持了很多年,已成為業界典範。呂國表示,目前該公司與高校合作的主要領域是線上鍍膜。這一團隊也是目前國內唯一長期堅持線上鍍膜研發的團隊,成為線上鍍膜產品不斷改進升級為公司特色產品、拳頭產品的技術源泉。
隨著玻璃行業的不斷髮展,提升創新模式,打造國家級的浮法玻璃功能薄膜研發中心已經提上日程。中玻控股成立了法人實體化的企業技術中心,努力提升技術貢獻度,建設開放平臺,依託中建材凱盛科技集團平臺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建立了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浙江大學、燕山大學、山東大學等高校合作共建實驗室等科技創新平臺,為企業服務,也為行業、為社會提供服務。
“產學研的融合度需要進一步加強。”關於如何加強科技創新力度,呂國認為,產業單位要給科研院所出好題目,讓基礎研究的針對性更強,有利於科技成果轉化,少走彎路。
定期提取技術服務費
除各生產基地的技術中心外,中玻控股依託威海基地專門建立的研發中心——威海中玻新材料技術研發有限公司,主要從事技術開發與服務工作,以獨立法人化執行,這也是一個創新的研發管理模式。
中玻控股的研發公司是獨立法人機構,20多位研發人員之中,有擅長裝置設計的,有電氣專家,工藝、環保等專業人士也一應俱全。目前他們的主要工作是在各生產線複製線上鍍膜玻璃生產工藝。
獨立的法人,並不意味著要否定協作。事實上,任何一個研發團隊都不可能獨立存在。因為研發是不可預見的,有風險的。一個專案既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獨立的研發團隊註定“風雨飄搖”,強大的平臺支撐與協作尤為重要。
“我們在自己家生產線做實驗,有損失的話,大家頂多是臉色不好看而已。”劉起英笑著說,對於研發人員來說,不必考慮資金問題,才能做到心無旁騖專注本職工作。
中玻控股是怎麼解決研發資金問題的?呂國介紹,公司各生產基地每月會定期提取銷售收入的5‰至研發公司作為技術服務費,給予研發經費的支援,讓研發人員能全身心投入研發工作。
如今,這樣的模式使得該公司研發中心與生產基地形成很好的良性迴圈,研發人員既能專心科研又有穩定的收入,不用愁研發資金。另外,研發公司還能自己造血。比如線上陽光膜技術轉讓、申請一些國家專案等。
以研發公司為依託,中玻控股還建立了功能玻璃研發基地。該基地被評為山東省首批新型研發機構,並在2021年的績效評價中獲評“優秀”,獲得當地政府資金獎勵。
“這說明我們的工作也是走在前列的。”呂國表示,對研發人員,公司還實施績效激勵,落實誰開發誰受益的政策。比如新開發的特色產品,按照生產產量、銷售收益,給研發人員按比例提成分紅。這大大激發了研發人員的創新積極性。
不只有線上Low-E
技術創新永無止境。浮法線上鍍膜是中玻控股公司的特色技術,公司為此建有高水平的浮法線上鍍膜技術研發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持續進行創新開發。比如新近開發的浮法線上膜著色快速換色技術,解決了膜層干涉著色、大面積顏色均勻性控制難的世界性技術難題,利用薄流層多元共摻雜、共耦合的線上鍍膜新技術,開發出多彩色節能鍍膜玻璃系列產品,為公司產品多元化、差異化經營提供技術保障。
近期該公司正在研發的一個重點產品是線上TCO玻璃。這是碲化鎘和鈣鈦礦薄膜光伏電池的視窗基板材料。“目前這個產品主要還是依賴進口,我們要突破它的技術瓶頸,打通薄膜光伏產業鏈的關鍵環節。”呂國說。
另外,中玻控股還開發和生產了AR減反射玻璃、魔鏡玻璃等特色產品,用於高檔建築、電子產品等新領域。
不難看出,近些年來,在聚焦浮法玻璃主業的同時,中玻控股順應國家低碳、綠色、節能、環保的發展理念,全面調整產品結構,實施產業升級,不斷拓展汽車玻璃、光伏玻璃、節能玻璃等領域,為國家實現“雙碳”的目標作出應有的貢獻,同時也推動公司更好地實現轉型升級,為公司業績增長注入新的活力。
以宿遷基地為例,中玻控股已建成一條400t/d電子玻璃生產線和一條600t/d汽車玻璃生產線,正在建設的新能源材料專案預計2022年上半年投產,較好地實現了企業的轉型升級。2021年1月宿遷基地被列為宿遷市第一批“綠色標杆”示範企業培育物件,3月份通過了專家論證,6月份通過了宿遷市生態環境局第一批驗收。
中國“洛陽浮法”技術已誕生50年,我國浮法玻璃產業規模連續30多年全球第一,主要技術也已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實現了浮法玻璃生產線大型化、生產過程自動化、產品品種功能多樣化。
“下一步將主要朝著數字化、智慧化、低碳化的方向發展與提升。”呂國認為,這種提升不一定是從0到1的垂直型創新,更多的是從1到N的拓展型創新,也就是整合創新。這就需要有一個大的產業聯盟或技術合作平臺,單靠一兩個單位是不夠的。中玻控股參與建設的國家玻璃新材料創新中心,正是在朝著這個目標努力。
“五統一”發揮規模效應
翻看中玻控股的發展歷史,不難發現,它的生產基地分散且大多由地方國企演變而來,股權結構歷經多次轉變,生產線規模也偏小。這些因素都不利於管理及效益的提升。
“我們目前國內在產的12條線,噸位都偏小:兩條日產400噸的,四五條500噸的,兩三條600噸,最大的也就日產700噸的。”呂國向《中國建材報》記者坦言,因歷史原因,與那些生產線噸位較大的同行企業相比,中玻控股的單位產品能耗等各方面及製造成本均處於劣勢。
如何將這些不利因素的影響降到最低?中玻控股的做法是,根據不同基地的特點安排生產和銷售:如地處西北偏遠地區的烏海基地,市場不如華東、華南市場,就發揮好原燃料低成本的優勢,產品儘量在周邊市場消化;威海基地地處沿海,就發揮出口優勢;宿遷基地裝備水平較高,就走高階路線,發展汽車玻璃、光伏玻璃等產品;東臺基地以生產白玻為主,且有線上鍍膜的基礎,以建築市場為主;陝西基地兼具成本和市場優勢,重點拓展西安及周邊市場。
圖為中國玻璃控股有限公司威海基地外景
而針對以前存在的各基地“各自為政”、基地與總部管理部門互相不理解等問題,中玻控股採取的對策是實行集團化運營:按照財務、投資、生產技術、採購、銷售“五統一”的管理模式,聚焦浮法主業核心,充分發揮績效激勵的作用,真正落實“三精”管理,按照“充分市場化、充分國際化”的要求,朝著行業領先企業目標努力。
在呂國看來,“組織精健化、管理精細化、經營精益化”,這是對企業組織、管理、經營的管理模式的高度概括,也是公司一直在堅持的原則。
近年來,中玻控股梳理內部管理制度,包括組織架構、職能調整等,尤其明顯的是精簡機構。中玻控股北京總部原有12個部門,後精簡為以5個“五統一”管理部門為主的總部管理體制。
“這樣有利於發揮集團的規模效應。”呂國解釋。例如原材料的集中採購,可以提高議價能力,降低採購成本;產品售價以前由各基地自行制定,現在由集團銷售部門分析不同基地所處地區的市場走勢包括同行業競爭對手的情況等,進而制定營銷策略;生產方面,也會從集團角度考慮,判斷哪些產品在哪些基地生產更合適,以實現集團效益的最大化。
以前,公司總部的管理部門大多考慮的是更宏觀的問題,真正參與生產、銷售等業務管理的人較少,難免出現總部發號施令較多但生產基地並不執行到位的現象。
“基地的人看總部,覺得你光說不做;總部的人看基地,覺得他們只管按自己的想法去做,部門的要求得不到真正執行。”呂國並不避諱談及公司曾經存在的問題。
而實行“五統一”的管理模式,實際上是把總部管理部門與各生產基地的目標統一起來。總部的目標跟基地是一致的,都是為了提高效益。於是,在統一的目標指引下,總部的採購部門幫助基地降低成本,生產技術部門想辦法幫助基地解決生產、技術方面的難題,銷售部門考慮如何幫助基地提高產品售價,財務部要集思廣益降低財務費用,投資部門組織投資專案的評審,控制投資風險。
2021年,中玻控股在新體制運營模式下,主要經營指標創造了歷史新高,各種線上鍍膜產品在東臺、威海、陝西等多個基地全面開花,產銷量也創造了新的紀錄。
“我們一直秉承自然增長、併購增長和‘走出去’相結合的長期發展戰略。”呂國表示,中玻控股將繼續充分發揮產品高技術、高品質和低成本的“兩高一低”優勢,繼續貫徹“產品差異化”的經營策略,重點發展節能玻璃和新能源玻璃等高附加值產品並提高其在總產量中的比重,力爭早日形成建築玻璃、節能玻璃和新能源玻璃三大產品支柱,實現由普通玻璃生產商轉型為節能和新能源玻璃生產商和服務商的戰略目標。
中玻控股發展簡史
中玻控股創立於2004年,其前身可追溯至1958年籌建的江蘇玻璃廠。
早在1903年,中國著名的民族實業家張謇在江蘇宿遷創辦了耀徐玻璃公司,使宿遷成為中國平板玻璃的發源地。
65年後的1968年,江蘇玻璃廠在宿遷建成江蘇省第一條垂直引上玻璃生產線;1994年建成了江蘇省第一條浮法玻璃生產線;1998年改製為江蘇玻璃集團;2001年組建江蘇蘇華達新材料有限公司,第二條浮法玻璃生產線於2002年建成投產。
2004年,弘毅投資透過收購重組江蘇蘇華達新材料有限公司,成立了中國玻璃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玻控股),開創了中玻控股的歷史紀元。
2005年6月23日中玻控股在香港聯交所主機板上市(股票程式碼:03300.HK,上市簡稱“中國玻璃”),標誌著公司正式進入國際資本市場。
公司在香港上市後,透過一系列併購重組,實現了“中國玻璃”的迅速擴張。2005年,組建宿遷華毅鍍膜玻璃有限公司建成第三條浮法玻璃生產線;2006年收購陝西藍星玻璃有限公司、北京秦昌玻璃有限公司;2007年收購威海藍星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烏海藍星玻璃有限責任公司,併購浙江大學藍星新材料技術有限公司成為公司研發中心;2009年9月、2010年3月東臺中玻特種玻璃有限公司兩條線上Low-E鍍膜玻璃生產線相繼建成投產;2010年、2011年中玻(臨沂)玻璃有限公司兩條線上低輻射鍍膜玻璃生產線點火投產。
2014年,中國建材集團旗下凱盛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成為公司股東,並於2016年增持為大股東後,為公司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全球性的戰略思想。
2017年,宿遷基地利用搬遷至高新區的機會開始實施轉型升級,電子玻璃生產線點火投產。
2019年,中玻控股“走出去”戰略邁出第一步,中玻(奈及利亞)自貿區公司浮法玻璃生產線點火投產。
2020年,宿遷基地年產1200萬平方米新能源封裝材料生產線投產。
2021年,中玻控股收購福建龍泰實業有限公司55%股權,龍泰第一條生產線點火投產,同時開啟在華南市場的佈局。
2021年,江蘇蘇華達新材料有限公司汽車玻璃生產線、中玻(陝西)新技術有限公司一線冷修技改汽車玻璃及功能玻璃生產線相繼點火投產。
2021年,中玻控股成為哈薩克奧爾達玻璃公司股東,進一步踐行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及公司“走出去”戰略。
2021年,公司研發公司與浙江大學合作研發的“浮法線上氧化物系列功能薄膜高效製備成套技術及應用”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中國建材報記者:劉秀枝
責編:丁濤
校對:張健
監審:韓鳳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