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評論員 杜恆峰
在MLF下降10個基點、央行副行長劉國強表態“把貨幣政策工具箱開得再大一些,保持總量穩定,避免信貸塌方”之後,市場普遍預期1月20日公佈的LPR將跟隨下調,且下調的品種包括5年期以上LPR。最終的結果也驗證了市場的判斷:20日5年期以上LPR從4.65%下降5個基點至4.6%,這也是近兩年5年期品種的第二次下調,之前一次是2020年4月20日,當時正是疫情對經濟衝擊最為嚴重的時候,5年期LPR下降了10個基點。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LPR報價對公佈時間還進行了調整,從9:30提前到了9:15。無論是調降本身,在開年就調降的刻意安排,還是調整當日釋出時間的提前,都能看到央行對於資本市場的重視。不過,降息本身和市場短期走勢並沒有統計學意義上的相關關係。從2008年10月30日到這次LPR調降,總計有38次降息,訊息公佈後的第一天,上證綜指收盤上漲的有19次,下降的有19次,正好一半一半。而這輪降息,無論是1月17日下調MLF利率和逆回購匯率,還是20日下調LPR,A股整體表現都比較冷靜,並未出現個別經濟學家預期的亢奮反應。
決定市場走勢的因素是複雜的,僅僅降息這一個因素,由於所處時點不同,對股市的影響也可能完全不同。以本次調降為例,市場預期的5年期以上LPR降幅是5個BP或10個BP,而實際降幅落在了預期下限,所以對市場整體的刺激有限;考慮到MLF利率剛剛降了10個BP,而MLF代表銀行的負債成本,LPR代表銀行的資產回報,兩者的差額實際上有利於銀行提升息差水平,進而改善盈利,所以20日銀行板塊走勢較強,但小盤股表現較差;另外,在整體利率已處於歷史低水平、國外普遍存在加息預期的情況下,利率調整空間受限,市場也會有疑慮。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當前經濟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和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貨幣政策調整隻是應對這些壓力的整體方案的一部分,更低的長期利率可以刺激企業增加投資、居民增加消費,但貨幣政策並不能解決經濟的結構性問題。以需求側為例,處於高位的外需難以維持2021年的快速增長已是可以推斷出的,居民消費增速疲軟則涉及就業和收入分配這兩大複雜命題,而民間投資動力不足又和民營企業處於產業鏈下游、議價能力較弱有關,這些都不是貨幣政策的目標範疇。需求問題複雜,供給問題也同樣複雜,市場之所以對降息持冷靜態度,就在於僅僅依靠小幅度降息不足以改變既有預期,市場需要看到更多的政策訊號,才會修正預期並調整決策。
筆者認為,“把政策工具箱開得再大一些”,不應該侷限於貨幣政策,也應當包括財政政策、產業政策、民生政策,全方位的政策調整才能應對愈加複雜的壓力;“靠前發力”的也不應當只有利率的下調,財政資金也應當儘快有效運用起來,帶動全社會投資,為下游企業注入動能。
要改變預期並不容易,越早見到實際動作乃至實效,引導預期的效果就會越好。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