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九齡(673年~740年)字子壽,號博物,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市)人。唐朝開元名相、政治家、文學家、詩人,西漢留侯張良之後,西晉壯武郡公張華十四世孫。
其聰明敏捷,善於屬文,舉止優雅,風度不凡。富有膽識和遠見,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不徇枉法,不附權貴,為“開元之治”作出了積極貢獻。
積極發展五言古詩,詩風清淡,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託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尤大。著有《曲江集》,譽為“嶺南第一人”。
千年之前的一個仲秋佳節的時候,其心有慈悲而多情的寫下《望月懷遠》,這一傳誦華夏之人文的名篇!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望月懷遠》是一首在仲秋月夜去懷念遠人的詩,是張久齡在離鄉時,望月而思念遠方之親人而寫下的。
這個辛丑年的仲秋節,這位豫南決水之濱的“史河無我居士”,於《我的青花我的瓷》之個人雜文隨筆文集中,以此文《千年之戀,望月懷遠》,為家國之思的人們,為了華夏之人文中的這一輪明月,分享與鼓勵、慰藉我們的心靈之光!藉此文以志這個辛丑年的仲秋快樂!
根據詩詞大家們鑑賞,其起句“海上生明月”甚是為妙!意境雄渾闊大,是千古之佳句。
它和謝靈運的“池塘生春草”,謝靈運的“明月照積雪”,謝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張久齡自己的“孤鴻海上來”等名句一樣,看起來平淡無奇,沒有一個奇特的字眼及特別的修飾手法!沒有一絲點染的色彩,彷彿是脫口而出,卻自然具有一種高華渾融的氣象!這一句完全是景,點明題中的“望月”。
第二句“天涯共此時”,即由景入情,轉入“懷遠”。前有謝莊《月賦》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後有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詞中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都是寫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致相同。
但由於各人以不同的表現方法,表現在不同的體裁中,謝莊是賦,蘇軾是詞,張九齡是詩,相體裁衣,各極其妙。這兩句把詩題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攝,卻又毫不費力,仍是張九齡作古詩時渾成自然的風格。
頷聯“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直抒對遠方友人的思念之情。“情人”,多情的人,有懷遠之情的人。這裡指詩人自己。“遙夜”,長夜。“竟夕”,通宵。詩人思念遠方的友人,以至於徹夜難眠,埋怨長夜漫漫。
頸聯“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承接頷聯,具體描繪了徹夜難眠的情境。“憐”,愛憐。“滋”,沾溼。上句寫詩人徘徊於室內。吹滅蠟燭,更加愛憐灑滿一地的銀色月光。下句寫流連於庭院中。夜色已深,更感到露水也沾溼了身上的衣裳。這就把徹夜難眠的形象傳神的描繪出來。
尾聯“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這月光飽含我滿腔的心意,可是又怎麼贈送給你呢?還是睡罷!睡了也許能在夢中與你歡聚。”
此兩句,構思奇妙,意境幽清,具有深摯情感和切身體會。全詩至此戛然而止,只覺餘韻嫋嫋,令人回味不已!使之千年之戀,望月懷遠!而令古今之文人們唏噓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