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最直觀的體現就是漢字。作為世界上唯一現存的最古老文字,已經有六千多年的歷史。漢字的魅力不僅在讀音,更在於每一個字的獨一無二。更奇妙的是,相同的字疊在一起,又變成了另外一個字,不僅讀音不同,意思也不一樣。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法自然也。”
一、口—吅—品—㗊
兩個“口”,左右一起構成“吅 ”,有兩個讀音:
① [xuān] 古同“喧”,大聲呼叫。湖北、四川一些地區的方言,讀“bēr”,打吅兒,就是親嘴的意思。
② [sòng] 古同“訟”,訴訟。
四個“口”,構成“㗊”,有三個讀音:① [jí] 眾口;喧譁。② [léi] 古同“雷”;化學物質“卟啉(bǔ lín)”的舊稱。③ [jī] 古同“畿”,古代王都所領轄的方千里地面。後指京城所管轄的地界。
你看從一個“口”到四個“口”,是不是越來越鬧,越來越吵了呀!
二、木—林—森— 和
四個“木”,上下結構組成““,讀作 [péng] 古同“蓬”,草蓬,樹蓬的意思。左右結構組成“”,讀作 [guà] 田間用作攔截魚蝦的草木堆。
從“木”到“森”,再到“ 和”,樹木越來越多,自然成蓬,成堆啦。
三、火—炏—焱—燚
兩個“火”,左右一起構成“炏”,讀作 [yán] 古同“炎”,炎熱。
三個“火”,上下結構組成“焱”,讀作 [yàn] 火花,火焰。
四個“火”,上下結構組成“燚”,讀作 [yì] ①火劇烈燃燒的樣子;②用作人名,表示平安的意思。
這個過程,是不是像燒火做飯的樣子,開始是小火苗,最後是大火,還是很形象的嘛!
四、又—雙—叒—叕
三個“又”,上下結構組成“叒”,讀作 [ruò] 古同“若”,①順;②若木,古代神話中東方自然之神樹。
四個“又”,上下結構組成“叕”,有四個讀音,讀作 [zhuó]:①連綴;②短,不足。
讀作 [yǐ]:張網的樣子。
讀作 [lì]:①止;②系。
讀作 [jué]:迅速的意思。
大約在2012年12月,該詞突然在網路上火起來,據說源於當時日本朝日新聞的一條微博:"我們又雙叒叕要換首相了。”一連用十個“又”字,反映了當時日本更換首相之頻繁,走馬燈似的六年時間換了七任首相,難怪連日本人也受不了。於是這個詞經常被用來表示:①之前經常出現的事物再次出現;②之前經常發生的事物再次發生;③某一事物變化更替太頻繁。
五、月—朋——朤
三個“月”,上下結構組成“”,讀作 [jīng]:古同“晶”。
四個“月”,上下結構組成“朤”,讀作 [lǎng]:古同“朗”,明亮、明朗之意。可不是嘛,都四個月亮,能不明亮嗎?
六、日—昍—晶—
兩個“日”,左右一起構成“昍”,讀作 [xuān]:光明。
四個“日”,上下結構組成“”,讀作 [lìu]:陽光普照。
七、屮—艸—芔—茻
一個“屮”,讀作 [chè]:草木剛長出來的樣子。古時還有一個讀音 [cǎo]。
兩個“屮”,左右一起構成“艸”,讀作 [cǎo]:古同“草”,甲骨文演變而來,草本植物的總稱。
三個“屮”,上下結構組成“芔”,讀作 [huì]:古同“卉”,花卉的意思。
四個“屮”,上下結構組成“茻”,讀作 [mǎng]:眾草,引申為眾多之意。這麼多草,難怪網友脫口而出“wo ca”,紛紛吐槽“這不就像是糞叉子開會嘛”!
八、水—沝—淼—㵘
兩個“水”,左右一起構成“沝”,讀作 [zhuǐ]:灘磧(qì)聚集的地方,甲骨文裡解釋為兩條河。
四個“水”,上下結構組成“㵘”,讀作 [màn]:大水濤濤的意思。
這麼多的水,可不就是“漫”了。
九、石—砳—磊—
兩個“石”,左右一起構成“砳”,讀作 [lè]:象聲詞,石頭撞擊的聲音。
四個“石”,上下結構組成“”,讀作 [lěi]:古同“磊”,本意為眾石累積在一起,引申為坦蕩,一目瞭然之意。
石頭堅硬、頑強,裸露於天地,不躲不藏,稜角分明。石頭一個比一個多,是多麼的光明坦蕩啊!
十、人—從—眾—
四個“人”,上下結構組成“”,讀作 [yú]:古同“虞”。
一個人孤獨,兩人順從,三個人多了,四個人只好引起“猜度,欺詐,戒備”了,可見人不是越多越好。
哈哈,這些逆天的疊字,是不是要把你逼瘋了?趕快學起來吧!
(注意,由於手機缺少SimSun-ExtB字型,可能導致部分字型不顯示,建議用電腦開啟頭條閱讀,謝謝理解!)